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繡花線

我國刺繡,謂之“女紅”,唐、虞之世已有之。自周以迄魏晉,宮殿以為陳設之美,衣裳以為都麗之觀,刺繡普及於朝野上下。至唐、宋,刺繡技術有了很大發展,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皆刺於繡,為我國刺繡昌盛時代。元代刺繡稍衰,明、清又復興,盛名天下,出現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聲譽更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都繡花線
  • 位置:武都
  • 別名:女紅
  • 時期:唐
繡花線,武都繡花線,

繡花線

刺繡原料,是一種傳統的婦女手工藝品。

武都繡花線

由生絲加工而成,經過解線、浸泡、揉搓、水煮熟化、變色、沖洗、染色等九道工序。即先將生絲解線後,投入溫水或冷水中浸泡一夜,掛線架上搓。搓好後,投入鹼水鍋中煮,使其熟化,然後加進適量的豬胰子,使熟絲變白,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沖洗乾淨後,將線分開,染成各種顏色。染色後,將線投入洋芋粉溶液中浸泡,使線條膨脹、發光:最後,將線掛到竹桿上曬至能將洋芋粉抖掉,整理成二十卡的小把子,即可應市。
武都繡花線主要由武都縣安化公社曾家街大隊加工生產。這個大隊是有名的“花線村”。據說,這個村加工生產繡花線始於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由於歷史悠久,世代相傳,女孩子們從小就跟母親加工生產繡花線,相沿承襲,工藝嫻熟,經驗豐富,所產繡花線具有軟、亮、柔、輕的特點,色階多達一、二百個。產品遠銷新疆、青海、內蒙、山西,陝西、湖北、雲南等省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備受歡迎,名氣很高。“花線村”的社員,則把加工生產繡花線視為傳家寶,家家戶戶加工生產。來到這個村子,房頂上、屋檐下掛曬的花線,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巷道、院場,搓線的架子林立。心靈手巧的刺繡工人,用它繡出各種美麗的刺繡品,美化了生活,給生活增加了絢麗的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