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府廟自然保護區

水府廟自然保護區

湖南水府廟自然保護區地處湘中,是以湖南水府旅遊區(湖南水府旅遊區是經湘鄉市委、市人民政府湘辦發〔2000〕53號,報經省、湘潭市於2000年5月31日正式成立的)為依託,以水府廟水庫為主體,位於湘江支流漣水河的中部,規劃面積177.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水府廟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湘鄉、婁底、雙峰三縣市的結合部
  • 氣候類型: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77.2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地貌特徵,動植物資源,歷史沿革,旅遊資源,

地理位置

湖南水府廟自然保護區位於湘鄉、婁底、雙峰三縣市的結合部,其中湘鄉市域約占90%。地理坐標為北緯27°38′,東經112°02′,處於韶山、南嶽、張家界三大旅遊區中心,南臨南嶽,北接岳陽樓、韶山,西靠張家界,東近井岡山,湘黔電氣化複線鐵路依區而過,上瑞高速公路橫跨其中,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極好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
水府廟自然保護區水府廟自然保護區

氣候特點

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濕多變,寒潮頻繁,降水集中,春夏有洪,秋季有旱,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據水府廟水電站專業氣象站1969—1989年觀察記載,庫區多年年平均日照1800小時,日平均氣溫16.99度,年均最高溫度38.2℃,絕對最高溫度39.6℃,平均最低氣溫零下3.33℃,絕對最低溫度零下7.7℃,全年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14℃的日數為230天,全年無霜期為282天,地區小氣候有一定的“湖泊效應”,冬暖夏涼,平均氣溫比湘鄉市區高0.7℃,絕對最低氣溫高0.4℃。平均降雨量1308.48mm,最高日降雨量113.3mm,全年日照時數4424小時,常年土導風向東北風,夏季為南風。見雪日為5~10天,地形積雪厚度在8厘米以下。水庫面積44.3平方公里,庫容量為6億立方米,控制流域3160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20餘萬畝。

地貌特徵

從地理狀況來看,該地區屬丘陵、窪地、盆地,海拔標高最高為484米,最低標高78米,除天門山、萬羅山、小萬羅山、青龍潭幾個至高點外,沿庫山頭標高均在100~150米之間,地勢相對平緩,起伏不大。其構造多為第四系覆蓋物,出露主要地層為泥盆系。棋梓橋中部有一厚層緻密塊狀灰岩及白雲質灰岩石,含雲母粉砂岩,泥質粉砂岩,地形灰岩多極風化。岩石較為破碎,溶蝕強,形成溶溝、溶槽、溶洞。

動植物資源

本區植被類型以亞熱帶暖性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為主,綠化基本保持一種自然狀態。亞熱帶地屬的野生動物,野生魚類及水生植物在該區均有分布。近幾年來,隨著保護力度約的加大,各種群落數量明顯增多,從而保障了該地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歷史沿革

湘鄉縣城,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屬長沙郡湘南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連道、湘南縣均屬長沙國,哀帝建平四年,封長沙王的兒子劉昌為湘鄉候,自此,始有“湘鄉”之名。王莽新政期間長沙國改稱填蠻,東漢改為長沙郡,原湖南縣改為湘南候國,仍屬長沙郡,原湘鄉候領地改為湘鄉縣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2年湘鄉縣屬益陽地區,1952年屬邵陽地區,1965年改屬湘潭專區,198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地區改由湘潭市管轄,1986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准改為湘鄉市。湘鄉市有2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市區南有山林秀美,森林茂密,泉水甘甜的東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山書院建於光緒26年,1910年前後毛澤東、陳賡、譚政、蕭三等革命前輩在此求學。市區有建於公元1050年的雲門寺,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供奉有8米多高的千手觀音,十八羅漢等。還有三國蜀國丞相蔣琬的舊居蔣么祠,書法大師褚遂良的舊居褚公祠以及報恩寺等幾十所祠堂、寺廟、禪院等。水府廟水庫是1958年8月動工興建的,樞紐建在雙峰縣原溪口鎮,淹沒了湘鄉谷水、羊古兩鎮及洲塘、毛田、芬水等耕地共40431畝,庫區內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沿庫有峽谷溶洞。水面蜿蜒,寬窄有致,生態環境良好,常年生長著近千種珍貴物種和多類國家級保護動物。沿庫的歷史遺存也給水府廟自然保護區帶來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區內有多處國家級、省級文物古蹟,造就了曾國藩、陳賡、蕭三、黃公略、宋希濂、羅重舟等歷史名人,省級文物保護宋窯遺址的挖掘,填補了南方無宋窯的歷史空白。在清代歷史時期,“湘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漣水河兩岸,到處留下了湘軍的歷史痕跡。谷水、天門山、楊家嶺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運動,解放戰爭時期游擊隊的活動地。區內有一級旅遊自然資源景點5個,二級景點9個,三級景點5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萬羅燈火、青龍古洞、宋窯遺址、斷堤垂柳、杉山石林、白鷺掠水、大壩鎖江、天門禪聲等八大自然景觀為區內景致之最。千年古藤、萬年古石、水清、山、石奇、庫叉幽曲,構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的生態樂園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旅遊資源

水府廟自然保護區的水域面積在湘中東地區首屈一指,庫岸線長431公里,因庫區沿岸多屬石灰岩,板頁岩發育土壤,水庫修建後,庫區沿岸植被恢復較快,水土流失少,透明度達1.75米,暢遊其中,讓人為之心醉、心舒、融入自然,洗滌塵浮。水庫主幹形如“幾”字,似蛟龍橫臥,龍頭朝東,俯視長株潭,龍尾擺至婁底,庫叉縱橫、寬窄有致,相互穿插。開闊處水面寬達3500米,窄處僅10多米,一收一放,形成強烈的對比,大水面煙波浩渺,汪洋一片,小水面流水潺潺,碧水彎彎,且一叉一景,一套一畫,各有特色,山勢沿水,層層疊疊,高高低低,連綿不斷,無數山嘴伸突水面,忽而山山對峙,忽而遮擋去路,忽而柳暗花明,構成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重水複、山水環抱的獨特景觀。鑲嵌在水面上的大小島嶼34個,如珍珠般灑落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大的有幾十公頃,小的僅幾平方米,島上人煙稀少,植被條件較好,加之碧水環繞,宛如人間仙境,寬廣的水面也給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漁的種類多達幾十種,主要有青、草、鰱、鱅、鯉、鯽、鮭等,還有蝦、龜、鱉、螃蟹、青蛙、泥蛙、黑斑蛙。
湖南水府廟自然保護區內現有對外開放的人文景點7個,其景點已形成風格炯異,具有多種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水府民俗村的貴州苗族風情和鬥牛斗馬表演,野生動物娛樂園的蛇技表演和傣族西南風情,鎖島成了具有阿拉伯,西域風情的溫馨樂園。而鱷魚島、鳳凰島成為了一道觀賞驚險刺激的鱷技表演和開心有趣的烏技表演的亮麗景觀,還有恐怖城、風情園豐富多彩的節目,真讓人感受到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這裡,有神秘宋窯的靈光在閃爍,有湘軍水師的吶喊在迴蕩,有文人騷客的詩詞在吟誦,有抗日將士的故事在傳頌;有高僧誦經的聲音在繚繞,更有諸如神農盜種、天鵝孵蛋、桃花仙子等種種神話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