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府席習俗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水府席習俗
  • 主題詞:民俗,水府席習俗,婁星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宋元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水府席(字音相同又名水滸席)習俗,因流行於水府廟周圍地區而得名。水府廟地處婁星區與湘鄉市毗鄰地段,系湘江支流漣水、孫水交匯地,舊時十年九澇,農田被淹,人畜遭殃。人們以為這是對水神欠恭所致,便以塊狀豬肉、和(合)菜、護男湯、米粉丸子等菜餚祭祀水神。這些菜餚名稱和寓意,符合人民求和諧、盼豐收、祈團圓的願望,又簡便易行,人民將其擴充與完善,傳承和發展,廣泛用作喜慶宴席,逐漸固定為該地區的一種飲食習俗,稱之為水府席。

歷史淵源

漣源市楊市鎮峨眉山下,那裡漣水現稱孫水繞山東流,匯湘江,注洞庭,舊時它是楊家灘的主要交通渠道,豐富的土特產品要由木帆船運出外銷,諸如食鹽、布匹、日雜等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也要靠它們從外地運進,漣水河上常年累月白帆川流不息,龐大的船工隊伍便應運而生。船工工作辛苦,危險多且大,船翻人亡之事常有發生,船工提心弔膽,被稱為“死了沒埋”。僱主和船工為祈求安全,在開船、中途靠岸、到達目的地碼頭時常備“三牲”(豬肉、魚、雞)敬奉當地水神,有些還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為表達虔誠,敬奉水神的菜餚種類由少至多,後來成為完整的菜餚組合,席間習俗內容由簡單到豐富多彩。它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因它起源於水府廟周圍地區,而被稱為水府席,當然也有些地方叫水火席或水滸席的,只是名稱不同,內容形式和文化內涵基本無異。

基本內容

水府席菜餚有十,依次上桌,席前上瓜籽、炒骨,相當於現在的冷盤,隨後是合(和)菜、旗幟(棋子)肉、木耳紅棗瘦肉湯、黃花菜合豬肝、護男(糊蛋湯)湯、肚燦湯、米粉丸(藥膳丸)。鰱魚煮蘿蔔(豆角、茭白、蕌頭)、時鮮蔬菜。前八道菜是下酒菜,後兩道才是下飯菜。如果是壽宴,席前加壽麵,辦喪事則加豆腐,婚宴可加全雞或海參,稱之為“加頭”。水府席習俗事象由席前、席中和席後3部分組成。席前宰牲祭祀敬奉水神和祖先,準備菜餚原料、桌凳和餐具;席中尊席、安席和用膳;席後留宿主賓,送別眾客。水府席習俗內涵豐富,注重孝道與和諧,講究節儉,避免浪費。菜餚營養豐富,利於身體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