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柯坑煤礦

福建省永安煤業公司柯坑煤礦位於大田縣上京鎮北郊,前身是上京煤礦三號井工區,始建於1958年10月1日,經過三次技改擴建,1978年擴建為3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1979年12月改井建礦,至2001年隸屬原上京礦務局管轄,2001年始,隸屬永安煤業公司管轄。2006年核定生產能力為12萬噸/年,是永安煤業公司所屬的骨幹礦井,現有員工480多人。

企業簡介,柯坑簡史,

企業簡介

50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歷屆領導班子、幾代礦工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弘揚煤礦工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艱辛創業,拼搏奉獻,礦井年生產規模由最初的4000多噸不斷攀升,最輝煌時期1984年的產量達到26.8萬噸。礦井先後榮獲原煤炭部、能源部授予的“地方國營先進礦”、“全國礦際競賽先進礦”等稱號7項,省政府、原煤炭工業局授予的“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通風甲級礦”、“省級質量標準化礦井”等稱號34項,三明市委授予的“三明市雙文明單位”、“安全管理合格單位”等稱號4項。
永安煤業公司柯坑煤礦永安煤業公司柯坑煤礦
近年來,在永安煤業公司的正確領導下,礦井落實公司安全質量標準化管理制度,加大生產設施投入,安全生產基礎進一步夯實,經營質量穩步提升,礦容礦貌明顯改觀。礦井大力開展福煤集團企業文化建設,全體員工自覺融入福煤大集團發展戰略和煤業公司發展規劃之中,積極踐行“勤勉務實,立足老礦挖潛,創新工作思路,穩定原煤生產規模,50年的老礦再現蓬勃的發展生機。

柯坑簡史

柯坑煤礦是永安煤業公司所屬的骨幹礦井,前身是上京煤礦三號井工區,始建於1958年10月1日。1979年12月改井建礦。礦井建設歷經風風雨雨,不斷發展壯大,礦井的生產規模從最初的1958年的4474噸,發展到1984年的26.8萬噸最高峰。此後,隨著礦井老化,產量逐年下滑。進入21世紀,礦井通過內部挖潛和加強管理,生產規模由原來6萬噸恢復到近幾年年產12萬噸左右。撫今追昔,柯坑煤礦在前進發展的艱難歷程中,寫下了一篇篇開拓奮進的壯麗華章。
1958年,時值社會主義建設再掀高潮,福建開展大找煤炭、大辦煤礦的民眾運動。大田、莆田、福清、同安、平潭等縣區按照晉江地委的指示,於當年6月各派出第一批先遣隊員到上京礦區找煤。先遣隊一無資料,二無設備,三無技術力量,憑當地民眾提供的點滴線索,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先後在上京鎮溪口村、柯坑村南北向、後畲營水坑附近找到幾處露頭煤,接連開辦了“大福煤礦”、“莆田煤礦”和“同平煤礦”。為了改變盲目無序的開採狀況,同年10月1日,晉江地委通知上述三礦合併為一,命名為“晉江專區大田上京煤礦”,下設四個礦區,配備了相應的組織架構,初步打造了礦井模型。1959年,省重工業廳著手上京礦區煤田地質勘探,至1963年,累計投資179萬元,形成了5萬噸的年原煤生產能力。建礦初期,生產原始、落後,井下作業全都依靠手工操作,挖煤用鋤頭,掘進靠鋼釺、大錘,爆破用土製炸藥,照明用蠟燭和“臭土燈”,運輸靠肩挑,“上班一身煤,下班一盆水”,職工最初每天只有五角錢的一伙食費補貼。礦山第一代建設者們在荒山野嶺度過了最為艱難的礦區初創歲月。1979年9月,上京煤礦劃歸省營後,設立了上京礦務局。同年12月,柯坑三號井正式命名為上京礦務局柯坑煤礦。2000年底,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上京礦務局和永安礦務局合併重組,新設成立永安煤業公司,柯坑煤礦隸屬永安煤業公司管轄,從此踏上全新的發展征途。正是第一代建設者們的吃苦耐勞和卓越無私的奉獻,為後來的礦區蓬勃發展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創礦之初,白手起家,百廢待興。為了適應礦井建設和煤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50年來,柯坑煤礦堅持實施科技興礦戰略,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產作業流程中的科技含量,風鑽濕式鑿眼、機械裝碴、電機車運輸、光面爆破、錨桿、噴漿支護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逐步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推廣套用。礦井針對生產難題,組織科研攻關,共完成科技項目100多項,其中:“DF型坑木防腐技術”獲原煤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傾斜薄煤層氣垛支護採煤法”技術開發於1995年通過省級鑑定,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套用“FJ-1新型礦車輪對 ”科研項目通過省科委的鑑定。一批科研項目接連取得重大突破,為礦井生產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2001年以來,柯坑煤礦堅持從嚴管理、依法治礦,在傳承中創新,在前進中提高,先進管理技術和手段的套用不斷改進。在機構設定、人事管理、勞動用工、工資分配等方面,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形成了“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多能少”的動態管理機制,礦井生產在投入要素成本最低點上有效有序運行。在經營方面,深入開展 “提高經濟效益年”、“轉機制、練內功、嚴管理、增效益”、“勞動競賽管理年”、“企業文化管理提升年”等活動,管理觸角從點到面、由表及里,不斷向廣度、深度推進,各項管理工作達到省級先進水平。全員勞動工效從建礦初期0.708噸提高到了2.69噸,原煤萬噸用人從永安煤業公司成立前的33人降至25人,職工人均收入至2007年達到2.98萬元,比建礦初期增加100多倍。
從建礦至今,歷經50年的開採,礦井資源逐漸萎縮,保有儲量減少,各採區缺乏可靠的煤層和可採煤量。特別是從2003年初起,作為主力生產採區的煤層可采性變差,導致礦井生產採掘接替失衡,產量下降。面對艱難形勢,現任礦領導班子把高水平穩定產量規模作為謀求礦井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及時調整生產布局,加大地質找煤力度,對礦區內構造複雜塊段、採區結合部、邊角復采塊段、勘探程度低的塊段等進行重新對比分析論證,採取地探、峒探、破壓等方式進行礦井生產補勘,挖掘老區潛力,增加可採煤量。針對永丰采區煤層可采性從上往下逐步變差的現狀,成立永丰采區煤層賦存規律研究課題,通過在構造複雜塊段布置實施一些井巷工程進行揭露,探明了採區內的地質構造特徵和各煤層在走向、傾向上的變化情況,初步掌握了採區內的煤層賦存規律,增強了永丰采區的生產後勁。加大後洋採區+660m以上區段的探采力度,掘巷道長達3公里,探明可采儲量約3.6萬噸,同時進一步摸清了後洋採區的煤層賦存情況,為後洋採區第二水平的開拓延深工程布置和煤層開採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依據。近5年來,地質找煤、老區復采、薄硬煤層開採累計達70多萬噸,探采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有效延長了礦井的服務年限。
柯坑煤礦歷屆黨組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力弘揚“勤勉務實、敢為人先”的企業精神,從加強領導班子創建、黨員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入手,以選樹典型為示範,著力打造高素質黨員隊伍和高素質員工隊伍。大力開展“四好班子”、“五好支部”建設以及“創先爭優”、“黨員示範崗”、“迎接建礦50周年,我為黨旗添光彩”等系列活動,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從中湧現出一大批先模人物。建礦50年來,先後有16個隊分別被國家原煤炭部、能源部、煤炭工業局授予“全國隊級管理先進單位”、“特別能戰鬥隊”、“採掘綱要賽甲級隊”、“模範職工小家”、“先進掘進隊”、“雙高競賽採掘標桿隊”等榮譽稱號,湧現出全國煤炭系統勞模周忠湊,共青團中央表彰的“新長征突擊手”顏國文,省勞模高寶玉、王慶林、劉旭,省煤炭系統勞模黃拔定、三明市勞模周伍弟等先進人物,另有28人次獲得地、市級以上“新長征突擊手”、“煤炭先進個人”等榮譽,有20人榮立了“掘進創水平”、“回採萬噸工作面”一、二、三等功,同時為國家黨政機關和其他行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礦黨總支多次被原上京礦務局黨委、永安煤業公司黨委授予“先進黨總支”稱號。
柯坑煤礦歷任班子在致力抓好煤炭生產的同時,以全心全意為職工謀福利為己任,辦實事、出實招、重實效,“敢叫舊貌換新顏”,極大地改善了礦區的人居環境。職工住宅由建礦初期“一個房間三張床”發展為今天的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水、電俱全的新居室,人均住房面積達13平方米,一些管理技術人員、工人甚至到城區購置了房產。時新家用電器、交通通信工具進入普通職工家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牽入了寬頻,有線電視覆蓋整個礦區。昔日破舊簡陋的景象一去不復返,寬敞整潔的井口工業廣場鋪設了24kg軌道,整齊劃一的架線從井口延伸至井下,規劃區地毯草成片,海棗樹成排,黃花棘木成行。放眼礦區,樓房林立,環境整潔,茂盛的棕櫚樹,嬌艷的千日紅、一串紅、秋菊等花木多而有序,把整個礦區裝點的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給人以無限美好的觀感和印象。五層高的辦公大樓煥然一新、窗明几淨,電腦辦公、區域網路運用全面推廣,辦公環境優越而舒適。培訓室、閱覽室、桌球室、棋牌室、旱冰場、籃球場、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各種活動場地和設施一應俱全,每逢節假日,職工業餘文化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這些濃縮構成了反映礦山巨變的一道道亮麗風景線。
柯坑煤礦的五十年,是一部濃縮艱辛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柯坑人與時俱進、奮勇拼搏、敢於爭先的發展史。展望未來,柯坑礦基礎紮實,前景廣闊。現有可采儲量521萬噸,永丰采區、後洋採區、七採區標準化建設及永豐+500和七採區+500聯合開採,將為今後持續發展奠定更加紮實的根基。柯坑人正以飽滿的熱情、超前的視野、精細的管理、紮實的工作積極融入煤業建設、福煤建設和海西建設,為努力打造海西一流能源集團添磚加瓦,鼎立創造新的輝煌!
花園式工業廣場花園式工業廣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