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土樓振福樓

振福樓位於湖坑鎮下南溪,是一座外土內洋、中西合壁的土樓,被稱為振成樓的“姐妹樓”。振福樓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有3個廳堂,96個房間。中廳高二丈、寬二丈二。

福建客家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定客家土樓振福樓
  • 產生時期:宋元時期
  • 成熟時期:明末、清代、民國
  • 特點:造型大
  • 體現:客家人聚族而居
土樓作用,振福樓——秀麗端莊,

土樓作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振福樓——秀麗端莊

振福樓位於湖坑鎮下南溪,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鳳起丹山秀,蛟騰碧水環”。這幅門聯相當準確地描述了振福樓和周圍環境和諧構成的一幅山鄉風景圖。振福樓的大門面對著嘩嘩而來的南溪。溪面寬闊平緩,河裡大石橫臥。兩岸河堤高築,厚實堅固。橋下不遠處,深潭碧水,古榕蔥蘢,如傘如蓋。如果站在大門對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樓,振福樓的屋面正好位於峽谷兩側的山巒之間,樓不高不矮,不顯不隱,正好起到兩山之間"過渡"的作用。可以說,以振福樓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靜的山水田園環境,是天地人溶成一體的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