汪鋒故居紀念館

汪鋒故居紀念館

汪鋒故居紀念館先後被授予中共陝西省委黨史教育基地、西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共西安市委黨史教育基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鋒故居紀念館
  •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九間房鎮
  • 門票:免費
  • 建成世界:汪鋒同志誕辰100周年
紀念館簡介,紀念館展出內容,乘車路線,自駕車路線,人物生平簡介,

紀念館簡介

藍田,是革命前輩汪鋒同志的故鄉,在汪鋒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建成了汪鋒同志故居紀念館。
位於藍田縣九間房鎮街子村後的汪鋒同志故居,保護面積380平方米。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按照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民眾建房的風格,根據汪老家人回憶和村里老先生王乾生提供的汪鋒故居平面圖,對故居進行了大面積維修。從2008年4月開始到2010年6月,先後完成了汪鋒舊居修復、人行道石台階道路鋪設、車行道路水泥路面硬化、院內及周邊地面平整、護坡砌體及故居周邊綠化建設、廁所修建等工作。2007年1月被藍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近現代革命史跡。
汪鋒故居紀念館,主要圍繞汪鋒同志投身革命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黨中央委派汪鋒同志到十七路軍和楊虎城將軍談判,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建國後汪鋒同志領導地方工作和對台統戰工作等塊進行。先後組織人員赴汪鋒同志工作和戰鬥過的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北京等省市實地徵集汪鋒同志生前用過的辦公用品、生活用品、汪鋒同志的照片、自傳、回憶錄、手稿、書信、講話、文章等等,同時還徵集了汪鋒同志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後的有關史料、照片168幅,中央檔案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對台辦提供仿真件50套,100張。

紀念館展出內容

第一部分是西北革命的先驅之一。反映了汪鋒同志堅定信念,出生入死,艱苦探索,為開創西北革命根據地艱苦奮鬥;
第二部分中央特派的聯絡密使。反映了汪鋒同志直達西安同楊虎城的十七路軍談判,完成黨中央、毛主席交給的任務。
第三部分統戰工作的傑出典範。反映了汪鋒做為統一戰線工作的傑出領導人,對統一戰線工作不但忠實執行,而且有著深厚的體驗,為黨的統戰工作、民族工作做出傑出的貢獻。
第四部分西北三省的主要領導。反映他三次擔任地方主要領導人。在革命生涯中,先後三次出任地方領導人,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為西北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殫精竭慮、艱苦奮鬥。
第五部分對台工作的專職負責。反映了汪鋒同志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政方針的主要執行者。
最後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懷。反映了汪鋒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仍然關心著國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整個故居紀念館布局合理,很好的反映了汪鋒同志革命一生的光輝歷程。
汪鋒同志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歷任西北省區黨、政、軍主要領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為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和民族團結貢獻了畢生精力。李毅安局長介紹,汪鋒故居紀念館的建成也將對藍田縣紅色旅遊方面起到帶動作用,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汪鋒故居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乘車路線


(1)西安三府灣汽車站乘西安→許廟班車至景區;
(2)西安火車站乘西安→藍田高速,換乘藍田→許廟班車至景區;
(3)西安體育場乘926路公交,換乘藍田→許廟班車至景區。

自駕車路線

(1)西藍高速→312國道→101省道→景區;
(2)西藍高速→環山公路→景區;
(3)環山公路→景區。
地址:藍田縣九間房鎮 郵編:710504 門票:免票

人物生平簡介

汪鋒(1910~1998)原名王均治,藍田縣九間房鄉街子村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是藍田縣早期革命活動家之一。
1927年冬,在藍田師範就讀時,擔任藍田縣學生聯合會主席,因領導了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後在進步師生憤怒聲援下,迫使校方收回除名榜。1928年,在藍田縣許家廟參與“渭華暴動”的外圍組織和許廟民團的工作,並在許權中部從事兵運和黨組織工作。1931年,任中共陝西省委軍委書記。1932年秋,任中共渭北特委書記,同年渭北特委改為三原中心縣委,任縣委副書記。1933年春,任紅二十六軍代政委、隨軍學校校長、黨委書記。因杜衡叛變,陝西省委機關遭破壞,奉命到漢中,任省委特派員兼陝南特委書記,參與領導了陝南蘇區的創建工作。1934年7月,調上海中央局軍委工作。1935年春,奉中央局指派回陝南與楊虎城部警備第三旅旅長、共產黨員張漢民及紅二十五軍聯繫,因“左傾”路線影響,張漢民被誤殺,汪鋒被拘禁並隨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10月,被錯誤肅反關押,中央紅軍到陝北後獲釋。
1935年12月,汪鋒以紅軍代表身份,持毛澤東親筆信,隻身去西安同楊虎城會談,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達成協定。1936年9月,受周恩來委派,在十七路軍許權中旅開展黨的工作,建立了團黨委。西安事變爆發後,隨十七路軍許權中部在商山藍(商縣、山陽、藍田三縣)沿線布防,協助趙伯平等開展藍田民眾抗日運動。“七七事變”後,隨許權中部赴山西忻口鎮與日軍板垣師團作戰,後奉調回陝西。
1938年至1945年,先後任中共陝西省委軍事部長、關中地委副書記、統戰部長兼警備區副司令員、陝西省工委書記等。參與領導國統區黨組織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利用各種關係開展公開合法的抗日活動。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保護了一大批黨的幹部。直接領導了第三十八軍的工作,使這支軍隊變成了黨掌握的武裝力量,並在解放戰爭前夕回到人民懷抱,毛澤東曾評價:“十七路軍的秘密工作是黨統一戰線工作的典範。”1945年8月,奉毛澤東之命,千里喬裝穿越國民黨重兵把守的封鎖線回到藍田,接應中原突圍部隊,首先在歪咀崖組建游擊隊,成立了藍洛支隊、藍洛工委、藍洛縣民主政府,創建豫鄂陝革命根據地,任豫鄂陝邊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和行政公署主任,護送李先念等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高級幹部赴延安,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根據地鬥爭。
1947年7月,任陳賡、謝富治兵團前敵指揮委員會委員兼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政委,率隊南渡黃河,解放豫西,挺進陝南。1948年6月,任陝南地區黨委書記、第十九軍政委、參與解放鄂西北和陝南地區的戰鬥。
1949年9月以後,先後任中共西北局常委兼統戰部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西北民族學院院長。1954年後,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代理書記。參與了和平解放西藏和護送班禪回藏等工作。
1958年後,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西北局書記處書記。1961年1月,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1977年7月,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1978年任黨委第一書記,烏魯木齊軍區第一政委,期間,為扭轉甘肅省的困難局面,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邊疆的穩定與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1982年奉調回京,參與了中央落實政策和對台工作,為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做出重要貢獻。1987年4月,增補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並先後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受林彪、四人幫迫害,押往甘肅武都鎮“兩水農場”監督勞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昭雪。
1998年12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