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05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CNERN)重點站。自1985年12月開始籌建,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位於江西省餘江縣劉家站。距南昌市135km,離鷹潭市13km。

2019年6月27日,科技部對該站的梳理評估結果為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外文名:NationalAgro-Ecosyste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in Yingtan, Jiangxi
  • 建成時間:1988年
  • 研究方向:紅壤資源可持續利用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發展歷史,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和科學貢獻,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科研能力與技術平台,開放與交流,

發展歷史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就組成了由著名科學家李慶逵院士帶隊的南方紅黃壤區土壤資源調查、改良利用試驗和橡膠宜林地考察,並在江西省新建縣建立了甘家山紅壤試驗場,開展了一系列的紅壤資源開發利用等試驗,提出了在紅壤上直接施用磷礦粉、以磷增氮等重大建議,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重大理論進展。
六、七十年代,又相繼在浙、贛布點開展紅壤理化特性和肥料試驗研究,建立示範樣板田。
1985年,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根據國家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決定在我國中亞熱帶典型紅壤集中分布的江西省鷹潭市境內建立一個長期綜合的實驗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紅壤生態實驗站(簡稱紅壤站),紅壤站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9年成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的重點農業站。
李慶逵院士和趙其國院士60年代在考察紅壤研究基地李慶逵院士和趙其國院士60年代在考察紅壤研究基地
1990年被中國科學院批准為院屬的野外重點站並對外開放,成為我國南方第一個開放實驗站。
1991年起承擔國家攻關任務,成為攻關試區站之一。
2002年被批准為江西省紅壤生態重點實驗室.
1990年10月周光召院長考察鷹潭站水土流失治理區1990年10月周光召院長考察鷹潭站水土流失治理區
2005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CNERN)重點站(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07年成為第一批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
2001—2005年被評為CERN優秀野外站,是中國科學院部署在南方紅壤區致力於農業、資源、生態與環境綜合研究的最主要的野外實驗基地,也是國際上知名的紅壤退化生態修復和紅壤關鍵帶研究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鷹潭站以紅壤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以可變電荷土壤學為特色,以紅壤生態過程長期試驗研究和監測為基礎,系統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
(1)紅壤生態系統水、土、氣、生等要素的長期演變與預測;
(2)紅壤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關鍵過程的演變機制與調控;
(3)紅壤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和模式。
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研究成果和科學貢獻

建站30餘年來,鷹潭站面對紅壤質量和生態環境退化、季節性乾旱、經作經林經果生產力低下、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發展模式不確定等問題,重點開展了紅壤退化修復和地力提升、紅壤養分高效利用和環境污染治理、紅壤生態高效農業模式和區域發展對策三個方面的集成研究,推動了紅壤發生分類學、可變電荷土壤界面化學、紅壤水土保持學、紅壤生態學的發展。2000年以來,發表研究論文1100餘篇,在ISME JournalMolecular Ecology、SoilBiology&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Plant and Soil、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等SCI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441篇,出版專著20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

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鷹潭站圍繞紅壤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依託中科院院士、“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千人計畫”(B類)、國家傑出青年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特聘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入選者、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入選者等人才隊伍,匹配支撐和管理隊伍,組建老中青結合的紅壤科研大團隊。目前,長期在站進行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客座研究人員總計46人。此外,每年到站開展實驗研究工作的研究生100餘名。2000年以來,共培養研究生99名,其中碩士研究生60名,博士研究生39名,出站博士後6人。

科研能力與技術平台

鷹潭地處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的代表性區域——鄱陽湖流域的贛東北丘陵區,是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代表湘贛丘陵常綠闊葉林-農業生態區。鷹潭站占地1695畝,其中耕地360畝,林果草地225畝,水面85畝。建有各類試驗和觀測場等40餘個,涉及紅壤旱地施肥和養分循環、水稻土養分循環和有機質周轉、紅壤坡耕地土壤侵蝕與阻控、紅壤酸化機制和改良、紅壤污染物遷移轉化和修復、紅壤旱作和蔬菜連作障礙和防治、紅壤輪作和耕作、土壤生物演替和調控等定位試驗,以及林地植被生態恢復、紅壤關鍵帶過程等綜合觀察場。鷹潭站具備土壤和植物分析及觀測儀器90餘台套;構建了長期監測數據無線傳輸和網路共享系統,建立了可容納2萬個土樣和植物樣品的長期樣本庫。鷹潭站建有5200平方米綜合大樓,包括實驗、辦公、食宿和車庫功能,具備接待60人到站工作能力。

開放與交流

鷹潭站一直秉持“流動、開放、聯合、競爭”的原則,針對紅壤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提出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積極開展以我為主的實質性國內外合作與交流。一方面,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如美國史丹福大學、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波鴻大學、基爾大學、不萊梅大學、紐西蘭梅西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法國發展研究院、法國農業科學院等;另一方面與國內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如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江西省科學院等。同時,與相關高校和地方農業管理部門聯合建立了研究生實習基地、農技人員和農民培訓基地(鷹潭市農業星火科技專家大院),近5年來為地方培訓各級農業管理和技術人員200人,培訓種養大戶總人數超過1000人,為中國小和專業技術學校提供科普服務500人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