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麻姑山

江西麻姑山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西,離城約十餘華里。這裡山勢秀麗,萬木蔥籠,鳥語花香,物產豐富,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千古流芳的“魯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仙境依然,故《名山志》上說“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獨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東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麻姑山
  • 位於:江西南城縣西
  • 著名景點: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等
  • 記載:《名山志》
歷史淵源,歷史相傳,名勝古蹟,相關文化,地圖信息,

歷史淵源

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麻姑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從進山石坊走過,就可以找到魯公碑亭,這是座石柱飛檐四角亭,亭邊寬7米,中央置放著顏真卿撰書的《撫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記》大字碑,高2.7米,寬3.9米,碑亭正面有現代書法家崔學路先生題寫的匾額“魯公碑亭”, 青色花崗岩石柱上用顏體刻有對聯。

歷史相傳

麻姑山屬武夷山系軍峰山之餘脈,海拔不到一千米。相傳唐代鄧紫陽真人在麻姑山習道修練,道士相爭來此講學,名流貴赫往來不絕,成為東南一帶道教中心。秦時,大學者華子崗遨遊萬里來到麻沅著書,華子崗有他藏書的石室。南宋詩人謝靈運曾慕名而來,看到了華子崗留下了不少讚美麻姑山的詩篇。懸崖上的碑額、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藝,達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晉時,大醫學士葛洪煉丹登臨麻姑山,稱讚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撫州刺史顏真卿遊歷麻姑山時,親自撰文並書《麻姑仙壇記》,是僅次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天下第二書;北宋思想家李覯在麻姑山“十賢堂”講學時,前來聽講的各地學生達百十人,無怪乎明朝廣西付使王華在《集麻姑序》中這樣寫道“吾盱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稱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晉唐宋以來逮我朝諸名公聞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江西麻姑山江西麻姑山

名勝古蹟

麻姑以煙雲橫飛,峰巒翠峭為秀,以洞石秘奧,“玉練雙飛”為奇。從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於亭左,翹首望去,只見兩道飛泉猶如兩條白龍,飛流直下百餘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飄灑濺人,似煙霧噴粒飛騰,站立岩前,飛瀑襲來股股寒氣,就是炎夏盛暑,渾身傾覺涼爽。岩旁有石刻“玉練雙飛”四字,透過水廉幔帳,顯得蒼勁有力。難怪古人賦詩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響,飛雪濺千岩,白虹垂萬丈。”
江西麻姑山江西麻姑山
沿澗而上數百級,就是建築雅致,別具一格的“龍門橋”。橋上架設長亭,遊人憑欄遠眺,只見山開石裂,蒼松屹立,俯視橋下,有一“水廉洞”,洞門隱在水廉之中,象一鉤半月倒掛在石壁之上,洞內明亮寬敞,能容百餘人。水廉洞下是龍湫,旁邊有一塊禮斗石,相傳深潭裡有龍,經常盤踞在這塊石上,以朝天上鬥牛。環視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組成一個個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還有龜潭,伏獅潭……,或豎或斜、或蹲或臥,千形百態,不勝觀賞。
“龍門橋”左側,就是著名的“神功泉”,泉水從岩底石隙中滲出入石盂,剛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乾,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澈冷涼,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飲泉特贈書“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猶存。
順勢而下,就到了遊覽中心——麻姑山仙都觀宇。這裡巒峰環抱,觀宇建在一片寬闊的高山平原上。相傳麻姑在這裡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鄧紫陽歸葬麻姑山後,玄宗為麻姑仙立的廟,廟內塑有麻姑神像,體態端莊豐碩,含眸凝視,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賦色,各具形態,協調統一,一派金碧輝煌。
站立仙都觀宇門前遙望群山,五峰隆起,煙霞裊裊,形如老人,人們稱之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為主峰,峰間有一洞,洞深無底,洞頂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陽映輝之下,遠望洞外紅霞萬朵,探視洞內金光閃爍,觀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內有天,故名“丹霞洞天”,為麻姑山奇觀之一。
“麻姑山昔稱名山,山中風景非人間”。古傳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廟宇,五大潭洞,可謂“山靈果實,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遠看不夠的山水畫,一部永遠也寫不完的抒情詩。

相關文化

《麻姑山》劉禹錫
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雲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
霜凝上界花開晚,月冷中天果熟遲。人到便須拋世事,稻田還擬種靈芝。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麻姑山路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