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縣上甘棠村

江永縣上甘棠村

上甘棠村唐初以前,江永是荒蠻之地。唐自觀末年(641年),鄱陽林士弘自稱楚帝,據江南,六州(梁、濂、白、橫、欽、化)之亂曠日持久,未平。至唐玄宗開元時(720年)欽定周氏如錫、如鏑弟兄掛印南征。平定了叛亂以後,周氏弟兄已近年邁,子嗣 24個,其後人族譜稱之為“二十四宏”。至天寶年間,以寧遠縣大陽洞為中心,分脈到寧遠四宏,道縣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長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東青州一宏。在永明縣擇地落籍的有十一宏,即今之疊樓、城下、龍門田、周塘、雄川、甘棠、界頭、周家邦、三元宮、達灘等村,皆是肥田沃土,糧豐果香之地。周氏後裔繁衍至今,全縣約一萬八千人。有史料可考,他們是江永縣內屯住的第一批漢人。到了元明之際,一部分雜居到了瑤區,成了瑤人。今上甘棠村有450戶,1700餘人。留下古建築甚多,體現了中古時期文化的精華。如1200年前的石板路,500米長的謝沐河防洪牆,4座古代六樓,68座清代居民,(其中近三個世紀的還有七、八座),一座寬暢的祠堂“忠厚詞”。我國農村一般的住房是使用百年左右,因建築質量和社會原因,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生活方式,因而民居使用達到300年者,實屬彌足珍貴。請有識之士選擇考察參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永縣上甘棠村
  • 類型:歷史文化名村
  • 景點:步瀛橋
  • 特點:具有商業、書院、宗教等文化特色
歷史文化,明清建築,步瀛橋,文昌閣,壽萱亭,月坡亭摩崖石刻,參考資料,

歷史文化

上甘棠村
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從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起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止在此建謝沐縣治,長達700年。謝沐縣以謝沐二水匯合為謝沐河而得名。這兩條水實則為雌雄二水。雄水發源於都寵嶺雄川源,源於高山雨水;沐水為雌水,源於石灰岩地下水。雄雌二水匯合處,山環水抱,氣場信息得天獨厚,確是一方風水寶地。周氏先祖唐朝天寶年間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至今已達1240年。“甘”者甜也,“棠”,海棠果,即野蘋果。甘棠,甜甜的野蘋果。這是從出產蘋果的老家山東帶來的地名。又有一說:甘棠,原意為高大的喬木,以後用作官吏政績的稱頌之詞。即是說周氏先祖是朝廷有功之臣。甘棠,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甚多,碑亭樓閣完好,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點集中的旅遊勝地。
貫穿全村有一條古老的石板路,路兩邊都建有鋪店。明、清時期,這裡這農村集市貿易中民心,至今還有濃厚的商賈氣息,昔日酒肆之店跡猶存,遊人到此自然會聯 想到杜牧的“水村山廓酒旗風”的詩句。
周氏在此定居1240餘年,是“忠孝廉節”和崇文尚武的教化之鄉,歷代出過節度使、尚書、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通判、縣令、文林郡、將軍等100人。解放後,又出了工程師、科長、中學校長、教師、醫師40多人。舊時官宦除周翰宗軍長外,其餘官員都有水粉肖像,張掛於忠厚祠內供遊人觀看。
村人信奉壽龜、神龜,因而有龜山、龜形台地、龜塔、壽龜涼亭等人文古蹟、古代建築。村南一里許建有壽龜涼亭,是古代通向廣西桂林、八步的必經之路,建亭宗旨是保佑村人出行吉利、平安,過往行人,都要休息片刻,用手去摸一摸壽龜的頭和背,以保佑旅途平安。

明清建築

上甘棠村
村內至今仍保存著20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此外,村莊裡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築,如明萬曆四十八年的文昌閣、明弘治六年的門樓、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橋、民國二年的石圍牆等,還有一批明顯帶有宋代特徵的古建築。創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村莊,在歷經千年風雨後,村莊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始終不變。
考古專家稱,像上甘棠村這種同時具有建築、商業、書院、宗教等文化特色並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實屬奇蹟。在上甘棠村“月坡亭”有一摩崖石刻,據考證,該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1000年間陸續鐫刻下來的,主要內容是謳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風光和周氏家族在該村進行的各項建設,共有功德碑、勸諭文、感懷詩、八景師等24方古代石刻,綿延宋、元、明、清4個朝代,是一部千年石刻家譜。這一處由一個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鐫刻下來的專門反映這個家族千年發展史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還是第一次發現。它對於研究宋元明清時期的鄉村歷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步瀛橋

上甘棠村步瀛橋
上甘棠村南面有一座三孔石拱橋,名曰“步瀛橋”,該橋始建於宋靖康元年,歷經元、明、清修繕,千百年來維繫著村前的古驛道,橋長27米、寬4.5米,跨度9.5米,拱淨高5米。拱橋採用半圓型薄拱,造型小巧別致,與文昌閣的莊重高聳互為襯托,構景成圖,相應成趣。石拱橋是湖南省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橋。此外,還發現了文天祥書法題詞“忠孝廉節”,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長沙學宮遺址發掘出四方清嘉慶年間的“忠孝廉節”字型一樣,書法風格相同,尺寸大小都差不多。
上甘棠村的發現為文物專家們研究封建社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組織細胞。在農耕社會裡,血緣村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生活圈或文化圈,是保持著社會各項特徵的最小的單元。上甘棠村的發現就為我們提供了從普通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角度研究歷史的完整資料。

文昌閣

治愚自古建文昌,明智今人辦學堂。達德成才憑教化,新顏舊景兩昭彰。
進村途徑第一站是文昌閣,這座閣樓始建於大明萬曆四十八年,至今已幾經修葺,樓閣共4層,高16米,寬10.6來,深10.2米,占地面積10.8平方米。歷史上其東側曾建有廉溪書院,現只留存幾棟建築物。文昌閣的左側是前芳寺,右面是龍鳳庵,前有戲台,後有驛道、涼亭,構成了宮殿式的建築群。由此可以說,這裡曾是當地居民的文化、娛樂和教育中心。

壽萱亭

人云忠孝兩難全,垂範銘文四德兼。亭建壽萱遵母訓,佛言他字孝當先。
壽萱亭,於光緒三十三年,村人周際隆因其曾祖母毛太夫人受到“五品宜人”的封誥而建。周際隆的的曾祖父周振邦是五品官,其曾祖母素以慈悲為懷,體憫鄉親鄰里,而以善言感化鄉親。她又信佛吃齋,故尊稱她為“慈悲佛母”。封建朝代對她的品德給予肯定和表彰,因此受到封誥。“五品宜人”,用現在的話說,是五五品官中的“賢內助”。她實際上是遵從封建道德規範較好的貴婦人。在古代,丈夫的官階在五品以上,其夫人才能有資格受封為宜人。
這座涼亭為青石結構,寬4米,長10米,高4.7米。亭內有碑刻二合:每合高2米,寬0.7米,厚0.2米,砌在亭內兩側的牆體之中。亭中有伏流,四周皆垂陰,田園連阡陌,風光醉行人,是旅遊歇息的好處所。

月坡亭摩崖石刻

月陂亭里話乾坤,峭壁摩崖論古今。斑駁字跡留後世,觀今鑑古耳目新。
月陂亭是村南天然石亭,通向兩廣地的古驛道。古代“粵”與“越”通,廣西及古謝沐縣轄地,都是百越民族的活動地域。由於地形奇特,依山傍水,與隔河的寺、樓、閣、台相映成景,這個天然石亭自然成為往行人的最佳休息之處,也是村里文人吟詩作賦的好地方。因此,月陂亭便成了鐫錄名言、記述要事的檔案庫。現存摩崖碑刻27塊,其中唐朝碑刻1塊,宋朝刻5塊,元明清碑刻20塊,無字碑1塊,可以說是上甘棠村最富文化內涵文物。
在眾多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宋大臣文天樣手跡“忠孝廉節”四個字。據史料記載,時上甘棠村周德源在文天祥屬下任太守,相處甚篤,“忠孝廉節”四字為文山公親筆贈與。周德源如視珍寶,帶回故里,後人傳為座佑銘。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永明(今江永)縣正堂黃平、王偉士十分崇敬文山公,令臨其手書於石壁上,以傳後世。這四字每字寬1米,高1.5米,字跡蒼勁有力,鐫鑿工藝甚佳。可以說月陂亭摩崖石刻是上甘棠村周氏家庭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譜。

參考資料

本資料由湖南張家界旅遊網(www.china-zhangjiajie.com)收集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