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革命博物館

武漢革命博物館

武漢革命博物館位於武昌紅巷13號,下轄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共五大會址暨陳潭秋烈士早期革命舊址、武昌起義門舊址、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等革命舊址和場館,是風雲1927年的重要見證。場館總占地面積32111.59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9296.79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文明單位。博物館現已成為徵集、收藏、保護、研究武漢地區近現代文物、革命文物、黨史文物和展示大革命史、中共黨史及重大歷史事件的綜合性博物館,更是大革命史和武漢地區黨史的研究中心。是武漢地區紅色景點最多、內涵最豐富、資源保護最早、知名度最高的紅色旅遊資源富集區,現已成為傳播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極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武漢革命博物館現有藏書3000餘冊;照片底片資料10000餘張;文字資料3000餘份;複製(印)件1300餘件;文物原件594件。其中一級文物10件,二級文物48件,三級文物266件。參考品273件。有毛澤東1927年撰寫的《中國佃農生活舉例》、農講所編印的《規約》、學生佩帶的《證章》,有周恩來董必武張平化伍修權等領導人的題字、題詞。有黃興鄧演達陳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過的實物,均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2017年11月17日,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漢革命博物館
  • 外文名稱:the WuHan revolutionary museum 
  • 類別:革命博物館
  • 地點:武昌紅巷13號
  • 開放時間:9:00-17:00(16:30停止入場)
  • 館藏精品:《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發展歷史,場館簡介,展覽陳列,參觀信息,門票,開放時間,交通信息,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武漢革命博物館位於武昌紅巷13號。2000年11月由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和武昌起義門管理所合併,組建武漢革命博物館,辦公地點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內,負責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舊居、陳潭秋烈士早期活動舊址及武昌起義門舊址的管理、保護和對外開放;負責武漢地區近現代文物的徵集、保護、展示、研究及武漢近現代史的研究;負責舉辦反映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專題展覽。2019年5月9日,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開館,從全黨全國的角度,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加強紀律建設的歷史脈絡。

場館簡介

中共五大會址暨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
中共五大會址中共五大會址
中共五大會址暨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紀念館位於武昌都府堤街20號。1985年對外開放。舊址原為武昌第一國小,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學校小禮堂內舉行了開幕式,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紀律檢查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即中紀委的前身在此誕生。同年5月10日,共青團"四大"也在此召開。這所學校還是中共早期在武漢的革命大本營。 黨的創始人之一陳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這裡居住和工作過。 陳潭秋以教書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 領導湖北武漢地區的革命鬥爭。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位於武昌紅巷(原黌巷)13號,是大革命時期,由毛澤東倡議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一所培養農民幹部的學校所在地。農講所舊址是武漢市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學宮式建築。由建於1904年的四棟磚木結構的房屋組成,坐北朝南。舊址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舊址原系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學堂。1927年為農講所校址。農講所學員來自全國17個省共800多人。常務委員會為校內最高領導機構,由鄧演達、毛澤東、陳克文三人組成,毛澤東主持實際工作。許多著名的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惲代英彭湃方誌敏李漢俊李達等在農講所任教。1927年3月開學,學員經三個月的理論學習和嚴格軍事訓練,於同年6月18日畢業。大多數學生被委任為農民協會特派員,深入農村開展農民運動,猶如星星之火,燎原於神州大地。大革命失敗後,他們積極投身於黨領導的各地工農武裝起義,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暴動、黃麻起義等。農講所師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決定籌備紀念館,周恩來同志題寫館名“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63年正式對外開放。1982年農講所舊址被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家文物局、中宣部分別授予武昌農講所舊址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武昌農講所陳列展覽《探索與奠基》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優勝獎。
毛澤東同志舊居
毛澤東同志舊居毛澤東同志舊居
毛澤東同志舊居位於武昌都府堤41號,距離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200米,原為一普通民房,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50平方米。1927年以農講所名義租用,是毛澤東1927年上半年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住所。毛澤東在這裡完成了他的光輝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這裡居住的還有蔡和森郭亮彭湃夏明翰毛澤覃毛澤民羅哲等革命者。當時與毛澤東同住在這裡的有他的夫人楊開慧及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武昌舊居是也是毛澤東、楊開慧一家最後團聚的地方。毛岸龍是1927年4月4日在武昌出生的。原建築1956年被拆除,1967年經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委決定重修。現復原陳列有:毛澤東和楊開慧、蔡和森、彭湃、毛澤覃、夏明翰、楊開慧母親及幼時的毛岸英、毛岸青的臥室,前堂屋和後廳等。 2001年與武昌農講所舊址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起義門
起義門起義門
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門之一。20世紀初,武昌還有完整的城牆,方圓足有數十里,牆高三丈有餘,城外護城河深達二、三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後革命黨占領並打開中和門,迎接城外部隊入城,在城樓布定大炮轟擊總督府。武昌首義勝利後,中和門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起義門”。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廣總督時,又恢復了“中和門”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為拓展市區,決定拆除武昌城牆和城樓,“中和門”因在辛亥首義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來。但“中和門”城樓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被毀,城門在解放前也瀕於倒塌,僅存門洞而已。新中國成立後,“起義門”的名稱得以恢復。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義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991年、2001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拔專款進行重建和維修。現起義門高7.1米,寬5米。城樓分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為280平方米。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仿木結構。樓額上刻有“起義門”三字,是葉劍英元帥1981年在80多歲高齡時所題。
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
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
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是在中央紀委、湖北省委高度重視下,在湖北省紀委、武漢市委領導下,由武漢市紀委主持建設的全面展示黨的紀律建設光輝歷程的專題性展館。展覽從全黨全國的角度,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加強紀律建設的歷史脈絡。近3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5件(套)文物資料,700多幅珍貴高清歷史照片,全面呈現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紀律建設工作走過的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已於2019年5月9日正式開館。

展覽陳列

武漢革命博物館對外開放有復原陳列26處,基本陳列9個:《探索與奠基——武昌農講所歷史陳列》《毛澤東在武漢——毛澤東舊居基本陳列》《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陳潭秋在武漢》《武漢走出的革命軍、軍事家、外交家——伍修權》《湖北有個黃負生》《起義門基本陳列》《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生平展》等,其中《探索與奠基——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歷史陳列》榮獲第十二屆(201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推介優勝獎。
武漢革命博物館開放至今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3000萬人次,年均接待觀眾170萬人次以上。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自開館以來持續火爆,受到中央媒體的持續關注,開館兩個月接待1600多批觀眾,累計超過16萬人次。

參觀信息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進入;周一全天閉館。

交通信息

公交
市內乘公交11路、514路、530路內環、530路外環、539路、542路、554路、566路、607路、804路到解放路司門口站;43路環線、576路、584路到中山路解放路站下可到。

地圖信息

位置:武漢市武昌區紅巷1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