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鎮(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平鎮)

永平鎮(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平鎮)

永平鎮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壽縣地處“秦隴咽喉”、“古絲綢之路”第一站,南接乾陵,西鄰東方佛教名剎法門寺,北界倚崖雕鑿的彬縣大佛寺。312國道、福銀高速、西平鐵路穿境而過,距省會城市西安98公里,距鹹陽69公里,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68公里、中國楊凌農科城60公里,處於西安1小時經濟圈內。永平鎮作為永壽縣十二個鄉鎮之一,其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在於其地理區位、自然資源以及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無論是在省級古鎮開發項目還是在縣級的重點扶持規劃中,永平鎮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也顯現出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平鎮
  • 外文名稱:YongPing
  • 別名:麻亭驛、舊縣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西北地區
  • 下轄地區:裕豐、永合、前進、翠屏,方家灣、楊橋、堅固、東山、底角溝等
  • 政府駐地:裕豐村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3401
  • 地理位置:東接渡馬鄉,西鄰寶雞麟遊縣,南接監軍鎮,北與彬縣太峪鎮接壤
  • 面積:160.3平方公里
  • 人口:4500
  • 方言:永壽方言
  • 氣候條件: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乾寒,夏季短而溫和
  • 著名景點:金盤城、武陵寺塔、萬畝槐樹林、舊縣城十四景觀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永壽火車站、西安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D
  • 主要交通工具:公交、汽車、火車
  • 國道、省道:G312國道、S306省道
  • 高速、鐵路:G70福銀高速、西平鐵路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交通條件,建設前景,經濟發展,社會事業,衛生,教育,通信,風景名勝,發展綜述,面臨問題,發展困境,發展對策,發展建議,最新動態,

歷史沿革

永平鎮秦代稱麻亭,自唐武德二年至民國19年,先後三次作為縣治,長達700年。總面積160.3平方公里,人口4500人。永平鎮建制於1956年,時為舊縣城,1958年9月改為永平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改稱永平鄉;2001年11月撤銷原建制鄉平遙鄉、底角溝鄉併入永平鄉,2010年改永平鄉為永平鎮。
永平鎮
在行政區劃上永平鎮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壽縣地處“秦隴咽喉”、“古絲綢之路”第一站,南接乾陵,西鄰東方佛教名剎法門寺,北界倚崖雕鑿的彬縣大佛寺。永平鎮位於永壽縣北部邊陲,地處永壽頁梁周圍,東和渡馬鎮隔溝相望,西鄰寶雞麟遊縣,南接監軍,北與彬縣太峪鎮接壤,312國道穿境而過,距縣城14公里。總面積160.2平方公里,海拔1426米,平均氣溫8.7度,年平均降水約661毫米,無霜期180天。鎮政府駐地裕豐村,占地4586.9平方米。312國道、福銀高速、西平鐵路穿境而過,距省會城市西安98公里,距鹹陽69公里,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68公里、中國楊凌農科城60公里,處於西安1小時經濟圈內。永平鎮作為永壽縣十二個鄉鎮之一,其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在於其地理區位、自然資源以及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無論是在省級古鎮開發項目還是在縣級的重點扶持規劃中,永平鎮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也顯現出了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全鎮22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1223戶4822人,其中城鎮人口608人,占總人口的12.6%。耕地總面積22844畝。
大事記:
西漢
(公元前208年):
建漆縣,屬漆縣,好畤河地。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新莽改漆縣為漆治。
東漢
建武二年(公元25年):
改漆治,復稱漆縣,屬右扶風。
三國·魏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
漆縣屬扶風郡。
西魏
大統十四年(公元548年):
建廣壽縣,縣誌在及永壽坊,先屬徑州,後屬豳州。
北周
明帝二年(公元558年):
遷廣壽縣治至及永壽村,改稱永壽縣,屬新平郡。
開皇三年至仁壽四年(公元583-604年):
並永壽縣入新平,屬北地郡。
武德二年至四年(公元619-621年):
復置永壽縣,屬豳(bin)州,縣治在麻亭(今永平鎮)。
貞觀二至三年(公元628-629年):
遷縣治與永壽坊。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
並永壽縣至奉天縣(今乾縣)以奉乾陵。
北宋
嘉佑年間(公元1057-1063年):
置穆陵關。
呂大防任縣令,導分水嶺泉入城,號稱“呂公惠民泉”。
置麻亭驛,設蒿店,底角溝二遞運所,司官吏往來食宿,公文傳遞。
熙寧五年(公元1702年):
永壽縣屬豳(bin)州,於常寧、麻亭二砦(寨)駐兵抵禦邊患。
至元五年至十五年(公元1271-1281年):
撤上宜、好畤二縣併入永壽縣,遷縣治於麻亭(今永平鎮)。
改麻亭驛為永安驛,置圪垯鋪、十里舖、司商旅投宿及民間信件傳遞。
劃明月山(婁敬山)地區歸永壽,吳店地區歸乾縣。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
建孔廟,置學田200畝。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修築縣城(今永平鎮所在地),周五里虎頭山、武陵寺均包城內。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永壽縣屬西安府乾州。
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
在縣城建儒學。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
八月初二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縣城,十日再攻縣城。
崇禎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1644-1645年):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直驅縣城,殺知縣薄匡宇。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
置永壽總鋪(在今永平鎮),轄安家宮、永壽、蒿店、乏牛坡、底角溝、窯院六鋪。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
縣城設學宮、置石碑、碑刻教條教訓諸生遵守。
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天水8級地震波及永壽。
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
知縣李如瑾倡導,修築縣城南關。
康熙六年(公元1677年);
知事張焜,革除里下養馬應差。
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
知事張焜捐俸按里設義學五所。張焜編修《永壽縣誌》成稿(今存)。
康熙八年(公元1679年);
知事張焜捐三千金,新建縣城,八月三日動工,九年六月二十七日落成。城周三里,高2.8丈,辟大,小西門各一。
知事張焜捐俸,於縣城開張藥店,仰醫生胥加惠來永,備胥方書,修合丸散,熬煉膏藥;境內張貼《招醫施藥貼》,縣民及來往客商遇病者赴店,登記姓名、症狀、施藥醫治。
重修惠民泉。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
創立翠屏書院。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
重修翠屏書院。
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
太平軍轉至長江中下游,清廷詔辦團練。永壽縣設總團,村設分團,農戶丁壯皆入團,以大刀、長矛為武器,農閒操練。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知縣王道全奉左宗棠命立五里公議局,專司過往軍旅支應事。
九月,知縣王道全就地籌款,修築監軍鎮南關城,十年十月竣工。城南門題“秦隴咽喉”,北門題“邠寧鎖鑰”。
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
知縣鄭德樞倡導在縣城辦養濟院,修房12間,住院孤貧人20名
光緒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1900-1901年):
《永壽縣新志》雕版。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該翠屏書院為學堂,名曰養政,廢八股文,代以經議策論。三十一年知縣李汝鶴改建為高等國小堂。
民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十月,成立剪辯會,限月底,全縣男子剪除髮辮,但因積習已久,並無剪辯。至十年(公元1921年),縣署令區鄉鎮及民團,挨村入戶強行剪辯,陋習始除。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
發行銀幣,改兩為元。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
三月十六日,河南人白朗,率眾攻克縣城,殺燒搶掠,群稱“白狼”。河南都督趙倜(ti)追擊,白朗北逃。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
二月,置關中道,設彬乾鎮守使公署,轄永壽縣。
三月,袁世凱稱帝,陝西靖軍討袁,部隊過境。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
八月,楊虎城部隊過境,挺近陝北,兵員頭戴紅頭巾,群稱“紅頭軍”。
甘軍賀玉貴營駐縣城(今永平鎮)。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
陝西混成團王宗榮營駐監軍鎮。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
二月,縣、鄉、鎮成立農會。
五月,縣城(今永平鎮)縣城成立郵寄代辦所。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
黃寶善部駐縣城。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
五月推行地方自治,永壽縣自治籌備處成立,歷時半年停廢。
陝西巽芳第二路第一支隊許月有營駐縣城。
縣城(今永平鎮)設裕隆煤廠,收入半數撥歸教育事業費。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
乾縣、彬縣、永壽縣三縣警備司令捐大洋500元,續辦永興煤廠,所收秤傭全部用於建修第二高級國小校。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
馮玉祥率部入陝過境。
於監軍鎮創立妮子學校。以永裕煤廠所得利潤做建校經費。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
一月,縣成立天足會,常寧,監軍鎮設分會,勸導婦女放足。對不纏足女子獎3至5元,對抗放足女子罰1至3元。
二月,成立中國國民黨永壽縣黨部執行委員會,分設組織、宣傳、農民、工人、青年、婦女六部委員和監察委員。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
二月,於監軍鎮香山寺創辦永壽縣鄉村師範學校,招生50名,次年底因經費困難停辦。
三月,改縣屬為縣政府,縣知事為縣長。縣政府設三課(後改為科),分辦民政戶籍、錢糧雜款、文化祭俗事宜。另設教育、建設、財政、公安四局。
五月,縣政府先後指派建設局長邵毅丞、馬傑三監修西蘭公路永壽段(今312國道永壽段)。
十一月,常寧農民張秉和,率農民萬人,扛鋤頭,杈杷包圍縣城抗捐“交農”,縣長唐介仁命公安局長劉傑三率保全隊鎮壓,農民死傷十人,張秉和被追捕,張秉和胞弟被拘,半年後經給劉傑三說情行賄才獲釋。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
大飢,餓屍盈路,大部村民四處逃荒。
二月,乾縣北鄉農民張西坤率眾丁壯劫富戶求存活,十一月十二日,據縣城,縣政府案卷盡付一炬。次年(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月,張西坤控制永壽、乾縣、彬縣、禮泉四縣,指派王子輔為永壽縣縣長。十一月,楊虎城入陝,張西坤被招去省,判刑入獄。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
二月,廢里社設區。全縣設4區、9聯、53保、607甲。
三月,縣政府由舊縣城(今永平鎮)遷至監軍鎮香山寺,至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月十五日,內政部指令:監軍鎮為永壽縣治。
四月,張西坤控制永壽、乾縣、彬縣、禮泉四縣,指派王子輔為永壽縣縣長。十一月,楊虎城入陝,張西坤被招去省,判刑入獄。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
霍亂流行甚烈,人稱“虎烈拉”,死者眾,絕戶甚多。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西安事變”,國民黨南京政府派飛機轟炸西蘭公路沿線。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
三月,成立中共永壽縣特支,嚴克倫任書記。
七月,改中共永壽縣特支為中共永壽縣委,嚴克倫任書記,姬宗周、任瑞華分別任組織、宣傳委員。同時成立監小、馮市、吳店、永平、渡馬五個黨支部。共有黨員80名。
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
撤併永壽、平遙二聯為永平聯,車馬、附北二聯為永太聯。並58保為38保。
邵伯藩從西安集股籌資,購置機器,開辦平遙煤礦,機器運至平遙,所籌資金已盡,停辦。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
改聯為鄉鎮,永平聯改為永平鄉。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
十月,開修縣鄉公路,計修築永平道路30公里。
永壽縣電報電話局成立,各鄉鎮設環境電話。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
陝西省企業公司投資開辦平遙煤礦,生產無起色。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十年,冬十二月:永平舊庄子村共有居民25人。一月內因克山病死23人。人稱“窩子病”。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四月,陝西省偽保全司令部千山地區清鄉隊令,於監軍鎮、蒿店、永平、槐山、姜家、立志堡、常寧鎮、張家村、店頭鎮建”自衛”據點9處。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
是年,永壽縣銀行發行伍角、貳角紙幣,限在縣境內流通。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
四月十八日人民解放軍占領縣城,開倉放糧12萬斤,釋放了在押犯人。於店頭鎮俘偽縣長李同璉。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
五月十九日,國民黨胡宗南部隊駐紮在永壽的第57軍215師向麟遊方向逃竄。
五月二十日,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四軍步兵11師由禮泉、乾縣西進經過永壽,追殲西逃的胡宗南215師,永壽解放,永平解放。
七月十二日,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所屬右路十九兵團沿西蘭路(現312國道)進軍永壽,過永平鎮,解放大西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51年)
10月,開始在永坪鎮荒坡營造防風林帶(現在的40萬畝槐樹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52年)
4月,破獲國民黨“中統”特務組織永壽潛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53年)
7月,並區合鄉,撤銷行政村建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58年)
2月,開始防止克山病。
6月,創辦林業技術學校。
9月5日,撤銷鄉建制,全縣成立十個人民公社,包括永平公社。
10月,在“左”傾錯誤思想指導下開展大煉鋼鐵運動。在平遙設指揮部及其辦公室,集中全縣人力在草灘、水渠、蔣家山採礦,建爐,煉鋼鐵。同時開展戶戶獻鋼鐵活動,支持所謂“鋼鐵元帥升帳”。至次年2月,以重失無得告終。
10月,組織萬名勞力,赴永平山區治理流域,保持水土,在山坡挖育林坑植樹,溝道打壩攔洪,溝圈築防洪堤。
11月,擴建平遙煤礦,各公社辦起綜合加工廠。創建槐平林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永平公社永合大隊黨支部書記師俊秀。參加國務院召開的群英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59年)
1月1日,合大縣,並大社。永壽、禮泉、乾縣三縣合併為乾縣,永壽地區設“乾縣永壽地區指揮部”。原永壽地區13個公社合併為7個大公社。
4月,永壽開始養魚,在劉家溝,五龍泉投放魚苗。
10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於永壽召開水土保持現場會,推廣永壽縣在永平山區治理流域,保持水土的經驗。
是年,開始防治大骨節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61年)
7月1日,撤銷“大乾縣”,恢復永壽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63年)
在槐平林場試種油松、華山松成功。後育苗大面積種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64年)
4月,國家衛生部徐運北部長率工作組駐永平,防治克山病。
冬季,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平整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68年)
7月5日,“造反派”攔截過往汽車,西蘭公路(312國道)永壽段貨運中斷6天,永磷公路客運中斷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69年)
12月,平遙煤礦在馬房山下開掘4號斜井竣工。年產煤3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76年)
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
7月6日,朱德委員長逝世。同月唐山大地震。
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
10月,開始對大骨節病進行專題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84年)
7月,成立武陵寺文物管理所,開始復修武陵塔,至1986年2月竣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89年)
6月,開通永壽-鹹陽半自動化電話和12路載波機,完成縣城500門步進制自動電話改制,有5個鄉鎮開通自動電話。

地理環境

本鎮屬溫暖帶大陸氣候,冬季長而乾寒,夏季短而溫和。全年總日照時數為2166.2小時,年總輻射量為114.77千卡/c?O。十二月份太陽輻射量最短。總輻射量627千卡/c,占全年的5.5%,六月份千卡/c輻射量最大為14千卡/c?O,占全年的12%,一年中輻射較強的有4個區八月,總輻射量達63.27千卡/c?O,占全年的55.1%。年平均氣溫8.7℃,無霜期180天左右,≥0℃積溫3502.9℃,≥10℃積溫2854.8℃,≥20℃積溫834.1℃。地面溫度:夏季為6.6℃,冬季為-25℃,平均13.4℃,2-6月平均每月升高6.8℃;6-8月穩定在27.4℃-28.3℃之間,八月開始下降,9-10月下降最快,下降輻度為8.3℃。地下溫度:年平均為12.3℃,10?M為12℃,15?M為12.3℃,20為12.4℃,大於10℃各層的地溫出現在4-10月,其中5?M和10?M的峰值在七月份,10?M和20?M在八月份,冬季凍土最早在2/10日,最晚解凍4/3日,最大凍土深度為55?M,凍土深度達10?M在23/12日,解凍日期12/2,持續52天。全境降水較多,年降水量661.3?L,濕潤指數為0.81,冬季半乾旱,春季半濕潤,秋季濕潤,一年內半乾旱三個月,前濕潤五個月,濕潤四個月。屬大陸型氣壓系統。氣壓最低885.0毫巴。一年內氣壓變化是:冬季高,夏季低,秋季氣壓稍高於春季。各季節的風向隨大氣環流的風向變化。全年主導風向是東南風,出現頻率為12%,其次西北風,頻率為10%,西風出現頻率為8%,北風出現頻率為7%,東南風、南風、西南風頻率均為6%,東北、東風出現頻率最少為1%。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春季最大,平均2.3-2.7米/秒,夏季平均2.4-2.6米/秒,秋季平均為1.9-2.4米/秒,冬季最小平均2.5米/秒。

自然資源

永平的林業資源豐富,林地占5.82萬畝,荒山荒坡1萬多畝,用材林以刺槐、油松為主,素有“槐花香飄萬里”之稱,每年五月份,這裡引來許多蜂蝶,為永平增添了幾份生機,“槐樹林風情渡假山莊”落戶我鎮,每年吸引很多前來渡假、觀賞的遊人。經濟林以核桃為主,相傳這裡的核桃有二千多年的生長歷史,特別以露仁核桃最受歡迎,它以個大、皮薄、仁飽、油多的特點,壓倒同類群芳,名傳全國。近些年在縣鎮領導重視下,人們改變觀念,把核桃的育苗、栽植、生產、出口做為重點,提高了經濟收入。
林木的蘩茂也給野生動物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環境,野生動物有野羊、山鹿、野豬、野兔、山雞,更有一些從未見過的珍稀動物,獨特的地勢又為這裡建成為一個天然的大狩獵場,其中以張良鳳凰台最為明顯,這裡兩面是山,中間川道,素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礦產資源中,以煤、陶土、鐵礦最為著名,據資料記載,我鎮現有煤藏量1800萬噸,已開採260萬噸,相傳煤的開採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只在清朝康熙年間才大規模開採。陶土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裡早就開辦了陶瓷廠,經濟效益良好。永平的旅遊景點也相當多,如北魏古塔、槐樹林風情渡假山莊、城隍廟、消遙寺等,人們又為奇特的山、溝起了稀奇的名字,如老虎咀、黑牛窩等。
全鎮地質構造經寒武、奧陶紀時期海水浸入及地殼顫動,海水沉積物,形成含礫泥岩、頁岩、板岩及隧面帶白雲岩,隨奧陶紀晚期地台高升,出現平緩狀陲起,經加里東運動,抬高成為陸地。中生代二迭紀時期,形成陸相碎屑岩及含煤沉積,局部有礫狀砂岩和鐵礦層。因卯支運動影響,接受沉積,陸地進一步擴大,燕山運動影響,斷裂構造比較發育,形成斷裂構造,褶皺加深,形成殘原斷層,新生代第三紀時期,接受陸相沉積,前期砂礫層發育,中期黃土堆積,後期限風成黃土廣布,最後形成沖積層,表層多為第四紀上更新世黃土。下伏基石僅零星出露於溝谷中,從南向北分布有寒武系、奧陶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和白堊系。鎮境內成礦的地質構造很多,多是地層形成時期的沉積層,主要有煤、鐵、石灰岩、石英砂岩、陶土等。煤的特點,埋藏淺、儲藏量大,品質優良,煤層厚5-8米,煤層傾角2-8°,主煤層橫向穩定,為長焰肥煤,發熱量5666.48大卡,含水量4.34-12.35%,發揮發粉27.74-36.68%,灰粉12.99-17.87%,固定碳42.04%,光譜分析含2-3%,是商家歷來必爭之地,也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的黃金地帶。其土壤紅膠土,含量有機質0.919%,全氮0.0913%,鹼解氮26.5ppm,速效磷2.1ppm,速效鉀105.0 ppm,屬丘陵溝壑林牧區,耕層養份0-40厘米含量,有機質1.313%,全氮0.073%,鹼解氮4.3 ppm,速效磷4.2ppm,速效鉀181.8 ppm,土體構型屬漏土型,剖面上層壤質,總的概念土壤質地適中,土體構型較好,土層深厚,耕性較好,加之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地下水資源淺而多,是發展農業、林業以及牧業的最佳場所。
萬頃槐林萬頃槐林

交通條件

永平鎮距永壽縣城14公里,距西安112公里。G312國道,G70福銀高速,西平鐵路,S306省道穿境而過,處於西鹹都市一小時經濟圈內,交通發達,與外界的聯繫便捷。
2014年6月1日開通(永壽-永平古鎮)1路公交線路,結束了永平不通公交的歷史,這條公交線路也是永壽有史以來的第一條無人售票公交線路(2元/人),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並且促進了永平鎮的旅遊業的發展。
2015年4月10日西安鐵路局開通(彬縣-西安)K8229/32次、K8230/31次管內快速旅客列車2對,途徑永壽站,又為永壽當地居民帶來了實惠和便捷。

建設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生活壓力變大,久居城市的人對於自然的熱愛和渴慕也日益倍增,這就催生了近幾年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尤其是古鎮旅遊,以其深厚的歷史積澱,文化內蘊,和優美古樸的自然環境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認可和喜愛。此外,古鎮旅遊的開發是項綜合性產業,它本身也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服務,同時需要農林、商業、基礎建設、交通、電信、園林等部門的配合與支持,並帶動以上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永平鎮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森林環境以刺槐、油松、側柏等次生林為主,目前以初步查明的植物種類有70科、153屬、367種,植物繁茂,分布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凝彩清香,季相變化明顯,景色各異。境內黑山、槐山、翠屏山、滿山遍野槐樹林,擁有8萬畝天然氧吧,每年5月槐花盛開,潔白如雪,銀裝素裹,香飄萬里。生態養雞蓬勃發展。露仁核桃、沙棘、槐花、槐花蜂蜜、土雞、土雞蛋、苜蓿、野菜等地方特產和野生動物豐富多樣,是鎮村森林休閒避暑旅遊的好去處。
永平鎮(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平鎮)
永平鎮生態旅遊區位置適中, 312國道和福銀高速、西平鐵路穿境而過,距鹹陽機場僅82公里,西安112公里,寶雞100多公里。南與乾陵相距46公里,西與法門寺相距50公里,北與彬縣大佛寺相距38公里,與周邊諸多著名旅遊點構成網路,交通十分方便,在陝西省眾多的人文景觀景點中增添這一生態旅遊區,無疑將為遊人增加更濃的興趣,豐富了西鹹北線旅遊的多功能性。

經濟發展

全鎮有個體企業4個(華家坡煤礦、興發煤礦、南馬溝煤礦、毛山煤礦),個體戶93戶。
全鎮經濟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油菜、大豆、西瓜、蘋果、核桃為主。

社會事業

衛生

3所醫院(永平、底角溝和平遙衛生院)。

教育

學校8所,其中完小3所(永平寄宿國小、底角溝完小、平遙完小);初小及簡小5所,(堅固初小、蘇興簡小、碾子溝簡小、關要簡小、翠屏初學),共有教職工48人,在校學生640人。

通信

行動網路
全鎮基本實現3G/4G移動網際網路全覆蓋。
寬頻網路
2018年全鎮及各行政村全部實現FTTH(光纖到戶)。

風景名勝

舊縣城遺址:自秦時稱麻亭,地處陝甘大道要塞,唐武德二年(公元619)至民國19年(1930)曾先後3次作為縣治長達700多年。現遺址為清代“金盤城”遺址,
金盤城金盤城
占盡山川形勝之利,風水極佳,左有東嶺梁逶迤綿長,矯若青龍,右有山峰勢如虎頭,名曰“虎山”,前有翠屏山環擁,以應朱雀,後有永壽梁蜿蜒拱衛,以應玄武;金盤城雄踞其間,宛如架上金盤,堪者謂之有旺氣在焉。經保護性修繕,已完成縣衙遺址和部分古城牆修復。
舊縣城的十四景觀主要有“翠屏朝雲”、“西山夕照”、“東嶺聳翠”、“北泉流清”、“渠聲夜響”、“塔影畫園”、“四圍嵐色”、“兩澗幕煙”、“柏壇垂蔭”、“翰墨香泉”、“橋門擴攬”、“道院奇葩”、“碧峰衲衣”、“浮圖燕集”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圍繞這些景觀留下了不少佳作名篇。
武陵寺塔:位於城西南翠屏山上,是原武陵寺的標誌性建築。據傳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平叛將士在此修建寺院,賜名武陵寺。至北宋時期,由於香火旺盛,寺院進一步擴建,並修建磚雕塔一座,塔高27.5米,基部直徑6.3米,塔身七級八棱,二四六層各有四個拱門,磚質木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有風鈴,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1957年5月31日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清時此地為翠屏書院,從城中仰望寶塔,雲飛塔動,甚為壯觀。民國十九年(1930年)陝西大地震,塔身向東北傾斜,經過70多年的滄桑變遷,斜而不倒,足以與比薩斜塔媲美。
呂公惠民泉:北宋嘉裕年間,縣令呂大防率民眾開山劈石,以陶罐相接,引城五里外山下泉水入城,百姓譽之為“呂公惠民泉”。據考證,這是黃土高原上最早的自來水工程。
鐵鍋地形:位於罐南路旁邊五豐村境內。據傳春秋戰國時期,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日益強盛,秦國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秦王贏政消滅其餘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原六國的大臣貴族出於報復,請了許多風水先生,想用斬斷風水的辦法毀滅秦國江山,經多次實地勘察,在永壽樑上五豐村挖了一個直徑10米的土坑,形如鐵鍋,並在坑底埋了一口大鐵鍋,此後秦人便失去了虎狼之威。雖然歷經千年風雨,歷代耕作,時至今日鐵鍋地形的直徑已增加到近千米,但其形狀依舊逼真。
虎山(翠屏山)虎山(翠屏山)
天堂寺:據傳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擴建於崇禎年間,占地百餘畝。清軍入關後,反清復明勢力“天地會”入住天堂寺,籠絡信徒萬餘人。康熙皇帝微服南巡路過此地時被困於寺內,後經陝西巡撫出兵救駕,才得以脫身。天堂寺毀於文革時期,但遺址仍清晰可見。
點將台、藏兵洞:唐武德年間,北方狄戎來犯,女將樊梨花奉命率軍抗擊,為誘惑敵軍,駐軍於天雲村和碾子溝村交界的山洞中,在洞口修建點將台。據傳山洞深達萬米,可藏兵五萬。目前遺址保存較為完整。
城隍廟:永壽縣城隍廟坐落於永平鎮(老城遺址)312國道與永林路交匯處西北角的山腰上,規模不大但是每年農曆的4月8廟會相當熱鬧,香火不斷,尤以廟會前後最為鼎盛,真是人山人海,商賈雲集,其隆重場面堪稱永平盛況之最。
山城景觀:古鎮坐落在永壽頁梁周圍,左有東嶺梁,右有虎山,前有翠屏山環擁,後有永壽梁,高低錯落,地形較複雜,再加之永平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儼然一山城古鎮展現於世人。
40萬畝槐林:永平鎮地處永壽梁南麓,海拔較高,境內40萬畝槐林蔥鬱而神秘,春來山花爛漫、夏至清爽宜人、秋臨層林盡染、冬日白雪皚皚。是天然的氧吧和自然空調區。避暑山莊位於槐林深處,適宜於各類人群休閒養生、度假療養。農家樂遍布鎮區及其沿線,餐飲、住宿、出行十分便利。
槐樹林風情度假山莊:槐樹林風情度假山莊位於永壽縣翠屏山萬畝槐林之中。每年五月槐花盛開之際,呈現出一片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芳香沁人。主要旅遊項目有滑草場、狩獵場、風情酒吧、豪華別墅、鄉情窯洞、皇家馬車、野外宿營燒烤等。有窯洞62孔,歐式別墅36幢,風情別墅40幢。集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是都市人休閒、度假、避暑的最佳去處。
穆陵關:位於永壽縣永平鎮境內老312國道口處(前進新村南口),分東穆陵關和西穆陵關。因歷代王朝曾幾經在此依山築寨,扼關設營而得名。優勢條件
1、區位交通優勢
永平鎮區位優勢明顯,距永壽縣城14公里,距西安112公里,同時,交通便捷,312國道,福銀高速,西平鐵路,306省道穿境而過。
2、資源優勢
金盤城清縣衙遺址是目前陝西唯一遺存的縣衙遺址,還有40萬畝槐林,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和生態自然旅遊資源,也是渭北黃土高原難得一見的“綠色寶庫”。隨著國際化的生態休閒旅遊業,體驗性旅遊的需要增加,使得其開發價值大大提高。另外,永平古鎮旅遊開發大多處於起步階段,資源保存狀況良好,具有原始性和生態性,特別是槐樹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明顯,山雞、野兔等野生動物隨處游弋,野豬、野羊時有出沒。山、坡、林、草、動物等資源具有較高的遊覽、觀賞、健身、遊憩和科考價值,給旅遊開發帶來較大空間。
3、氣候和環境優勢
每年6、7、8三個月,西安、鹹陽地區氣候炎熱,遊客不適,而永平鎮濕潤涼爽,很適宜人們旅遊觀光,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永平鎮無工業區,自然環境好,天藍、水清、空氣清新,是生態環境旅遊的理想之地。
4、後發優勢
永平鎮旅遊業發展起步較晚,可以吸取其他地方的經驗教訓,通過向發達地區學習、模仿、觀察,以較低的代價掌握到發達地區經過艱難探索而獲得的知識、經驗、管理方法和體制、引資政策等,就能少走彎路,後來居上。
5、機遇優勢
(1)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說,發展旅遊的大環境越來越好
中國旅遊業高速增長,大眾旅遊來勢迅猛,新的旅遊市場需求和旅遊產品出現多樣化和多層次特點,這是永平鎮旅遊發展的機遇。全國區域旅遊合作掀起高潮,永平可通過與周邊地區的旅遊協作將不利區位轉化為優勢,抓住這一機遇加快邊緣地區中心化。
(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發展旅遊特別是農村旅遊帶來契機。發展農村旅遊,把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情風貌、農民勞動生活作為旅遊資源進行加工轉化,形成旅遊產品並推向市場,可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本身具有,但不被重視的觀光旅遊、文化傳承等功能,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此外,發展農村旅遊,保護了生態環境、鄉村文化遺產和民族傳統,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3)陝西省文化旅遊古鎮建設規劃
陝西省做出了建設文化大省、旅遊強省的戰略部署,把永平古鎮列入了第一批重點建設保護的三十個文化旅遊古鎮之一,為永平鎮大力發展人文生態旅遊經濟和現代特色農業觀光經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4)永壽縣及永平鎮政府近年來對旅遊文化的發展極其重視,為推動旅遊發展,永平鎮已經啟動並實施的舊縣城恢復項目,計畫投資達2.6億元。永平鎮還成立了旅遊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辦公室。
(5)旅遊業的巨大的需求和潛力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回歸自然,感受自然的鄉村旅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追捧。縱觀最近幾年全國旅遊業生機勃勃的局面和態勢,生態旅遊發展是大勢所趨,同時又蘊含著無限的潛力。永平鎮古樸的民風,優美的自然環境無疑對久居樊籠的城裡人有強烈的吸引力。這無疑給永平鎮旅遊發展提供了機遇。
儘管永平鎮具有發展古鎮旅遊的諸多資源和獨特的資源優勢,但是由於長久以來永平鎮的這些優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開發力度不夠,加之陝西省也缺乏典型的古鎮發展借鑑案例和成熟的經驗,所以永平鎮的古鎮旅遊業起步艱難,發展水平較低,且存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

發展綜述

作為旅遊業發展前提和基礎的旅遊資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於發展旅遊業的自然資源和古今人文資源的總稱。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蹟、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綜合永平鎮擁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情況,永平鎮的發展主導方向確定為古鎮旅遊,其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面臨問題

1、周邊旅遊資源競爭性強
黃土高原相同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構成了近距離同質性資源,再加之周圍旅遊資源競爭,導致了旅遊資源優勢降低。永平鎮南接聞名中外的乾陵,西南鄰東方佛教名剎法門寺,北界倚崖雕鑿的彬縣大佛寺,東南與唐第一帝陵唐乾陵相通,競爭日趨激烈,分割了原有的旅遊市場。旅遊者已對旅遊產品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這就要求旅遊產品有更豐富的內涵,更大的魅力,更高的標準激發遊客的出遊力。
2、資源等級品位較低
永平旅遊資源大多屬普通級資源,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旅遊產品。永壽舊縣衙從起始、規模、知名度上和乾陵、法門寺、水簾洞更是無法相比。
3、資源開發難度較大
槐樹林景區資源主要是40萬畝槐林,但這一旅遊資源季節性明顯,花期較短,景色也較單調,要形成全年旅遊產品難度較大。

發展困境

旅遊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輸出載體和平台,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軟實力的表現,具有“一業帶百業”的輻射作用,對經濟社會的全面提高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旅遊資源的深度挖掘,旅遊發展的氛圍日趨濃厚,旅遊業的發展面臨幾大瓶頸:
一是旅遊的保護力度不到位。永平鎮幅員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加之人力、財力的局限,不論在文物古蹟保護還是生態保護方面都有所欠缺。文物估計方面,以武陵寺塔為例,僅有一塊文物古蹟的保護牌子,而塔本身長期處於露天狀態下,遊人“字畫”遍布塔身。除此之外,千年古槐、永平十四景等都有此現象,更有甚者已是荒草一堆。生態環境方面,主要是粗放型的放牧業依然存在,對生態環境的發展存在不利因素。
二是旅遊基礎設施還不夠強,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旅遊業的發展主要由行、游、住、食、購、娛六大基本要素組成,但目前永平鎮主要以“游”為主,與之配套的住、食、購、娛等要素還處於萌芽階段,即旅遊接待設施不夠完善,不能做到遊客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基本上屬於過路游。而逗留時間的長短,直接關係到旅遊總收入的增加和旅遊業發展的質量,更深入的影響到旅遊宣傳力度以及知名度,而知名度從根本上制約了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三是鄉土文化開發深度不夠。在各類旅遊產品中,鄉土文化旅遊投入成本低,就業容量大,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強。但就目前而言,永平鎮的旅遊大多局限於武陵寺塔、老縣衙、金盤城、避暑山莊等幾個景觀,與之配套的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遊產品的深層次開發不夠,忽視了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利用,經營模式也只局限於“幾間房子,幾張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將,釣釣魚”,缺乏獨具特色的休閒項目和拳頭產品,不能滿足遊客的心理期待。
四是缺乏資金投入。當前,永平鎮旅遊業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政府投資,另一種是來自社會投資。但由於受自身財力的限制,更多旅遊項目的開發、配套設施以及部分旅遊資源因受到交通情況和環境狀況較差的影響而難以發揮作用等問題亟待解決。永平鎮千方百計的努力將資金引向旅遊行業,但由於後續資金不足,供旅遊消費的配套產業鏈和板塊經濟體系不完整,難以形成高投資、回報率的良性循環;另外,部分景點由於開發難度較大,耗資較多的原因而擱置,民眾因缺乏旅遊挖掘意識,無意中對其進行破壞,導致部分景點日漸消亡。目前,永平鎮的旅遊業已從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由於後續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永平鎮旅遊業發展。
五是知名度較低、特色不突出。相對於乾陵和法門寺的蜚聲四海,永平鎮知名度相對較低,很多優勢旅遊資源還不為人知。加之其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都相對滯後,當地政府和民眾對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因此無法在遊客心中建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和口碑。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永平鎮旅遊業發展現狀雖然挑戰重重,問題多多,且還存在著發展瓶頸。但是另一方面永平鎮發展旅遊業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條件,有的還具有區域的壟斷性特徵。而一些劣勢則屬於普遍性的,具有區域的、甚至是全國的共性,並非永平鎮獨有,是可以克服的。重要的是能夠把握機遇,特別是把握好市場的定位和產品開發的方向,做好產品和市場的開發工作,使永平鎮旅遊業後來居上,成為鹹陽市乃至陝西省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針對以上所述的問題和瓶頸,發展的主導思想是圍繞建設“旅遊經濟強鎮”目標,按照“提升觀光游,推進休閒遊”的整體思路,依託舊縣城700年歷史文化底蘊和四十萬畝槐林綠色芳香及永平獨特的生態環境,加快推進旅遊轉型,儘快打破旅遊發展瓶頸,著力打造一個以生態人文旅遊為主導的永平古鎮。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

發展對策

一是要強化組織保障體系。旅遊業是政府主導型產業,鎮政府應充分發揮組織、指導、協調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對永平的固有文化景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牢固樹立抓旅遊就是抓經濟、抓旅遊就是抓環境、抓旅遊就是抓發展的意識,切實加強對發展旅遊業的統籌協調,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旅遊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著力解決旅遊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推動永平鎮旅遊業上規模、上檔次、上品位。
二是加大文物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動員民眾保護景點。要面向基層,面向民眾,以各種形式宣傳《文物保護法》,讓廣大民眾充分理解文物的涵義和認識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根據永平鎮現存文物的實際情況,進一步落實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和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同時加強安全防範及日常維護保養,消除重大安全隱患。要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物光榮,破壞文物可恥”的風尚。同時要積極探索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文物景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和糾正過度開發利用,特別是將其作為或變相作為企業資產經營的違法行為。
三是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景區整體環境。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規範城鎮開發秩序,進一步改善永平鎮的旅遊基礎設施,加強景區內部及周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景區標示標牌、交通設施、廁所、步道、停車場等,不斷最佳化景區整體環境。重點整頓景區及周邊區域綠化覆蓋率較低,空氣、水質污染,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垃圾、亂排污水等髒亂差現象,對永平鎮街道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努力形成“行、游、住、食、購、娛”一條龍服務,使其更好的服務於永平鎮旅遊經濟的發展。
四是加強轄區內旅遊企業的培訓和管理,使他們做到誠信經營、規範運作。加強景區及周邊社區餐飲單位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統一規範業主證照、農家樂標識、餐飲設施的管理。嚴肅懲處無證經營、違規使用添加劑、採購和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等違法行為,堅決糾正餐飲單位衛生不達標,服務價格不透明,強迫消費、價格欺詐等違規行為。同時,要建立健全旅遊從業人員培訓機制,加強從業人員餐飲廚藝、民俗文化、旅遊接待、服務禮儀、安全衛生等方面的知識培訓,通過對轄區內旅遊企業的培訓管理,進一步提高轄區內的服務水平。
五是進一步做好鄉土文化。立足“農”字,做足“樂”字。充分調動政府和社會力量,加大扶持力度,利用永平獨有的山林、田間、小道、果園、花圃、菜地等田園景觀和自然生態的優勢,開展觀光、採摘、休閒娛樂、文化體驗、健身康體等多種形式的農家游活動,讓遊客有新鮮的土產品可帶可購,從而提升永平鎮旅遊服務的檔次。
六是加大招商引資,多方籌集資金。要不斷彰顯永平鎮旅遊文化品牌,最佳化投資環境,便於客商進行投資,同時要爭取社會各方力量,採取上級扶持、民眾募捐、政府想辦法的方法籌集資金,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企業上市、項目融資、聯合融資、投資合作、信託等方式,擴大旅遊企業經營規模。

發展建議

1、搶抓機遇搞好開發
搶抓西部大開發和省市加快實施“一線兩帶”、“西鹹一體化”、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戰略等機遇,以旅遊開發為中心,依託40萬畝槐林,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達到以旅遊開發帶動鎮域經濟發展的目的。遠景沿312國道經乾陵至永壽—武陵寺塔(永平老縣城)—五龍泉水上樂園—槐樹林生態旅遊區—向彬縣大佛寺延伸,形成西鹹西北線旅遊的一部分。近期,以槐樹林山莊為主體,輻射帶動文物旅遊、宗教、民俗民情旅遊,通過招商引資拓展其服務功能,實現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服務,開發農家樂、民俗村、民樂園項目,儘快形成以生態旅遊為龍頭的豐富多彩的旅遊體系,最終形成一個以旅遊開發為龍頭,以農業為基礎,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綠色環保經濟體系。
2、實行“四區”生態保護
(1)禁止建設區。禁止建設區是指以保護為主、嚴格控制開發建設行為的區域,主要包括古遺址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塬坡區域、人蓄用水嚴重短缺地區等。規劃期間禁止建設區必須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國家和省的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設施外,嚴禁在禁止建設區內進行城鎮建設開發活動。
(2)限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包括風景名勝區、一般農田、園地、荒地、生態林地、城市綠地、未利用的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和預留區等。限制發展區應保持現狀土地使用性質,非經原規劃批准部門同意,原則上不得在控制發展區內進行非農建設開發活動。若需占用限制發展區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必須同時從非農建設區中劃出同樣數量土地還於限制發展區。
(3)已建區。已建區包括鎮區、農村居民點等全部非農建設用地範圍。非農建設區內可以進行經依法審批的開發建設。
(4)適宜建設區。鎮域範圍內除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已建區外,規劃期內原則上用於規劃建設的區域為適宜建設區,一般為鎮區遠期發展建設用地。
3、實行“四線”空間管制
規劃永平鎮區確定綠地綠線、基礎設施黃線、道路紅線、文物紫線等“四線”控制,以上各線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必須執行。
(1)綠地綠線。城鎮綠線保護內容。城鎮綠線,城鎮規劃區範圍內公共綠地、防護綠地及自然保護區綠地範圍的控制線。
(2)基礎設施黃線。城鎮黃線,是指在城鎮發展中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鎮區規劃中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停車場、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轉運站、變電所、供電所、郵政所、電信公司。這些因城鎮發展和城鎮功能、布局變化等,需要調整城鎮黃線的,應當組織專家論證,依法調整城鎮規劃,並相應調整城鎮黃線。調整後的城鎮黃線,應當隨調整後的城鎮規劃一併報批。
(3)道路紅線。“紅線”是指用於界定城鎮主幹路,幹路及重要交通設施用地範圍的控制線。嚴格控制道路用地紅線,紅線內用地不得進行任何與道路功能不符合的建設,新建道路應實行統一的道路斷面、路網間距、道路退宿距離,保障城鎮道路建設標準和規範化。城鎮內部道路標準斷面形式,路網間距,應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特殊道路的道路斷面,可按當地城市規劃要求另行確定。
(4)城鎮紫線。城鎮紫線,是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界線,該範圍內禁止任何破壞或影響文物或歷史文化風貌的建設活動。
當前,隨著旅遊特別是古鎮旅遊的蓬勃發展,如何使永平古鎮700餘年的歷史文化遺產綻放出迷人的風采,展現出其古鎮的魅力,實現該鎮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其核心關鍵在於要能充分認識到自身的旅遊資源特點,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旅遊的騰飛、經濟的發展。

最新動態

永平鎮麻亭路開發景觀水系工程
本工程位於永壽縣永平鎮,工程包括綠化、人行道及廣場鋪裝,以及亭子、廊架、景觀、給排水、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小賣部、公共場所、景觀照明、路燈工程。總面積:20畝
工程造價:547.082957萬元
平鎮裕豐社區建設完成7棟樓房建設
永平鎮(陝西省鹹陽市永壽縣永平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