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路(俞平伯歸路詩)

《歸路》這首詩,是作者1921年11月2日於杭州所寫,後收入《冬夜》詩集.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時已經進入"五四"低潮時期.這首詩即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迷失方向、走投無路、苦悶彷徨、惆悵迷惘的的心緒.此詩雖然只有四小節,文字不多,而卻頗有詩味和意境,不失為是一首好詩.與作者的其他詩作相比,此詩除了用字精當、做句雅潔、安章完密、音節諧適外,寫得特別含蓄朦朧,可謂具有含蓄朦朧之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歸路
  • 創作年代:1921年
  • 作品出處:冬夜
  • 文學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俞銘衡
原文,作者簡介,作品鑑賞,

原文

高山正蒼蒼,
大野正茫茫,
黃鶴底故鄉!
黃鶴何時返他底故鄉?
黃鶴去得遠遠,
我身走得緩緩。
你為什麼來得這么樣晚?
你為什麼來得這么樣晚?
密箐荒榛路艱難!
我想去叩天門,
上有白雲底皚皚;
我想來返人寰,
下有荊棘底漫漫。
獨立山頭天又晚,
四山底杜鵑,叫得聲聲哀。
“冷月呀,三更,
你將沒處歸!”

作者簡介

原名俞銘衡,以字行,字平伯,湖州德清東郊南埭村(今乾元鎮金火村)人.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曾孫.早年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成員.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師範學校執教.後歷任上海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學社.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顧問,中國文聯第一至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俞平伯最初以創作新詩為主.1918年,以白話詩《春水》嶄露頭角.次年,與朱自清等人創辦我國最早的新詩月刊《詩》.至抗戰前夕,先後結集的有《冬夜》、《西還》、《憶》等.亦擅詞學,曾有《讀詞偶得》、《古槐書屋詞》等.在散文方面,先後結集出版有《雜拌兒》、《燕知草》、《雜拌兒之二》、《古槐夢遇》、《燕郊集》等.其中《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傳誦一時.
1921年,俞平伯開始研究《紅樓夢》.兩年後,亞東圖書館出版專著《紅樓夢辨》.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紅樓夢研究》.1954年3月,復於《新建設》雜誌發表《紅樓夢簡論》.同年9月,遭受非學術的政治批判,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棄對《紅樓夢》的研究.1987年,應邀赴香港,發表了《紅樓夢》研究中的新成果.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論著合集.還著有《論詩詞曲雜著》、《紅樓夢八十回校本》,有《俞平伯散文選集》等.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終年91歲.葬於北京福田公墓.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作者1921年11月2日於杭州所寫,後收入《冬夜》詩集.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時已經進入"五四"低潮時期.這首詩即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迷失方向、走投無路、苦悶彷徨、惆悵迷惘的的心緒.此詩雖然只有四小節,文字不多,而卻頗有詩味和意境,不失為是一首好詩.與作者的其他詩作相比,此詩除了用字精當、做句雅潔、安章完密、音節諧適外,寫得特別含蓄朦朧,可謂具有含蓄朦朧之美.
詩的開頭"高山正蒼蒼,大野正茫茫"兩句,是從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的詩句脫化而來,描繪了蒼茫的境界.作者說這正是"黃鶴底故鄉"!不言而喻,作者是在把"黃鶴"比喻和象徵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理想.然而,"黃鶴"卻飄然而去,因此,作者便發出"黃鶴何時返他底故鄉"的呼喚.顯而易見,在此等詩句中,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只要讀者細細品味,便會明白.第二節寫得也非常含蓄朦朧."黃鶴去得遠遠"一句,意謂把作者丟下,使他失去依靠,孤單難行,不知所向."我身走得緩緩","來得這么樣晚","密箐荒榛路艱難",是在說明到處布滿"密箐荒榛",行路十分艱難.詩句儘管如此含蓄朦朧,箇中寓意,看來也是不難索解的.
第三節,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想像力很強,不難看到,這四句詩,正是化用屈原在《離騷》中尋求理想的寫法.詩句非常優美動人,令人尋味,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追求理想:上天無門,返回人間無路的愁苦.
第四節寫作者天晚獨立山頭,聽見四處杜鵑的悽厲悲涼的啼叫聲.顯然,這是在抒寫作者的孤獨和苦悶."冷月呀,三更,你將沒處歸J"杜鵑這種朦朦朧朧的啼叫聲,不正是詩人不知所向的痛苦心態的自我寫照嗎?
古人說:"詩貴含蓄."俞平伯說"朦朧"是寫詩的捷徑.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