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波文集

江文波文集

《江文波文集(套裝全2冊)》為套裝,有《江文波文集·散文卷》和《江文波文集·詩歌卷》,包括了山水情思、五味人生、人在旅途、旅跡星光、黃金半島之旅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江文波文集
  •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頁數:445頁
  • 開本:32
  • 作者:江文波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500391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江文波文集(套裝全2冊)》是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江文波,著名詩人、作家,先後就讀於銅陵師專(現為銅陵學院)中文系、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安徽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做過大學教師、電台編輯、公務員和報刊主編、企業高管等。
作者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大量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評論等作品,並被收入各種選集,獲得多種獎項,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茳文波文集》詩歌卷《無語的石頭》和散文卷《人在旅途》,分別精選了作者1982-1994年創作的詩歌和1984-1998年間的散文作品。經過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沉澱,其中不少作品更見魅力。
作者系安徽第一代職業策劃人,著名文化創意專家。現為經天傳媒、經天諮詢和經天教育機構董事長、創意總監,多年來在文化創意、行銷策劃等方面的諸多經典案例,享譽業界。

圖書目錄

《江文波文集·散文卷:人在旅途(1984-1998)》目錄:
黃金半島之旅
香港機場一瞥
香港機場二瞥
初識馬來西亞
火熱的吉隆坡
賺錢的藝術
馬來西亞的旅遊官
旅遊新概念
肉骨茶
雲頂賭城
檳城之夜
小費的風波
花園獅城
飛禽公園
“海上仙山”
永遠的故國情

山水情思
黃山佛光
黃山的翡翠
太平綠水
古南嶽散記
大王洞
武夷漫筆
普陀拾貝
朱然陳列館小記
鞋鄉尋勝
笠帽山情思
公園月色
連心鎖
相思樹

五味人生
人生是一部小說
愛情是一首詩
婚姻是一篇散文
兩人世界
人生之杯
瀟灑腳踏車
彩色的雪花
成熟
一棵老樹
期望來風
……
人在旅途
旅跡星光
行走的美麗(代後記)

《江文波文集·詩歌卷:無語的石頭(1982-1994)》

文摘

“適逢仲夏時節,鳥語花香,蒼松含煙滴翠,雲海變幻萬端,黃山以它特有的魅力,歡迎諸位的光臨。”幾句詩情畫意的開場白,使遠道而來的客人,遊興為之一振。
開始,客人們都以為他是位“老黃山”,當得知這位“張先生”不是職業導遊,而是上任不久的黃山市副市長時,都格外欣喜,高興地稱他為“導遊市長”。
他叫張脈賢。看上去個頭不高,而且清瘦,據說體重不足一百斤。但在這瘦小的身體裡,卻飽藏著機智、自信和力量,有一團燃燒不息的火,這就是強烈的事業心和奮發進取的精神。
去年9月,他從蕪湖市委秘書長的崗位,調到新成立的黃山市,任副市長和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主管黃山工作。從此步入陌生的旅遊業。這時他已經53歲了,開始一門新行當顯然晚了點,但他不打退堂鼓,他有一個座右銘:乾一行,愛一行,學一行。
那天,在黃山之巔,西海賓館,我找機會採訪了他。
“黃山是舉世矚目的風景區,在旅遊行業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在這特殊的地方,如何當好領頭人?”我把題目出得很大,而張脈賢回答得卻乾脆利落而又意味深長:“首先要能做一名好導遊。”

後記

何謂“遊記”,教科書上的詮釋應該是以散文的藝術形式,表現旅行所見所聞的一種文體。顯然我在這裡想說的不是可以“百度”出的詞條,而是這兩個已經遲鈍的漢字,與人生、命運的關聯,以及在這個周末為我激活的一些感悟與回憶。
或許被我們稱為“人生”的東西,就是生命在這個地球上的一次旅行。生命總是渴望長久而且豐富多彩,但遺憾的是生命不僅短暫,而且善於遺忘。於是我們記錄生命,微博、部落格、詩歌、散文以及圖書、字畫乃至城堡、莊園和高樓大廈,就是我們在時空中匆匆行走的印跡;無數的“印跡”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的那些“金子”就是文化,文化的層層積澱,也可說就是人類寫在這個星球上的“遊記”。
“金子”在發光的時候,總會吸引無數欽羨的眼神。但我等平凡的個體只是沙礫,不過在我們剛落地的時候,上帝並沒有預先告之,誰是“金”誰是“沙”,也沒有排好什麼座次,所謂“天子”和“天才”之類,不過是美譽或者謊言。因此我們擁有一樣的尊嚴,一樣的權利,“金子”也可能從我們的生命里煉成。這就是造物主的大愛大恩,即便是一粒細沙,也可以隨著江河的大潮默默遠行。
既然生命就是一次旅行,那么當你站立起來的時候,就應該預備一隻個性化的行囊,開始一生的旅程。當然這不僅僅是指時空的轉移,從少年、青年到老年,從一座村莊、小鎮到另一座城市,我在這裡要特別寫出的一個漢字,叫“游”。“行”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一生的行程要遠遠超過我們,只有“游”為人類所獨有;如果沒有“游”,我們的星球可能還匍匐在蒙昧之中。
“游”,就不僅要到奇山大川、名邑古村留下足跡,更重要的是需要欣賞、體驗、思考、研習和感悟,讓心靈與自然交流,智慧與典跡溝通,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還有天地間永不窮盡的真諦。所以旅遊是橋樑,是課堂,是哺育靈魂與真知的搖籃。一篇好的“遊記”應該是文學中的珍品,如果說旅遊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最生動、最豐富、最高雅,最有詩意的生活方式,那么優秀的“遊記”便是這種生活的結晶。
回首走過的人生之路,感到慶幸的是,我曾在省旅遊局一個文化氣息濃郁的部門,供職了正當風華的八年歲月。那些年有識之士己開始折騰“旅遊文學”,我身處業內又有“游”的機會與經歷,自覺如魚得水,既撰寫論文為旅遊文學推波助瀾,又勤奮實踐,陸續地創作了一些遊記、行業人物專訪和以山水風光、文物古蹟以及旅遊生活為題材的散文詩、詩歌等文學作品,為那八年留下了一行深深淺淺的文化腳印。
現在,這些文字穿越十多年以上的時光,又呈現在我的面前:黃山佛光的神奇,太平湖令人沉醉的水色,普陀山的佛國雲煙,吉隆坡阿拉伯之夜的傳統氣息,新加坡聖淘沙的熱帶風情……那些激情與美的行蹤,以及我的感悟與思考,隨著那些年代的陽光春雨,都已經深深地融入人生的“遊記”之中。所以我自己對這些文字自然珍惜,就像我們有心或無意的收藏,哪怕是一包火柴,一顆卵石,或者是一本舊書,一張郵票,多年之後就成為生命的足印,溫情地紀念著那些逝去的年月。
人在旅途,應有“遊記”。
每個人都艱難地跋涉,或快樂地行走於人生的旅程,命運的際遇各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別。我們在行程之中可能需要必要的調整,甚至是痛苦或華麗的轉身,但唯一有一樣叫“悔恨”的東西,我們不要把它裝進本已沉重的行囊。所有的經歷都是收穫,所有的苦難都是財富。特別是當你走進青山秀水,用心聆聽百鳥的歡歌,吮吸花草的清香,或沐浴春天的細雨,品味雪國的風情,你就會深深地感受到——行走的美麗,生命的幸福。
江文波

序言

去年秋天,當省新聞出版局資深著作權處長老鄉吳安寧先生給我極力推薦文波兄作品出版時,我的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激動。接著是老友聚首,相互感慨。10年未見,文波兄雖額頂滄桑和智慧更顯,但謙和儒雅尤甚。此時我才知道他還在執著地率領隊伍搞“經營”,還在以滿腔剩餘的才氣和激情按美的法則引領企業、塑造社會。對比老兄,我只能自我解嘲了,因為我早已“上岸”並措幹了身上的水漬。文波兄長我幾屆,但我倆人生軌跡非常相似都是從安慶鄉下考進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後從教,待過機關,辦過報刊,再義無反顧地撲通“下海”。生命的多樣性追求酣暢而坎坷,文氣瀰漫江湖但隨即消散。後來我熬不住回到“隊伍”,他卻始終不渝,一如既往。
在責編《江文波文集》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像文波兄和我這樣的所謂文人為什麼要選擇另類的人生道路呢7我們大可以趴在一地或一處,憑著自己的才情、機智和堅韌,完全能過大多數同學那樣循序漸進的寧靜生活:或書齋講壇,弟子如雲;或玄思冥想,激揚文字;或克制自我,官僚晉身。有時哪怕是再堅持一小會兒,命運則截然相反。但這些“如果”俱往矣1想當年,出身貧寒農家的我們,讀大學和就業都是國家包著,參加工作後自己無衣食之虞,但後面弟妹讀書一個接一個,作為家庭老大的我們扶老攜幼的責任感與生俱來,此時掙錢對我們來說就變得越來越迫切;而當時待在單位,年輕的我們越想有為就越不能為,錢更是不可能多的,通過努力換個單位吧,換湯不換藥.上世紀90年代開始,知識分子下海大潮激盪澎湃,各種蠱惑紛至沓來。老是實現不了理想的我們再三權衡,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中的一切問題只有自己掙大錢,在單位這又是萬萬不可能的,停薪留職也很難辦到;反正自己年輕有專長,最擔心的就是今後生老病死沒有保障,但小病自己治得起,大病算倒霉治了也是白活!索性豁出去,辭了他娘的鐵飯碗。於是,大笑一聲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從此,滄海一粟,回頭無岸!
那時我們的選擇不無衝動,但更多的是必然。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幾點:一是受我們出生地域文化影口自。我們的故鄉安慶西面背依莽莽大別山,北面聯通皖中千里平疇,東南襟帶長江浩浩而下,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優良的自然環境帶來這裡千年不變的自足生活,也塑造著代代樂天安命的百姓心理:但近幾個世紀以來,因戰亂、災害,來自中原、更多來自江西和古徽州的移民紛遷於此,祖先們的勤勞和智慧撞擊、交融、豐富並提升著遷住地的農耕文明,創造了皖江地區文化的數百年輝煌1既男耕女織,又詩書傳家,既修身齊家,又自強不息,治國平天下。聞名於世綿延明清近3D。年的桐城派不僅僅局限於文學領域成就,其核心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正統思想的頑強堅守和迴光返照;而濫觴於上世紀中葉並風起雲湧的中國近現代化浪潮與安慶眾多響亮的文化符號緊密相連:內軍械所、馬炮營,徐錫麟、陳獨秀、王星拱、張恨水、朱光潛、嚴鳳英、鄧稼先、趙朴初、海子等等。在這裡,深厚的文化積澱製造了沉重的包袱,但更催生著蛻變的力量,最傳統的與最現代的糾結於這塊神奇的土地。在“文明”的脈連中,無數安慶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無論是誰,無論身在何處,總有一種責任感根植心中,一種使命感如影隨形!二是與我們所學的中文專業有關。入了文學大門,就意味著激情鼓盪著你,良知拷問著你,審美提升著你。苦難是文人最好的老師,經歷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自由是文人最驕傲的資本。真文人不可能一輩子拘泥於一間斗室或滿足於一種生存,他必然時時焦躁不安,必然常常天馬行空,必然反抗平庸換個方向以測試自己生命的可能性和豐富性。三是時代因素使然。縱觀中國歷史的發展,波瀾壯闊中總是閃動若文火“投筆從戎”的慷慨而悽美的姿勢;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大潮中凸現出一批批“投筆從商”的生動的文人剪影,他們在潮頭與濁波間或立或沒。那時中國社會從上層建築到意識形態,由長期禁錮走向開放。急遽的社會變動令人目不暇接,全國人民基本共識是,要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積重難返的問題,“市場經濟”最為靈丹妙藥!作為時代良心和哨兵的文人口阿,你不投身商海誰投身商海?就這樣,我和文波兄縱身一躍!
然而,商海的表面是蔚藍的,但本質是成澀的:從商規則和求知邏輯根本是兩碼事。我8年商海滑進所謂國企,學非所用,整日周旋於銀行和公檢法之間,僥倖提早破產與坐牢擦身而過,大開大闔一場,赤條條來去。我相信文波兄下海當初也有著近似的遭遇和感受,但我欽佩的是這些年他竟然堅持下來。這無疑與他的智慧、才能、堅韌有關,也與他一直在其熟悉的領域馳騁有關。他的學養、經歷使他具備做一個傑出文化創意人的必要條件,而從他的團隊策劃的許多成功案例來看,境界、品位和美的細節安排,使我終於明白他為什麼能在八九十年代被稱為著名詩人,能把《大開放》雜誌辦得那樣驚天動地!
這兩本書記錄的是文波兄的另一面,是他文人情懷的真性袒露。這些他下海前靈魂深處溢出的“戰前黃花”,或羞澀地打著朵兒,憧憬著蜂撫蝶弄;或競相怒放,笑迎八面來風;顯示了一顆敏感的心靈對故鄉、親情、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我們從中還看不到他下海的困惑、興奮,也不見殘酷的商戰硝煙。然而,其中奔瀉的激情、創造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嚮往似乎在呼喚著一場人生風暴的到來,字裡行間貫注的愛、責任、“無語的石頭”般的意志和“人在旅途”的審美情懷,預示著他義無反顧的職業選擇和生命升華!
仔細端詳文波兄亦儒亦商的神態,聽聽他不改的鄉音,翻翻他低調而又琳琅的創意簿,再品讀這兩本文集,今天的人雖然感慨,但大多感覺不到書中的況味和太多的深意了,而我則能嗅出悠久的芳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