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

江陰市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

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位於江蘇省江陰市,占地7萬多平方米,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作為學政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江蘇學政衙署是昔日江蘇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 其規模宏大,設施完備,園內景點眾多而號稱“江南官署之冠”。學署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建立,至1904年科舉制度廢除,歷時292年,有124任學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
  • 地理位置:江蘇省江陰市
  • 占地面積:7.25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候
  • 門票價格:免費
介紹,歷史沿革,遺址,“天開文運”牌坊,儀門,學政衙門大堂,

介紹

江蘇學政,是整個江蘇省科舉時代主持考試秀才的官署。學政的全稱提督學政,又稱提學使,掌一省教育事務,每省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員中進士出身者派充,三年一任。世稱“學台”。其品級從從九品到正二品大小不等。由於朝廷對科考的重視,所以不論學政原來品級高低,地位與本省總督、巡撫平等。

歷史沿革

江蘇學政衙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時稱萬春園,是一位孫姓人家的私家園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吳良鎮守江陰,則改建為吳侯官署。弘治年間,又建為巡撫行台。
明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學政衙署從宜興移建江陰,始稱“督學察院”。明代崇禎《江陰縣誌》曾記載:“督學察院,在縣治東,由首任學政王以寧,移文邑令許達道建造駐紮。北負萬壽山,西連雪浪湖,東界廣福寺,宏敞壯麗,稱江南官署之冠。”
從明代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始建,至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隨著科舉制度廢除,學政衙署裁撤,前後總共歷時292年。學政衙署先後為各朝政權駐地。辛亥革命後,後花園更名壽山公園。
辛亥革命勝利後的1912年10月,剛卸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受袁世凱之命,擔任全國鐵路總辦的職務,來視察江陰黃山炮台,進城後又在桐梓堂發表演說,要求江陰人修建馬路,發展交通,引進文明,並號召“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一番話深深地鼓舞著江陰人民。為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者,江陰民眾選擇在公園的顯赫位置,重建了孫中山先生紀念塔,移建桐梓堂,豐富了景點的內涵。
2002年,江陰市人民政府投資近5000萬元重建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公園(即中山公園),於2003年1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現在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公園是一座敞開式的、集市民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城市園林,整個景區占地7.25公頃(7.25萬平方米),計108畝土地,分成學政文化區、生態休憩區、遊樂活動區等多個功能齊全的區域。在整體規劃設計時,充分挖掘了歷史的文脈,遵循傳統和現代相融、東西方造園藝術相結合的理念,用現代科技手段演繹傳統文化,再現了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學政衙署包括後花園的部分景觀,從而創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休閒的園林空間,使古代與現代兩大文化景區合二為一,成為現代都市中的一片綠洲。

遺址

“天開文運”牌坊

在衙署遺址的正門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署的整個布局。她是以學政文化旅遊區為中軸,向後延伸至學署後花園——中山公園的生態休憩區,中軸的東邊是遊樂活動區。
天開文運牌坊(3張)
學政衙署遺址的頭門就是“天開文運”牌坊。江蘇學政衙署於明萬曆42年(1614年)在中山公園(當時稱“清機園”)前建設了學政衙署。抽象的粗石牌坊,橫匾上書“天開文運”四字,特集大書法家、政治家康有為的北魏體,意思是“天降大任,文運勃興”。左右兩邊的橫聯:“文章有神浩氣貫長江南北,風雨不動歡顏開廣廈萬千”,是光緒皇帝的老師—一林天齡在江陰任學政的時候寫的,現由我們江陰籍中國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漢簡隸書)所書。
林天齡,福建長樂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江陰任學政。這是他掛在衙署大堂抱柱上的楹聯。意思是,你必須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才能寫出橫貫大江南北的文章,做官後不能因利益影響自己的氣節,要體諒百姓的苦衷,多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下聯則借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意。 兩邊的四個石柱上寫著“文章司命,風教總持”。這八個大字原來在衙署廣場的東西轅門上,當時上至文武官吏下至百姓都不允許乘轎、騎馬進入,必須從照壁外面繞道而進。另外廣場上豎有兩根高大旗桿,大旗上寫著“欽命江蘇督學部院”字樣。如今這八個大字蒼勁有力,依然顯示了當年學政衙署的莊嚴與肅穆氣勢。歷史遺產的保護並不意味著復古,而是歷史作為一種精神遺產以一種新的形態被延續下來。

儀門

舊的學署十三進格局是按照風水理論中的穿宮九星法營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學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學政衙署古建築十三進格局中,儀門的雕樑畫棟是僅存的古建築。

學政衙門大堂

大堂是十三進格局中儀門後的一進,它“北負萬壽山,西連雪浪湖,東界廣福寺”,雖歷經兵燹,但學政們勤於增修,到清道光年間,大堂連同東西兩旁的考棚一次能容納1498名考生。 改擴建的大堂採取鋼結構玻璃影壁的建築形態,鋼和玻璃這種現代科技的融入,是學政文化區的一大創新,體現了“釋古而不復古”的造園理念,它為學政文化區賦予了新的生命。 這裡陳列了124任學政的簡介,歷時292年。江蘇學政是明清兩代管理全省科舉和學務的重要官員,這裡有我們熟悉的宰相劉羅鍋劉墉,南菁書院的創辦者黃體芳等。明清兩代的江蘇學政,一般由朝廷特派選翰林出身的官員擔任,每屆三年。三年中,要對全省八府三州進行考試。學政的職位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但它的許可權還要比教育廳長大的多.學政在當時是與巡撫平級,且不受巡撫節制,學政的奏摺是直呈皇帝的。這是清代江蘇學政衙署的平面圖、依照那時的學政衙署應設立在省城,而江蘇卻設在了江陰。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年間衙署未設在省城,在當時全國只有三處衙署:安徽太平府、陝西三元縣、江蘇江陰。江陰學政衙署要接納來自8府3州的考生,由此可見學署在當時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般省份的學政衙門大多設在省城,但為什麼江蘇省又何以會把學政放到江陰來呢?江陰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何以成為學政衙署所在地呢?這主要是因為江陰地理和交通的便利。江陰既處在南京和上海之間,是江蘇四方的正中位置。也位於長江下游江面最狹窄處,方便渡江。同時江陰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歷史上以商港、紡織業著稱。早在宋代,江陰就是重要商埠,為全國11個市舶司之一。江陰身處江南水鄉,舟船遠比車馬重要,早在宋朝《太平寰宇記》稱之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了。而且,當時江陰人文彬盛,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泰伯季子化育之鄉,江陰成為學政的首選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