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奠川

汪奠川 (1904-1928) 原名汪世傑。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是黃麻起義領導人和鄂豫邊紅軍創建入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奠川
  • 別名:汪世傑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黃安縣(現紅安縣)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28
  • 職業:革命者
  • 畢業院校:武漢中學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在本縣高等國小畢業後,1925年去武昌讀中學。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被黨組織派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成立農民自衛軍。1927年初參與組建黃安縣農民自衛軍。不久被派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返回黃安,任黃安農民自衛軍指導員。9月指揮農民自衛軍打擊反動武裝,肅清地方反動勢力,積極為發動農民暴動進行準備。11月3日任中共黃安縣委委員,並任起義總指揮部成員。11月參與領導發動黃(安)麻(城)起義,成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擔任參謀長。與潘忠汝指揮鄂東軍第一路到黃安南鄉打擊地主武裝,支持南鄉人民鬥爭。旋即參與指揮黃安突圍戰鬥,率鄂東軍餘部轉至木蘭山進行游擊活動。1928年1月,鄂東軍改稱工農革命軍第7軍,任參謀長、第7軍黨委委員。3月第7軍分四個大隊分散游擊,他率一個大隊在黃陂、孝感一帶打擊地方反動武裝,多次取得勝利。4月間在黃陂汪家西灣籌款時,被國民黨軍包圍,壯烈犧牲。

人物事跡

汪奠川不僅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各種政治活動,還利用寒暑假與其他青協會會員一道回到黃安宣傳發動革命,推動農民運動的開展。當年黃安一帶大旱,汪奠川等人按照董必武的要求回到黃安開展工作。在糧食歉收,農民食不果腹的慘境裡,地主奸商卻相互勾結,囤積居奇,又將大批糧食外運銷售牟取暴利,外地商人也趁火打劫,他們勾結湖北督軍蕭耀南,派人到黃安七里坪座號收糧,並派出幾百輛手推車將糧食運往黃岡倉子埠。黃安的糧食本來就少,這樣一來,城鎮市民難以養家餬口,廣大農民更是處於饑饉之中。根據黨的工作組的決定,汪奠川等人迅速會同在黃安第二高等國小任教的青年協進會會員王文煜、程翰香、余文治等發動民眾,以七里坪為中心開展攔米截糧鬥爭。他們到處張貼由青協會油印的禁止糧食外運的通告,組織第二高等國小的師生在主要道路上巡邏,不許外地運糧的手推車通行,附近農民也紛紛前去援助。在各界民眾的協力鬥爭下,將七里坪的外運糧食全部攔截,攔米截糧鬥爭取得了勝利。這次鬥爭,是中共湖北黨組織領導農民進行革命鬥爭的一次成功嘗試,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使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廣大農民認識到組織起來,參加革命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求得翻身解放的道理。通過這次鬥爭,汪奠川也增長了不少知識和才幹。1926年,汪奠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大革命風暴風起雲湧。黨組織決定派汪奠川回黃安從事農民運動。是年冬,汪奠川回到黃安,在回家的路上,他思考了很久,決定再次回家勸說伯父不要買田收租,不要僱工剝削,並作好了與剝削階級家庭決裂的思想準備。果然他的多次勸說和忠告,伯父汪立仁不但不聽,反而認為汪奠川大逆不道,最後竟大發雷霆,推翻桌椅,奪下他的飯碗,痛罵他是敗家子。汪奠川與他的地主家庭徹底決裂了。他離開了家。在家鄉附近的文殊寺落腳,以教書為名,開展農運工作,主要在七里區和城關區一帶活動。他迅速將文殊寺的寺廟產權和祖籍(祖產)掌握起來作為辦學經費,鼓勵貧民子弟入學,唱文明歌演文明戲,利用家訪,走村串戶發動民眾,宣傳進步思想,開辦農民夜校,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指出農民受苦的根源,號召農民組織起來,打倒土豪劣紳,消滅剝削制度。還不失時機地向貧苦農民講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工人、農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的事實,激發農民民眾的革命熱情,使許多貧苦農民覺醒起來。農民們遇到不平等的事總喜歡跑來找汪奠川傾訴和商量,他像一塊磁鐵緊緊地吸引著廣大農民朋友。當他看到農民民眾的熱情高漲起來,便迅速在城關區牌坊店組建起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隊,汪國香任農會主席,汪立波任農會委員兼自衛隊隊長。在他的組織指導下,附近鄉村也紛紛行動起來。
1927年春,汪奠川參加了黃安縣農民自衛軍的組建工作。3月,他與戴克敏被黨組織選派到毛澤東在武昌舉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這次學習大大提高了汪奠川的革命理論水平,豐富了革命鬥爭知識,迅速成長為黃安農民運動和農民武裝的重要領導人。“麻城慘案”發生後,他參加武昌農講所學生軍,星夜馳援麻城,參加了平定麻城會匪叛亂的戰鬥。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叛變革命,大罵黃安是“赤色縣”,下令通緝以董必武為首的92名共產黨員,在白色恐怖籠罩下,汪奠川不但沒有退卻,反而勇敢地回到黃安繼續堅持鬥爭,任黃安農民自衛軍指導員。他在自衛軍中積極建立和發展黨、團組織,加強部隊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大大增強了農民自衛軍的戰鬥力,為革命高潮的到來,作好了積極的準備。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並把在湘、鄂、贛、粵等民眾基礎較好的省份發動農民,舉行秋收暴動,作為當時最主要的任務。9月間八七會議精神傳達到黃(安)麻(城)地區,給正在堅持鬥爭的黃麻黨組織和革命民眾指明了鬥爭方向。黃麻地區的農民武裝紛紛暴動。在9月暴動鬥爭中,汪奠川率領農民自衛軍,鎮壓了顏子街的地主鄒水香、石家榨的大地主王玉輝,嚴厲打擊了黃安北鄉的反動勢力,為武裝起義積極創造條件。11月初,中共黃麻特委在黃安七里坪文昌宮召開黃麻兩縣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作出了武裝奪取黃安縣城、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的決定,成立了黃麻起義行動指揮部,汪奠川是行動指揮部的領導成員之一。指揮部成立起來後,汪奠川率領農民自衛軍繼續在七里坪一帶組織發動民眾,擴大革命武裝,為黃麻起義作準備。同時,汪奠川率領農民自衛軍三個班駐紮在潘家河,嚴密警戒著光山郭家河的反動紅槍會武裝。11月13日,起義指揮部一聲令下,黃安麻城兩縣革命武裝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黃麻秋收起義,汪奠川留下農民自衛軍一個班在潘家河繼續擔任警戒,指揮農民自衛軍一舉攻下了黃安縣城。
黃麻起義勝利後,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央和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黃安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一路,麻城農民自衛軍為第二路,徐海東率領的河口農民自衛軍也編入了鄂東軍,汪奠川擔任了鄂東軍參謀長。18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在黃安縣城校場崗舉行閱兵式,汪奠川擔任檢閱部隊總指揮,在陪同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副總指揮吳光浩等領導檢閱這支在戰火中誕生成長起來的革命武裝時,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昂地對戰士們講道:“革命不要縮手縮腳,要為無產階級流血,要把生命交給無產階級。”這些話語是汪奠川矢志不渝的革命豪情的表達。之後,汪奠川與潘忠汝一道率鄂東軍主力和宣傳大隊,攜帶大量宣傳品來到黃安縣南鄉一帶活動,堅決地打擊了桃花、八里灣、尹家河等地的反動民團和“紅槍會”。在鄂東軍的有力支持下,這些地區的農民民眾紛紛行動起來,鬥爭土豪劣紳,沒收地主財產,南鄉一帶的土豪劣紳聞訊紛紛外逃,勞苦大眾揚眉吐氣了。
然而,敵人是不甘心於失敗的。12月5日夜,國民黨任應歧部一個師突襲黃安縣城,鄂東軍與敵激戰4個多小時,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城門被突破,潘忠汝等英勇戰死,汪奠川和鄂東軍其他領導人一道率領部分戰士沖開一條血路突圍出城。12月下旬,黨組織和鄂東軍領導人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汪奠川、戴季英、吳煥先等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將主力轉移到黃陂木蘭山開展游擊戰,留少數人就地堅持鬥爭。汪奠川與戴克敏、吳光浩、曹學楷等在紫雲區閔家祠堂集合72名戰士向木蘭山轉移,12月29日到達木蘭山。1928年1月1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第七軍黨務委員會委員。另外,由吳光浩、戴克敏、汪奠川、曹學楷、戴季英組成了新的黃麻特委,部隊經過短期休整,便在木蘭山周圍活動起來。汪奠川率領戰士們四處宣傳發動民眾,破壞敵人的交通,襲擊地方反動武裝,擴充革命力量,靈活機動地進行游擊戰爭,探索從城鎮轉移到農村,堅持武裝鬥爭的道路。
1928年元月23日,時值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在過年,反動民團也放鬆了戒備。趁他們狂飲豪賭之際,汪奠川指揮第七軍攻克木蘭山東南的地方反動武裝據點羅家崗,消滅了盤踞在那裡的反動民團,開倉放糧,賑濟貧民百姓。過年之時百姓們遇到了這樣的大好事,自是十分高興,百姓們的情緒感染了部隊,也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鬥志。對黃麻老區進行“清剿”的敵人又驚又怕,他們急忙調兵遣將對木蘭山進行“圍剿”。為了避開與優勢敵兵作戰,第七軍除留曹學楷等少數人在木蘭山堅持鬥爭外,主力部隊在吳光浩、汪奠川的率領下,轉移到木蘭山以東黃岡縣的回龍山、大崎山一帶活動。誰知,黃岡、羅田兩縣黨組織和革命力量也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重摧殘,部隊行軍作戰異常困難,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汪奠川和戰士們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3月初,汪奠川率領部隊返回木蘭山。這裡的形勢依然嚴峻,為避敵鋒芒,經過討論分析,第七軍領導人決定將部隊分成4個分隊,隱蔽活動,以便分散游擊。汪奠川率領一個隊活動在黃陂、孝感一帶,採取“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游擊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取得多次勝利,擴大了革命軍的影響,並在鬥爭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擊戰術。
3月下旬的一天,汪奠川率領一個小分隊到黃陂汪家西灣為部隊籌款,遭到敵軍一個連的包圍,他和戰士們奮力抗擊,與敵激戰一天,直到彈盡糧絕,除副隊長戴學詩一人被捕叛變外,汪奠川等9位同志全部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