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豐城市第三國小

江西省豐城市第三國小

豐城市第三國小雄踞似玉帶飄逸的贛江之濱,與美麗的楊柳湖景區毗鄰。學校環境幽雅,交通便利,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管理一流。她始建於1949年,至今已走過60多年的光輝歷程,是一所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學校。經過擴建的豐城三小,東臨105國道,北接豐邑中央,現有占地面積約37畝,校舍面積15204平方米。校園內環境優美,香樟林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學校現已開設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00餘人,教職員工100餘人。其中本科學歷教師71人,專科教師25人,國小高級教師45人,國小特高教師2人。宜春市優秀教師3人,優秀班主任3人。豐城市“十佳”教師2人,教研能手6人,教學功臣4人、教壇新秀(希望之星)3人、科研型教師2人。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齊全,擁有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階梯教室等多個功能室,裝備了37個班級的班班通設備,各班配備了彩電,是豐城有實力、有影響的學校之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學校由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國小逐漸成長為豐城市一所家長口碑好、社會認同度高、辦學效益佳的知名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豐城市第三國小
  • 簡稱:豐城三小、劍光三小
  • 校訓:真愛和樂
  • 創辦時間:1949年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豐城市劍光街道
  • 類別:公辦六年制國小
  • 主要獎項:全省少兒藝術節一等獎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先進學校
  • 現任校長:羅軍
國小簡介,新聞報導,地圖信息,

國小簡介

豐城市第三國小雄踞似玉帶飄逸的贛江之濱,與美麗的楊柳湖景區毗鄰。學校環境幽雅,交通便利,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管理一流。她始建於1949年,至今已走過60多年的光輝歷程,是一所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學校。經過擴建的豐城三小,東臨105國道,北接豐邑中央,現有占地面積約37畝,校舍面積15204平方米。校園內環境優美,香樟林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學校現已開設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00餘人,教職員工100餘人。其中本科學歷教師71人,專科教師25人,國小高級教師45人,國小特高教師2人。宜春市優秀教師3人,優秀班主任3人。豐城市“十佳”教師2人,教研能手6人,教學功臣4人、教壇新秀(希望之星)3人、科研型教師2人。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齊全,擁有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階梯教室等多個功能室,裝備了37個班級的班班通設備,各班配備了彩電,是豐城有實力、有影響的學校之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學校由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國小逐漸成長為豐城市一所家長口碑好、社會認同度高、辦學效益佳的知名國小。
這是一方人才輩出的土地,這是一所催桃育李的校園,這裡是生活的樂土,這裡是求學的怡園。
自創建以來,學校櫛風沐雨。堅守“真 愛 和 樂”之校訓,蓽路藍縷,開拓進取,譜寫出了一部學校改革與發展建設的壯麗詩篇,建設出一所綻放歷史幽香的美麗校園。幾十年來,劍光三小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把握正確的辦學方向,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學校師生以智慧和勤奮播種,以執著與豪情經營。學校的一草一木,印記了多少三小師生奮鬥的身影;學校的一磚一瓦,見證了多少三小師生成功的喜悅。六十五年的春風化雨, 六十五年的滋蘭樹慧,六十五年的風雨兼程,六十五年的春華秋實。六十五年的歲月,改變了人的容顏,卻始終改變不了三小師生對學校的忠誠。
看今朝,明媚春光好,三小校園,芳草萎萎,樓宇林立,亮麗不失淳樸,活潑不失典雅;一流的教學設施,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教師隊伍,年富力強的管理人員,無不凸現三小這所新校的豐厚底蘊、雄渾氣魄與時代風采。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昨日的歲月崢嶸,一枝一葉都是今天的財富,也是將來持續發展的基石。總結前人的經驗,續寫明天的輝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為此,我們建立校史陳列室,通過陳列室中的圖片、文字、獎牌、獎盃、錦旗等,展示辦學的豐碩成果與師生的亮麗風采,證實我們的過去很堅實,很凝重,很淳樸,很風光。同時,以此激勵我們以飽滿的鬥志,繼續揮灑才情,續寫輝煌,讓我們的未來同樣堅實,凝重、淳樸、驕傲、風光。

新聞報導

江西宜春省內率先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宜春,地處江西西北,自古教育昌盛,人才輩出,曾有“江西進士半袁州(宜春)”的美譽。
2012年,接過前輩接力棒的宜春教育人,在全省率先啟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以流動現場會為抓手,建立城市教育用地儲備制度,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宜春大地上,掀起了一場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浪潮,讓袁山秀水的城鄉孩子,共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片春。
邊看邊議、邊看邊評——以流動現場會為工作抓手
馬頭牆、小青瓦的傳統建築風格,教室、功能教室與辦公室組成的校園資源共享網路……高安市石腦鎮中心國小的一流硬體設施,讓宜春市第二屆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流動現場會的會議代表紛紛對這所農村校發出“矛盾”的感慨:“我們進‘城’了!”
而當代表們來到高安市第六國小後,私下的議論就更多了,“我們縣城裡的國小,都沒有這裡的條件好啊”,“真想讓我們的縣委書記也來看看,人家是怎么重視教育的”。
今年11月12日至13日,宜春市第二屆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流動現場會召開。現場會前一天半里,在宜春市副市長周志平的率領下,市教育局、發改委、財政局和城建局負責人,各縣(市、區)分管教育的縣領導和教育局長等代表,輾轉800多公里,參觀石腦中心國小等全市10個縣市區的13所中國小,了解標準化建設情況。
2012年,宜春在江西率先啟動了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並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流動現場會。今年,宜春市共有19所義務教育學校申報參評,市教育局組織專家評審組,按照30項評估指標標準,對申報學校進行了認真評審,遴選出13所學校作為流動現場會的參觀學校。
11月13日下午現場會第二階段,會議代表集中開會,通過投票,並結合專家評估,評選出10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先進學校”。高安和豐城均有兩所學校獲此稱號。而去年第一屆流動現場會,高安沒有一所學校入圍。“正是去年的流動現場會,讓我們很丟面子,但是今年我們把面子找回來了。”高安市教育局幹部況陽林說。
“流動現場會的最大特點就是,對比更加直觀、感受更加真切,通過橫向對比讓各個縣市區真正發現差距,從而激發起重視教育的動力。”宜春市教育局局長南青說,“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邀請財政局、發改委等部門參加,讓他們也真切感受到教育真實的情況,爭取兄弟部門的支持。”
“流動現場會已經成為宜春市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宜春市教育局總督學余兆輝說,1996年底,宜春市率先在全省通過“兩基”省級驗收,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之前連續4年組織大規模的“學校建設和管理”流動現場會。現在,這個重要抓手再次推動宜春市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
適度超前、科學布點——建立城市教育用地儲備制度
“這塊地原來早已經被教育局規劃成國小了。”當南青把《宜春市中心城區教育發展專項規劃(2012-2030年)》放在宜陽新區管委會負責人面前時,這位負責人才“恍然大悟”。
這塊地指的是袁州區宜陽新區湖田村西坑,其靠近明月山4A旅遊區和新建的宜春機場,商業潛力巨大。等宜陽新區準備對這塊地進行商業開發時,才知道這塊地已經被市規委會規劃成了湖田中心國小。
宜春市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一直由宜春市規劃委員會組織和指導。“市規委會自2004年成立後的5年裡,一直沒把市教育局納入進來。”南青告訴記者,“經過積極爭取,2009年市教育局納入到了市規委會。從此,在城區規劃建設中尤其是城區用地上,教育有了話語權。”
2012年3月15日,宜春市政府研究成立了宜春中心城區教育發展專項規劃領導小組,副市長周志平任組長,副組長則包括市教育局局長和市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等。2012年5月,正式啟動《宜春市中心城區教育發展專項規劃(2012-2030年)》的編制工作。按照“適度超前、科學布點、改建結合、以建為主、實用可行、控制規模”的原則,經歷學習考察、前期溝通、收集資料、實地察看、整理編制、反饋修改等階段,用時7個多月,廣泛徵求了教育、規劃、國土等部門的意見,八易其稿,最終於今年3月由宜春市政府批覆實施。
記者在《專項規劃》的“政策保障”一項中看到,市、區兩級政府根據城市土地儲備管理政策,按照先規劃、後開發的原則,建立城市教育用地儲備制度。規劃預留的教育建設用地,不再公開出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
今年宜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各縣(市、區)在今年內都要編制中心城區教育專項規劃,為城區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預留空間。
“現在,每次市規委會開會討論某塊地的使用時,市長都半開玩笑地說:‘先讓南局長看看這塊地是不是已經是教育局的了。’”南青說。
跟蹤問效、擇優安排——向財務管理要效益
“原來我們管弦樂隊只能在校長辦公室里練習,有時團體演練時會去樓頂。”豐城市劍光第三國小六年級(5)班學生黃子洋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的排練廳有三間半教室大,團隊演練在屋子裡面就能完成了。”
劍光三小地處豐城市舊城區劍光街道辦,舊校區占地僅5000平方米,僅有的兩棟教學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危房。校長羅軍告訴記者:“就連家在學校門口的學生都跑到很遠的劍光二小去上學。”
2009年,豐城市把劍光三小擴建工程作為舊城區改造建設的重點工程。2011年,豐城市政府投資2800萬元資金啟動三小擴建工程。2012年,撥付2000萬元的二期工程項目資金。學校主體建成後,市政府又及時撥款給學校用於增添教學設備。學校竣工時,累計投入已達6000多萬元。
豐城對教育資金的大投入是宜春市優先發展教育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09年至2012年,宜春市義務教育階段投入123.7億元,年均增長25%。
2007年以來,宜春市制定並認真落實《宜春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為全市教育資金的使用勒上“緊箍咒”。2012年,全市又在各縣(市、區)推廣成立縣級教育財務核算中心,實行“校財局管”,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全部及時落實到位。
除了集中核算外,宜春市還重點開展了加強對來信反映經濟問題的審計、做好校長離任審計等審計工作。此外,宜春還特別加強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資金的監管。明年6月,江西省教育廳、省財政廳將組織對宜春市2013年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進行驗收。工程全部完成並經驗收通過的,才能安排2014年資金。未達標的,停止安排2014年資金,限期整改。
“從整體上來看,宜春市對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投入是以跟蹤問效、擇優安排為準則的。”南青局長向記者介紹說,“通過建立健全中國小財務管理制度,花好教育投入的每一分錢,向財務管理要效益。”
今年9月,新的劍光三小正式落成。用上了新排練廳的校管弦樂隊代表宜春市參加江西省少兒藝術節,獲得器樂類全省一等獎。“家住學校門口的學生也從遠的學校回來上學了。”羅軍高興地說。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第三國小(楊柳湖景區東北2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