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書:凌叔華自述自畫

民國才女書:凌叔華自述自畫

童年時,凌叔華就拜著名的女藝術家、慈禧太后寵愛的畫師繆素筠為師,還受到當時被稱為文化藝術界一代怪傑辜鴻銘的教育,打下了古典詩詞和英文的基礎。七八歲時,還拜著名山水蘭竹畫家王竹林為師,後又從女畫家郝漱玉習畫,這使她的繪畫技術有了堅實的基礎。凌叔華的繪畫在國內外有著很高的聲譽。她既善工筆,又善寫意,墨跡淡遠,秀韻入骨,曾被國內外的名家所稱道。法國傳記作家、法國藝術學院院長莫洛亞說她是一位多才多藝“心靈剔透”的中國女性,“寥寥數筆,便活生生地畫出一株幽蘭,一莖木蘭花,或一串蘋果花的蓓蕾”。凌叔華的散文,“同樣具有小說般的雋永趣味,詩詞般的玲瓏瑩麗,畫筆般的俊逸矯健,使人讀了頓生萬壑煙雲,有飄然出世之感”(李冰人語)。本書選取凌叔華講述自己的學畫經歷、文壇畫壇交往品評以及海外內旅遊見聞的散文共20餘篇,她人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十餘幀以及她的繪畫作品30幅。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才女書:凌叔華自述自畫
  • 作者:凌叔華
  • ISBN:9787515320601
  • 頁數:213頁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國才女凌叔華出身名門,父親凌福彭是當時的北平市市長,與書畫文界名流來往密切,凌叔華因此與書畫文眾多名師大家也頗多來往,並受教於他們,這使得她的書畫文章從小就受到絕好的薰陶指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青年時代,她又在祖國大地和各個國家四處遊歷,做畫寫文,並與英國文學大師伍爾夫等人來往密切,在文畫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就,其文畫用一詞概括,可謂“素蘭清芬”,賞之生出塵之逸氣。這本書收錄了能見到找到的凌叔華的所有畫作,並甄選了她最好讀最精彩的談文品畫述平生的散文名篇,以饗文學藝術愛好者。

作者簡介

凌叔華(1911-1990),生於北京的一個仕宦與書畫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家教,並接受了多位名師的指點,後成為現代著名作家、畫家。她的小說擅長以中國婦女和兒童生活為題材,《小哥兒倆》《繡枕》等是其代表作。她的散文擅長寫海內外紀勝及文藝詩歌評介,代表作有散文集《愛山廬夢影》。她在繪畫也在海內外取得很高的讚譽。

圖書目錄

引 言 素蘭清芬
學畫記趣
穿紅衣服的人
第一堂繪畫課
一件小事
陰謀
賁先生
義父義母
老師和同學
人生點滴
解悶隨記
悼花狗
小瑩
慰勞漢陽傷兵
後方小景
留戀雲南園
藝文掠影
我的理想及實現的泰戈爾先生
回憶一個畫會及幾個老畫家
志摩真的不回來了嗎
我們怎樣看中國畫
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
回憶郁達夫一些小事情
畫海行蹤
朝霧中的哈大門大街
泰山曲阜紀游
記我所知道的檳城
愛山廬夢影
敦煌禮讚

序言

凌叔華是“五四”時期新閨秀文學的代表人物。
1900年凌叔華出身於書香世家,外祖父乃粵中著名畫家。她的父親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緒十九年中舉人,後來官至清朝戶部主事兼軍機章京,後又任順天府尹代理、直隸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後曾任北洋政界約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凌福彭愛好文學,尤喜繪畫,曾和姚茫父、陳師曾組織“北京畫學研究會”。與當時文壇、畫壇數一數二的人物過從甚密,康有為、齊白石、姚茫父、周啟祥、金城、陳半丁、陳師曾、辜鴻銘等文人墨客都曾是他家的座上賓。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自幼聰慧的凌叔華的天分得到很好的啟蒙和引導。
凌叔華自幼就顯示了卓絕的繪畫天分。六歲的時候,她在花園中,用木炭在白牆上畫了很多山水風景、花卉和人物。凌福彭決心好好栽培她,為她聘請了多位繪畫老師,宮廷畫師繆素筠、花鳥畫家王竹林、齊白石等都對她進行過教誨和指導。此外,凌福彭還請了辜鴻銘來教她,為她打下了紮實的古典詩詞和英文的基礎。後來.她又拜了女畫家郝漱玉學畫,這使她的繪畫技術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因為家庭的薰陶和培養,幼時的凌叔華就擁有了掌握文學與繪畫技能的可能性,這也使她更能接近和感受文人繪畫與文學的趣味,淡雅中的意蘊,悠然中的別致成為她一生的寫照。她的畫平淡簡約、秀韻天成,她的文唯美浪漫、清新婉麗。民國時期的女作家眾多,女畫家也不少,但能畫名與文名同時並重的卻寥若晨星,凌叔華當屬其中翹楚。
1922年.凌叔華考入燕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大學時期的凌叔華並沒有放棄繪畫,而是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下,對畫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說“偶一點染.每有物外之趣”。在這個時期,朱光潛曾評論她的畫:“取材大半是數千年來詩人心靈中蕩漾涵泳的自然……在這裡面我所認識的是一個繼承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嚮往古典的規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風懷和細緻的敏感……”更讚譽她的畫:“我們在靜穆中領略生氣的活躍,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來清淨的自我。”
1924年凌叔華結識了徐志摩、陳西瀅,二人成為了凌叔華在文學與繪畫上的良師益友。1924年凌叔華從燕京大學畢業,受聘於故宮博物院,在那裡審查、整理與甄別古書畫。1925年1月10日,凌叔華奠定自己文壇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後》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五期)上發表;3月21日,短篇小說《繡枕》又在同一刊物上(第一卷第十五期)發表。而《現代評論》就是由陳源主編的。1925年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改版第一期就刊出了凌叔華的小說《中秋晚》。徐志摩曾這樣讚美凌叔華的文學藝術:“作者是有幽默的,最恬靜最耐人尋味的幽默,一種七弦琴的餘韻,一種素蘭在黃昏人靜時微透的清芬。”凌叔華曾經給徐志摩畫過一個賀年片,一個小女孩在海灘上種花,徐志摩不僅非常開心地使用這個賀年片,並做了一場題為《海灘上種花》的演講。凌叔華背著守舊的父親,與陳西瀅秘戀了兩年多;1926年,他們央求一位長輩出面說服凌福彭同意了這門親事。1927年初秋.夫婦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後凌叔華留日一年,研讀菊池寬、佐藤春夫、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及日本藝術。
1929年陳西瀅離京赴武漢大學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系主任,凌叔華也隨丈夫到武大任教,先住在武昌西北的曇華林,後住在武昌的珞珈山上。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遷往四川樂山,兩年後凌叔華到燕京大學任教。戰爭帶來了離亂,這一點在她諸多的小說中都有體現。凌叔華愛寫兒童題材,她的作品中總是漫溢著濃濃的童心。1935年,良友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兒童短篇小說集《小哥兒倆》。可以說凌叔華的文中都藏著回憶的線索,可能是童年宅院中的一隻獨自徘徊的老貓,可能是一個古怪而有故事的僕人,可能是花房裡神通廣大的花匠,可能是綠眼睛的大黃狗……一切的一切在凌叔華的筆下都幻化成了恬靜的秋水般乾淨的文字,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和餘韻。
文學和繪畫本相通,文人繪畫更是自古有之。唐朝詩人王維就已經說過“詩是有聲畫,畫乃無聲詩。”所以文人畫畫自然就多出幾分真性情。畫面本身傳達的意韻自然要多過對技巧的追求。凌叔華的老師王竹林在她初學山水畫時說:“你學畫山水,第一得懂得山水的性情脾氣。等到你懂得它的性情脾氣到了家,你就會猜到了什麼時候它要笑,什麼時候它發愁,什麼時候它打扮起來,什麼時候它像是生氣,什麼時候它會假裝正經不理人,到你真的懂得山的脾氣,你就會下筆瀟灑自然了。就算是畫的不照古人畫法,你也可以自成一家的。”這番話對七八歲時的凌叔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使她明白什麼叫做物我相融,真正的物我相融是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所以她的山水和花卉最重情的表達。她所作的蘭花圖寥寥數筆,疏密得當,深淺有致。她在繪畫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去過世界很多地方,寫下很多遊記,並且把遊記與畫理相結合,如《登富士山》《敦煌禮讚》《愛山廬夢影》等文章。此外,她還寫了《我們怎樣看中國畫》《二十世紀的中國藝術》這類品評繪畫的文章。在珞珈山時期,凌叔華在那裡就舉辦了多次畫展。在國內人們大多把凌叔華當成一個文學家,事實上在國外她的畫名更甚文名。從她的繪畫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文人氣息。狂放娟秀的蘭草,清雅疏淡的竹林……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文學家那顆靈秀高雅而又不乏純真的心。
抗戰勝利後,凌叔華先去了比利時,受比利時大學邀請演講中國藝術。後輾轉到達英國,開始了多年的海外漂泊生涯。也是在這一時期,她用英文寫成了自傳《古歌集》(台灣業強版翻譯的書名),在中國大陸地區出版時中文譯名為《古韻》。在倫敦,她曾在大學講授過東方藝術與戲劇,這時期她主要從事西方文學和藝術的研究。她曾先後在巴黎、倫敦、波士頓等地的博物館和新加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1962年她應邀在巴黎Musee Cenuschi博物館舉辦畫展。這次畫展轟動一時,除她自己的畫作外,還展出了她個人收藏的名畫,如董其昌、倪瓚、陳老蓮、惲南田、傅山、石濤、鄭板橋、金農、趙之謙等人的畫,法國科學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莫羅瓦(Andre Maurois)評價她:“……她知道怎樣運用她的魅力,寥寥數筆,便活生生地畫出一株幽蘭,一莖木蘭花,或一串蘋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國墨,在潔白的畫面上,單純、簡捷得幾乎無以復加,幾乎可以說這是一種抽象的筆法。但看她描繪自然的曲線,又能令人憶起這些花枝和花朵的實體,其實,這是由真實的存在發生和傳出來的。”
凌叔華在繪畫上主張“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精髓所在。
凌叔華的小說《倪雲林》,完成了她文學與繪畫的完美結合。小說中表達了她鮮明的繪畫理念,“畫上蕭然並不難,難在蕭然而有物外情。”凌叔華是推崇大自然的,她的畫作題材多來自自然,故鄉的胡同、水光瀲灩的湖面、倫敦郊外的風景、泰晤士河的霧嵐……都在她的筆下千變萬化。她愛畫春蘭、秋菊、秀竹、凌波仙子和蜜蜂、蜻蜓之類的花卉和鳥蟲,色彩也顯得淡雅,靠近傳統,“輕描淡寫,著色不多,而傳來的意味很雋永”,“重筆墨之寫意”。
1943年武漢大學校慶,凌叔華作《水仙》長卷志賀。她的學生孫法理晚年憶及此畫,評價道:“凌老師的畫力求從淡雅上把捉氣韻.不設色,不蓊染,滿幅清麗的葉與花,脫盡塵俗,似乎是焚香清供的那一類。”她的畫不純粹是客觀之摹繪、寫實,而是主觀性、寫意性、表現性的藝術;形式是傳統文人畫的筆墨,內容是表達時代性和畫家主體的內心感受;線條洗鍊簡潔,渾然天成;賦色淡雅明快.少有反覆疊加;筆墨精妙,揮灑自如;布局娟秀潤澤,空靈傳神;既注重外師造化,又中得心源。
童年打下的紮實基本功融匯在她的畫作中,與她的文字遙相呼應,互相印證。

名人推薦

凌叔華是一個繼承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嚮往古典的規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風懷和細緻的敏感。她寫畫,輕描淡寫,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她的取材大半是數千年來詩人心靈中蕩漾涵泳的自然。
——朱光潛(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叔華女士文字淡雅幽麗秀韻天成,似乎與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過這力量是深蘊於內的,而且調子是平靜的。她的作品幽深、姻靜、溫婉、細緻,富有女性溫柔的氣質。
——蘇雪林 (現代女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