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

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

紅軍長征途中同圍追堵截的百萬國民黨軍展開了殊死的較量,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在系統收集紅軍長征期間戰役戰鬥史料的基礎上,精選了其中的49次,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分別記述和介紹了戰前背景、戰鬥經過、作戰結果及歷史意義,並配有26幅作戰要圖。

該書由李世明、田修思編寫,於2012年由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
  • 書名: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
  • 出版社:國防大學出版社
  • 頁數:382頁
  • 開本:16
  • 品牌:國防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世明 田修思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61994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中這些精彩紛呈、影響深遠的戰役戰鬥,充分表現了黨和紅軍正確的軍事路線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高超指揮藝術,充分展示了廣大紅軍指戰員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

圖書目錄

信豐戰鬥: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
汝城戰鬥:突破國民黨軍第二道封鎖線
郴縣、宜章戰鬥: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
湘江戰役: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
獨樹鎮戰鬥:突出重圍的遭遇戰
強渡烏江:背水一戰從飛渡
土城戰鬥:四渡赤水的前奏
遵義戰役:長征以來第一大勝仗
四渡赤水:毛澤東的“得意之筆”
魯班場戰鬥:失利的攻堅戰
嘉陵江戰役:強渡江河的模範戰例
老木孔戰鬥:精心設伏的成功戰例
東川戰鬥:不戰而屈人之兵
金沙江戰鬥:巧妙的渡江行動
德昌戰鬥:打開通往彝區的門戶
越西戰鬥:巧擺迷陣鉗制敵軍
強渡大渡河:撕開蔣介石防線上的缺口
瀘定橋戰鬥:搶先飛奪鐵索橋
夜村戰鬥:狹路相逢勇者勝
懋功戰鬥:掃清障礙迎會師
荊紫關戰鬥:出奇制勝的奔襲戰
袁家溝口戰鬥:疲憊敵人的伏擊戰
毛兒蓋戰鬥:協同作戰的戰例
板栗園戰鬥:聲東擊西的伏擊戰
慕家塬戰鬥:首戰晉綏軍告捷
定仙境戰鬥:探囊取物進攻戰
四坡村戰鬥:絕路逢生殲強敵
包座戰鬥:打開北上通道
臘子口戰鬥:奇襲巧取破天塹
勞山戰役:圍點打援牽“牛鼻”
青石嘴戰鬥:首打敵騎獲全勝
白楊城戰鬥:出敵不意的伏擊戰
綏崇丹懋戰役:銳不可當的進攻戰
吳起鎮戰鬥:擊潰“二馬”切“尾巴”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南下浴血奮戰受挫
榆林橋戰鬥: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的範例
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紅2、6軍團長征第一仗
直羅鎮戰役:建立革命大本營的“奠基禮”
平越戰鬥:夜襲敵人的成功戰例
扎佐、鴨池河戰鬥:瞞天過海過烏江
將軍山戰鬥:靈活機動得勝利
東征戰役:擴大政治影響的軍事行動
烏蒙山迴旋戰:連走帶打尋機殲敵
來賓鋪戰鬥:出其不意的反擊戰
六甲阻擊戰:挫敗滇軍銳氣的關鍵一仗
賓川戰鬥:打通麗江與大理的通道
西征戰役:擴大和鞏固陝甘蘇區
甘南戰役:創造三軍會師的有利條件
山城堡戰役:長征的最後一仗
編後

後記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和長徵文化,成都軍區組織編寫出版了《歷史的決策——長征重要會議》、《催征的號角——長征詩詞歌曲》、《指路的明燈——長征標語口號》、《殊死的較量——長征戰役戰鬥》四冊長徵文化系列叢書,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通俗讀物,以饗讀者。
紅軍在長征途中同圍追堵截的百萬國民黨軍展開了殊死的較量,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本書在系統收集紅軍長征期間戰役戰鬥史料的基礎上,精選了其中的49次,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分別記述和介紹了戰前背景、戰鬥經過、作戰結果及歷史意義,並配有26幅作戰要圖。這些精彩紛呈、影響深遠的戰役戰鬥,充分表現了黨和紅軍正確的軍事路線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用兵如神的高超指揮藝術,充分展示了廣大紅軍指戰員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
編寫過程中,參考了紅軍長征有關專著和史料,中央黨史研究室、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有關專家參與了書稿審核,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序言

波瀾壯闊的戰爭奇觀
長征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一場大搏鬥,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震古爍今的戰爭史詩。在長達兩年時間裡,國共雙方統帥部鬥智鬥勇,擺兵布陣,共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戰鬥1000餘次,其中規模較大的戰役戰鬥600餘次,師以上規模的戰役戰鬥120餘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率領紅軍指戰員英勇戰鬥,頑強拼搏,克服一個個困難,闖過一個個險關,取得一個個勝利,演繹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壯麗奇觀。
長征戰役戰鬥,創造了紅軍靈活機動、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
古代兵書說:“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以弱小力量戰勝強大敵人,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是歷代兵家的得意之作,更是紅軍的優良特長和經典戰法。長征中,敵我雙方對壘,總的態勢是敵強我弱:一邊是圍追堵截的國民黨百萬大軍,擁有飛機、汽車、大炮等先進武器裝備,人多勢眾,處於強勢;一邊是戰略轉移的20萬紅軍,以步槍、大刀為主,缺少重武器,靠雙腳走天下,兵力、裝備均處於弱勢,而且處於無後方依託的流動作戰中。面對強大敵人,紅軍如何走出困境、以劣勝優、以弱勝強?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緊迫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結束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揮下,遵循正確的作戰指導原則,充分發揮運動戰的優長,把“打”與“走”科學結合起來,用“走”創造戰機,以“打”開闢道路,“打”則使敵聞風喪膽,“走”則讓敵望塵莫及;以暫時放棄局部利益的策略保全全局利益,在運動中抓住戰機,殲敵一部,又在轉移中尋找新的戰機,把敵人搞得暈頭轉向、精疲力竭。正是由於紅軍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拖死中央軍,打死滇軍,腳踏川軍”,從而擺脫了被動,爭取了主動,以少勝多,以劣勝優,以弱勝強,取得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等一系列戰役戰鬥的勝利。
1935年5月20日,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到達四川西昌以北的瀘沽,準備強渡大渡河。由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一條為東路,經登相營、越西到漢源的大樹堡(今屬石棉),這是通往雅安、成都的大道,由此渡河對岸就是富林(今漢源縣城);另一條為西路,經冕寧到安順場,這是一條崎嶇難行的山道,尤其要通過一向被漢人視為畏途的彝族聚居區。蔣介石判定紅軍不會走西邊的小道,因而將主要防守兵力部署於東路。川軍劉文輝第24軍第4旅在左,守瀘定橋一帶,第5旅在右,守安順場至富林一帶。面對敵強我弱的情況,毛澤東和中革軍委採納劉伯承、聶榮臻的建議,採取聲東擊西的打法,紅軍主力走西路小道,經冕寧到安順場渡大渡河;同時以少量部隊走東邊大道,由紅1軍團參謀長左權、紅2師政委劉亞樓等率領,佯裝主力,沿西昌至雅安大道,經越西向富林前進,以轉移敵人對安順場方向的注意力,掩護主力行動。為了迷惑和鉗制敵人,確保中央紅軍主力搶渡大渡河,紅l軍團決定由紅5團擔任先遣隊,迅速攻占越西。越西城地處川西南部、大渡河支流越西河上游,城牆高大堅固,周圍是懸崖峭壁,只有東北角有一個斜坡通道,川康邊防軍暫編第7師一個營駐紮在此,他們在通道入口的斷崖下,設定了屋脊形鋪捷運絲網,並在土崖邊沿和圍牆周圍構築了許多明碉暗堡,阻止紅軍前進。5月21日,紅5團按計畫開進,越過小相嶺隘口後,以一天急行160里的速度向越西疾進,22日中午抵達越西城。紅軍以各種火器封鎖壓制城門敵人的火力點和炮陣地,部隊沿著東北角斜坡的通道向城門發起猛烈攻擊,經過40分鐘的激烈拼殺,突擊隊員終於衝上了通道,突破了城牆、炸開了城門,紅5團指戰員隨即沖了進去,與守敵短兵相接,白刃格鬥,殺得敵人哭天嚎地,傷兵、屍體縱橫城牆內外,剩餘殘敵連忙舉出白旗投降。越西進攻戰鬥,紅軍巧施迷魂計,殲滅川軍1個營大部兵力,有效地吸引了川軍注意力,為紅1團搶占安順場、紅4團飛奪瀘定橋創造了有利條件。強渡大渡河戰鬥,體現了以少勝多、以劣勝優、以弱勝強,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繫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強弱無常勢”。戰爭中的強弱之勢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凝固不變的,而是可變動的,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於揭露反動派和形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的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長征中,紅軍牢牢把握戰役戰鬥的主動權,善於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把絕對的劣勢轉化為不可戰勝的強大優勢,這是紅軍取得勝利的一條基本經驗,閃耀著辨證思想的光輝。
長征戰役戰鬥,展示了紅軍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
人是戰爭的主體。在敵對雙方的互相殘殺、充滿艱難困苦和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面前,高昂的士氣和勇猛殺敵的精神對於奪取戰爭勝利具有重要作用,正所謂“兩軍相遇勇者勝”。特別在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戰爭中,戰鬥精神往往可以彌補軍事技術和裝備等物質條件的不足,成為戰爭力量的“倍增器”。長征戰役戰鬥,既是敵我雙方槍對槍、刀對刀的拼殺,更是雙方精神意志的大較量。一邊是中國工農紅軍為北上抗日、救國救民而戰,目的明確,意志堅定,士氣高昂,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不怕武器裝備落後,不懼高山阻隔、河流擋道,前仆後繼,衝鋒陷陣,用鮮血和生命鋪就勝利的道路;另一邊是國民黨軍隊,為剝削階級賣命,兵無鬥志,軍紀渙散,貪生怕死,上了戰場,畏縮不前,在煙土、銀元的刺激下,在長官手槍的逼迫下與紅軍打仗,能躲則躲,能逃則逃,逃不了就投降。兩種軍隊,兩種狀態,精神意志迥然不同,戰役戰鬥的結局也不相同。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長征中,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個紅軍戰士獻出生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喋血遵義城,紅25軍政委吳煥先血灑四坡村。在損失最為慘重的湘江戰役中,負責中央紅軍殿後的紅34師被湘軍截斷了同主力的聯繫,師長陳樹湘被子彈打中腹部不幸被俘。敵軍欣喜若狂,準備誘降。陳師長從擔架上甦醒過來,發現落入敵手,便毅然用手從腹部傷口挖出自己的腸子,用盡最後一點力氣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1934年10月7日,紅6軍團在貴州石殲縣轉戰10多天,陷入湘、桂、黔3省敵軍24個團的重重包圍,紅18師52團800多人,在師長龍雲和團長田海青的率領下,奉命斷後,掩護軍團主力突圍。他們在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一帶與敵人發生激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為避免傷害被敵人裹挾的民眾,100多名紅軍官兵砸毀槍枝,寧死不做俘虜,集體縱身跳崖,壯烈犧牲。長征中,僅江西興國縣就犧牲12038人,在二萬五千里征途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個興國人犧牲。這是何等悲壯!
實踐證明,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戰鬥力強的軍隊,無不有著堅強的意志品質及頑強的戰鬥作風。戰場上的意志品質是敵我決鬥的“試金石”,對戰爭勝負有著重大的影響,誰是最後的頑強者,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拿破崙常說“勝負取決於最後五分鐘”。軍人無論環境多么艱苦,戰爭多么殘酷,都要能夠忍受和克制生理上精神上的痛苦,制止可能出現的消極有害行為。“紅軍都是英雄漢”。長征戰役戰鬥中,紅軍無論面臨多么強大的敵人,面對多么嚴重的困難,廣大官兵都臨危不懼,奮不顧身,捨生忘死,衝鋒陷陣,展現了壓倒一切敵人、困難而不被敵人、困難所壓倒的巨大勇氣,體現了紅軍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無論軍官還是士兵,都有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戰天鬥地、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浴血奮戰的革命精神,這是紅軍與國民黨軍的本質區別之一,是取得長征戰役戰鬥勝利的重要基礎。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是廣大官兵同強大敵人、艱難困苦進行殊死搏鬥的產物,凝結了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懈鬥爭的成果,展示了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頑強戰鬥的品格,生動體現了真理髮展的一般規律。紅軍正是有了這種偉大的精神,才彌補了武器裝備的落後、物質條件的匱乏,鍛造出了如此偉大的軍隊、偉大的戰士,創造出了偉大的奇蹟。
長征戰役戰鬥,顯示了黨和紅軍領導人運籌帷幄的精深智謀
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運用韜略計謀戰勝敵人,是中外戰爭史上的一條基本規律。長征戰役戰鬥,是以紅軍為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紅軍面對數倍、有時數十倍於己的敵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精心謀劃,科學指揮,以奇謀方略調動敵人,利用敵人的錯覺、麻痹和大意,運用以逸待勞、釜底抽薪、聲東擊西、調虎離山、金蟬脫殼、圍點打援、關門打狗等兵家謀略,指揮紅軍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忽進忽退,神出鬼沒,時而大踏步前進,時而大踏步後退,為了防禦而進攻,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大膽地在敵重兵集團之間穿插迂迴,牽著敵人鼻子走,把國民黨軍對紅軍的戰略上的分進合擊、改變為紅軍對國民黨軍的戰役戰術上的分進合擊,把國民黨軍對紅軍的戰略上的優勢、改變為紅軍對國民黨軍的戰役戰鬥上的優勢,把封鎖轉變為反封鎖,把防禦轉變為進攻,把劣勢轉變為優勢,把不利轉變為有利,把被動轉變為主動,以高度的靈活機動,達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目的。對此,蔣介石感到十分驚恐和惱火,下令部屬“對飄忽不定的共軍作戰必須慎重”。
“四渡赤水”之戰,是毛澤東一生指揮的數百次戰役戰鬥中的“得意之筆”,其商超的韜略計謀表現得出神入化。遵義會議後,紅軍決定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由於土城戰役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目的,毛澤東和中革軍委果斷決定,放棄由赤水北上,從宜賓、瀘州之間北渡長江的計畫,避開強敵,1935年1月29日從土城附近一渡赤水,揮師川南,進入四川古藺縣境,隨後又轉向雲南扎西。敵發現紅軍動向後,急調各路“追剿”軍撲向扎西,這樣,黔北就暴露出兵力空虛的弱點。毛澤東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決定避實就虛,調動敵人,立即轉兵東進,再入黔北,尋機打擊尾追的薛岳兵團。2月18曰至21日,中央紅軍由太平渡、二郎灘等地二渡赤水,向敵兵力空虛的桐梓地區急進。2月24日,紅軍發起遵義戰役,5日內連克桐梓、婁山關、遵義城,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3月初,蔣介石又重新糾集兵力,向遵義進攻。毛澤東洞察其奸,將計就計,故意在遵義地區徘徊。為引誘敵人,尋找戰機,16日,毛澤東指揮紅軍在茅台及附近地區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藺方向前進。蔣介石為防止紅軍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前堵後追。就在敵再次撲向川南將要對紅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又突然掉頭向東,於3月21日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過烏江,直逼貴陽。此時,蔣介石正在貴陽督戰,見到紅軍忽然兵臨城下,嚇得張皇失措,手忙腳亂,六神無主,直冒冷汗,急忙調兵保衛貴陽。毛澤東則利用蔣介石的錯覺,虛晃一槍,組織紅軍繞過貴陽急速向雲南挺進。隨後,紅軍“巧布”迷魂陣、“巧得”敵地圖、“巧尋”渡河口、“巧獲”兩渡船、“巧過”三縣城,從而巧妙地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將尾追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畫,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渡金沙江勝利歌》唱道:“金沙江的流水嘩啦啦地響,常勝的紅軍來過江,不怕他水深洪流急,更不怕山高路又長。……鐵的紅軍勇難擋,勝利渡過金沙江,蔣介石嚇得大恐慌,帝國主義弄得無主張”。
1934年11月16曰,紅25軍奉命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撤離鄂豫皖根據地,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開始長征。17日,紅25軍突然行動,迅速越過平漢線,直抵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蔣介石聞訊紅25軍西進,十分震驚,他判斷紅25軍有經象河關及獨樹鎮、保全寨之間西出的可能,急忙調動30多個團,總兵力七八萬人,設下層層包圍,前堵後追,企圖圍殲紅25軍於西進途中。紅25軍只有4000餘人,面對lO多倍於己的強大敵人,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率領下,與敵人比智慧、比勇敢、比毅力,最終勝利突破敵人的合圍,進入伏牛山區。
事實說明,謀略是政治、軍事鬥爭的制勝法寶。只有精通文韜武略、足智多謀,方能穩操勝券。紅軍長征中進行的戰役戰鬥,充滿了謀略和智慧,創造了許多以奇制勝、以謀取勝的光輝戰例,充分表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和紅軍領導人,具有雄才大略、智謀超群的領導才能和駕馭複雜局面、統帥千軍萬馬、善於“用兵如神”的高超軍事指揮藝術。這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長征戰役戰鬥,為我軍履行新的歷史使命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啟示
長征中進行的戰役戰鬥,紅軍無論在決策謀劃、作戰指揮,還是開展政治工作、組織各類保障和民眾支援等方面,都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這是我黨我軍彌足珍貴的歷史財富,經久不衰地流傳於世,在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借鑑作用。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勝利的政治基礎。參加長征的紅軍指戰員,都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知道當紅軍是“為了打土豪,分田地”,“為了蘇維埃新中國”,“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儘管他們開始還不知道長征的落腳點在哪裡,戰略轉移何時才能結束,但他們深信:“只要跟黨走,就有前途,就會勝利。”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無數先烈戰死沙場,很多烈士臨終前深情地說:“為革命而死,死而無憾。”歷史昭示人們:懂得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一支軍隊一旦抱定了科學的政治理想,抱定了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就有了英勇無畏、不怕苦不怕死的氣概,其戰鬥力是無窮的,就可以戰勝任何裝備強大的敵人。今天,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和考驗。我們只有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軍魂意識,才能永葆人民軍隊的性質、本色和作風,更好地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
正確的作戰方針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毛澤東曾經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構想的。”長征中,正是黨對紅軍的堅強領導,不斷增強了紅軍的凝聚力、戰鬥力,使紅軍能夠在極為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拖不垮、打不爛,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在戰役戰鬥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都制定明確的作戰方針,作出一系列具體指示和要求。各級緊密結合實際,廣泛進行思想發動,用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作戰方針統一官兵的思想,引導大家認清作戰的目的意義、有利因素,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各級領導、機關深入實際,靠前指揮,組織部隊縝密地搞好情報偵察工作,深入細緻地做好作戰計畫、戰前準備等,做到敵情明、任務明、環境明、打法明,為作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廣大指戰員鬥志高昂,精神煥發,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殺敵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實踐表明,上級的作戰方針一為官兵所掌握,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未來信息化戰爭,作戰的地域、規模、樣式、方法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只要我們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作戰方針,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級的決定、指示、命令辦,勝利就有可靠的保證。
頑強的戰鬥精神是勝利的重要因素。長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也不是通常意義的打仗,而是征途漫漫,險象環生,毫不停歇的苦鬥。紅軍指戰員憑著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面對兇惡強大的敵人和重重險山惡水,以捨生忘死、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邁開雙腳,邊行軍,邊籌糧,邊打仗。一路上,天當房,地當床,日曬雨淋,風餐露宿;以堅強的毅力、不勝不休的意志,忍受著傷痛、飢餓和嚴寒的煎熬,戰勝了人間罕見的艱險,一往無前。長征戰役戰鬥的勝利,從本質上講,是紅軍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勝利。未來信息化戰爭,武器裝備將更先進,科學性、技術性和戰爭的突然性、殘酷性、破壞性將更強,各級要深入開展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教育,幫助官兵打牢思想基礎,激發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衛國激情;開展敵我力量對比,幫助官兵認清正義在我們一邊,戰場的主動權在我們一邊,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幫助官兵強化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自覺克服“恐高”心理,立足現有裝備打勝仗。
緊密的團結協同是勝利的強大力量。高度的階級友愛和革命責任感,使紅軍成為一個團結戰鬥的英雄集體。官兵之間、上下之間、同志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同甘共苦、生死相依。長征中的各路紅軍實行戰略轉移雖然是獨立進行的,但在長征這塊總棋盤上,他們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協同作戰,並非孤軍遠征。“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每次作戰行動,各級、各單位都增強整體觀念和全局觀念,把人員的組合變成力量的凝結、智慧的集中,緊緊圍繞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務,領導、機關、部隊統一步調,步兵、工兵、炮兵相互協同,主攻、助攻、友鄰緊密配合,形成拳頭,共同戰鬥。在此過程中,各路紅軍先後分別有6次會師,每次會師都成為紅軍團結戰鬥的象徵。紅一、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後,曾發生過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嚴重事件。黨中央為了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採取“團結—一批評——團結”的方針,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最終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維護了紅軍的團結和統一。長征戰役戰鬥的勝利,正是紅軍將士同心同德、團結戰鬥、協同作戰的結果。今天,我們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軍事鬥爭準備,仍然要高舉團結的旗幟,把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互相配合,團結協作,為履行新的歷史使命提供強大力量支撐。
堅強的政治工作是勝利的力量源泉。長征中,紅軍的主體成分,是剛剛從農田和山溝里走出來的農民。他們有的稚氣未消,有的大字不識一個,有的甚至是從國民黨軍隊中過來的“解放戰士”。是什麼使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是什麼把他們凝聚成無堅不摧的鋼鐵集體?從根本上講,是紅軍特有的、持續不斷的、堅強有力的政治工作發揮了威力。各級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見縫插針,採取開短會、辦快報、發傳單等辦法,運用詩詞、歌曲、標語、口號等形式,加強革命理論、黨的北上抗日方針、革命英雄主義、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革命紀律等宣傳教育,提高紅軍官兵的思想覺悟,堅定大家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決心和信心。積極開展戰場宣傳鼓動工作,開展火線立功、火線入黨入團活動,使幹部戰士受到鼓舞,增添信心,保持持久高漲的殺敵熱情。廣大黨員、幹部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平時能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能站得出來,生死關頭能獻得出來”,做戰士的排頭兵。紅軍還通過召開祝捷大會、組織軍民聯歡等活動,大力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動員民眾積極支前參戰。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震懾瓦解敵軍。紅軍的這些工作,扮亮了紅軍長征的鮮活面貌,為壯大紅軍隊伍、奪取長征戰役戰鬥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推動部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做好軍事鬥爭各項準備,有效履行新的歷史使命,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有效履行“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努力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提高運用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配合軍事行動的能力,才能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確保部隊高度集中統一和安全穩定,確保戍邊衛國、教育訓練、處突維穩、搶險救災等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