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魚產力

在特定條件下,魚類將水中各種生物和無機有機營養物質轉化為魚產品的能力。評價魚產力是合理放養、合理捕撈、科學利用水域天然餌料資源的依據,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魚產力可分為潛在魚產力(產魚潛力)和實際魚產力。產魚潛力是指在理想的自然條件下,水體中的天然餌料生物可能提供的最大魚產力的能力,因此魚產力是一種潛力,實際魚產力是指水體中當前條件下的最大魚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域魚產力
決定因素,氣候因素,水體流域面積,水文物理性質,水化學因素,水生生物,魚產力的變動,魚產力估算,回歸分析法,估算魚產力,綜合類比法,系統評價法,提高魚產力,增值餌料基礎,合理放養馴化,合理捕撈,資源保護增殖,控制兇猛魚類,

決定因素

氣候因素

1、光照強度:適量,並非熱地啊的初級生產力都比溫帶的高。
2、日照時數:我國日照時數自南向北,自東向西逐步增加。
3、溫度:受緯度、海拔高度的影響;絕大多數溫水性魚類開始攝食和生長的水溫為14-15℃;黑龍江超過14℃水溫的天數為100-130天,遼寧超過15℃水溫的天數為180天,長江中下游為200-230天。
4、降水量:降雨通過徑流將營養物質帶入水域,使水中的營養元素得以補充。過多和過少的降雨量對水產養殖均不利。

水體流域面積

1、水深:太深或太淺都對水生生物的生長不利,水太深,容易出現分層現象,而且分層時間要長,這會影響水層的混合而使水質清瘦;水太淺,底泥容易攪起,水渾,限制光線透入而影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2、面積:一般的,面積越大,水體生產力越低,因為面積小,與湖岸的接觸面積相對要大,外源性營養物質的補充就多。
3、湖盆和集雨區狀況:湖盆陡的湖泊,生產力要低;流域面積大,而且流域區內植被豐富,有生活污水的,生產力要高。

水文物理性質

1、湖水存留時間:水的互動次數,存留時間長,營養物質的補充少。
2、渾濁度:渾水對水生生物的生長不利。

水化學因素

1、總溶解固體和電導率:總溶解固體指水體中所溶解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總和。總溶解固體物質越多,生產力越高。由於總溶解度固體的測定比較麻煩,一般用電導率換算,TDS=0.8λ(μΩ)
2、pH值:pH值偏高,對水生生物的生長有利。
3、總磷和總磷酸鹽:大多數水體缺磷、缺氮,特別是缺磷,因此磷常被看作湖泊水庫中起限制作用的營養元素。因為磷容易與其他的金屬離子結合不容易溶解的鹽類,磷酸鹽的各種形式需要在較低pH值下離解,磷酸鹽易被底泥吸附。
4、總氮和硝酸鹽:天然水體中,氮可以有-3和-5九種不同價態,包括單質氮(N2),無機氮(NH4、NO2、NO3等),有機氮(尿素、胺基酸、蛋白質)。能被植物利用的氮稱為有效氮。除固氮藍藻可以直接利用單質氮外,其他藻類只能利用無機氮,有人認為某些藻類可以利用尿素和胺基酸。藻類利用最多還是NH4(NH3)和NO3態氮,但是,NH4(NH3)和NO3態氮單獨存在時,藻類可以同樣有效吸收它們,而它們共同存在時,絕大多數藻類總是先利用NH4(NH3)氮,只有存在NH4(NH3)氮幾乎耗盡後,才開始利用NO3態氮。除富營養型水體外,我國絕大多湖泊水庫缺氮。
5、鹼度:鹼度是指水中HCO3、CO3、OH和其它弱酸鹽的總量。

水生生物

1、浮游植物生產量和生物量是決定水域生產力和魚產量的主要因素。
2、浮游植物生產量和葉綠素a間相關非常明顯。
3、草食性浮遊動物生物量與浮游植物生產量相關顯著,底棲動物與浮游植物生產量相關更為顯著。
4、浮游植物的生產量不僅跟浮游植物的魚類的魚產量有關,而且與鯉魚等其他的魚產量也有關。
5、水生高等植物與魚產量的關係意見不一。
6、以食物鏈短的魚類為主要組成的水體魚產量比以食物鏈長的魚類為主要組成的水體魚產量要高。

魚產力的變動

一、長期變動:新生湖泊和新建水庫的蓄水初期,有一個較高的魚產量期,以後下降,再以後趨於平穩。
二、短期變動:這種是相對平穩,它受到降雨量大小的影響。

魚產力估算

回歸分析法

1、瑞特形態土壤學指數:這是一個經驗公式,是通過調查大量水體的漁獲量與形態土壤學指數的關係得出的一個公式。Y=k,X=MEI=TDS/Z;y為魚產力,MEI為土壤學指數,TDS為總溶解固體,z為水體的平均深度,k為常數。
2、詹金斯和莫拉斯法:這也是一個經驗公式:y=0.2775-0.2401x1+1.0201x2+0.275x3式中:y為漁獲量的對數,x1為水庫面積的對數,x2為生長期的對數,x3為水庫庫齡的對數。
3、梁彥齡的浮游植物初級生產了估算法。
4、形態一流域指數預測水庫的魚產力。
5、乾鋼的水庫魚產量估算模型。

估算魚產力

1、以水草生物估算草食性產量:F=(P.a)/k;F為魚產力,P為水草的淨生產量或最高生物量,a為對水草的利用率,k為餌料係數。
2、以浮遊動物的生物量估算魚產力。
3、以黑白瓶測定初級生產力估算魚產量。

綜合類比法

系統評價法

提高魚產力

增值餌料基礎

1、水質清瘦的水域,適當引進有機物較豐富的水源,以便提高水域初級生產量。
3、擴大生物資源,補充魚類食物和提高水域肥度。
3、改善餌料生物質量,以便提高物質能量轉化效率。

合理放養馴化

1、合種魚類放養密度要適當,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域餌料生物。2、放養魚類種類與搭配比例必須與水域中餌料生物資源特點相一致,以便保持較佳的種間結構。
3、各種魚類放養規格至少要在13cm以上,以便提高生長速度和成活率。
4、移植馴化優良魚類和優良品種,改造低產型魚類區系,以便調整魚類組成和種群結構。

合理捕撈

1、合理地調整捕撈對象和捕撈強度。
2、根據魚類的生長特點和密度狀況,制定合理的捕撈規格。
3、根據水域條件、水質肥度,確定其生產周期和最佳的魚類種群結構。

資源保護增殖

1、嚴格執行漁業法規、規定漁具、魚法、禁漁區和禁漁期。
2、嚴禁炸魚、毒魚等破壞魚類資源的犯罪行為。
3、保護經濟魚類的產卵場,設定人工魚巢。
4、開源節流,控制水位,改善魚類生態環境。
5、利用湖汊、庫灣和網箱培育大規格魚種。
6、對經濟價值較高或珍貴的魚類要進行人工繁殖和放流。

控制兇猛魚類

1、大型兇猛魚類危害嚴重的水域,要徹底清除或控制其種群數量。
2、小型野雜魚較多的水域,要採取各種措施加以消滅或控制。
六、改善水域環境,保護魚類資源
1、保護植被,改善水質,防止污染。
2、草型水域可適當放養草食性魚類,但需保持穩定的水草生產量。
3、藻型水域應人為移植水草並保護水草資源,逐步降低富營養化水平。
4、富營養型水域禁止發展網箱養魚。
5、設定過魚或攔網設施,保護經濟魚類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