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一支理論水平高、學術造詣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楚天學者”講座1人,教授21 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導師15人,教師中博士比例達58%。學院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很好的學風,本科生中有一批學生畢業後進入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深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簡稱:資環學院
  • 創辦時間:2000年
  • 類別:教育部211高校院系
  • 現任校長:宋少先
  • 知名校友:肖家祥
  • 所屬地區:中國武漢
  • 主要院系:礦物加工、資源開發、安全科學、環境工程、區域規劃與管理
學院概況,科研工作,對外交流,人才培養,學院發展,機構設定,專業介紹,科技成果,

學院概況

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有資源開發工程系、礦物加工與材料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區域規劃與管理系等4個系,設有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地理信息系統以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6個本科專業;有礦物加工工程、採礦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5個碩士點;礦業工程一級學科程博士點1個,礦物加工工程、採礦工程、安全工程和環境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全院有本科生1600餘人,碩士研究生260人,博士研究生34人。學院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與澳大利亞的南澳大利亞大學、德國的紐亭根科技大學、艾斯根科技大學、斯圖加特科技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
資環學院2008級新生英語pk賽現場資環學院2008級新生英語pk賽現場
資源與環境學科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之一,在“九·五”、“ 十·五”“十一五”期間進行了重點建設,新增設備固定資產總值2400多萬元,現在擁有礦物資源加工與環境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其套用中心、MapGIS工程中心實驗室、武漢市水環境工程技術中心武漢理工大學分中心等各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25個,實驗室面積5000餘平方米,為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及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科研工作

學院承擔並完成了包括國家“九·五”攻關、“十·五”攻關、國家“863”、“973”、軍工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一批國家級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處於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學院擁有非金屬礦研究設計所(具有國家乙級設計資質)、爆破研究(具有武漢市爆破甲級資質)、環保研究所(武漢市甲級資質)以及湖北省石膏工業技術中心等四個科研開發機構,承擔和完成了多項國內、省內有重大影響的科研和工程項目。在資源開發研究方面,主要是在採礦工程、爆破工程、岩土工程及安全工程領域中,形成各種採礦方法、露天轉地下工程,定向爆破、光面爆破、城市拆除爆破、高邊坡穩定性、深基坑處理及各種安全技術等研究方向;在礦物加工與材料研究方面,形成了各種金屬礦、非金屬礦的提純工藝,礦物材料的加工技術,非金屬礦超細粉碎,礦物材料的表面改性,礦物材料的合成技術,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套用等研究方向;在環境科學和工程領域中,形成了固體廢棄物與資源的利用,空氣的淨化與治理技術,生活垃圾的處理技術,污水的處理技術等研究方向,尤其是把非金屬吸附材料和過濾材料,以及礦物納米材料套用到環境治理方面的技術,在國內具有一定的特色。
該院還編輯出版《爆破》和《工業礦物導報》兩個學術刊物。

對外交流

學院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大學、德國紐亭根科技大學、艾斯根科技大學、斯圖加特科技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生。

人才培養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一貫注重對學生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多年來,為國家培養出幾千名各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他們在國內外各高等學校、研究設計部門、各級政府部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和技術職務。

學院發展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學術至上,育人為本”為指導,遵循“工於技、實於事、誠於人、立於世”的院訓,在今後的發展中,以學科建設為主線,力爭用3年的時間使本學科的學術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部分主幹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院師生員工同心協力,努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構建和諧學院,實現學校提出的“兩個一流”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機構設定

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機構設定如下圖:
資環學院機構設定資環學院機構設定
2008年學院主要領導:
名譽院長余永富
院長宋少先
黨委書記彭自力
黨委副書記楊春
副院長袁艷斌、池秀文

專業介紹

礦物加工專業
該專業主要培養從事礦物加工、礦物材料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要掌握金屬與非金屬礦物加工、礦物材料加工、改性、製品、二次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使學生受到文獻檢索、規劃設計、科學試驗與研究、工程實踐及計算機套用等基本訓練。
主要課程:礦石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原理、礦物加工工藝學、礦物材料工藝學、試驗研究方法、無機化學、流體力學、礦物加工工藝學、礦物加工工藝設計、工業技術經濟與生產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適合在規劃與設計、生產管理、進出口貿易、投資、教育和科研等部門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
礦物資源工程專業
1.礦物加工與材料工程方向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從事礦物加工、礦物材料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生在金屬與非金屬礦物加工、礦物材料加工、改性、製品、二次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受到文獻檢索、規劃設計、科學試驗與研究、工程實踐及計算機套用等基本訓練。
主要課程設定
礦石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物理化學、表面與膠體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原理、流體力學與機械、礦物加工工藝學、礦物材料工藝學、試驗研究方法、工程設計基礎、礦物加工過程數學模型及自動化控制等。
學生畢業後適合在規劃與設計、生產管理、進出口貿易、投資、教育和科研等部門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
2.資源開發工程(含岩土工程與爆破工程)方向
該專業方向培養從事礦物資源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生在礦物資源開發、工程設計、企業生產與經營、技術與行政管理、安全技術及監察、科學研究與技術革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可在礦物資源開發、岩土工程、爆破工程等三個方向發展,受到文獻檢索、規劃設計、科學試驗與研究、工程實踐及計算機套用等基本訓練。
主要課程設定
測量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岩體力學、爆破工程、岩土工程、礦物資源開發工程、系統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資源信息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適合在規劃設計、生產經營、投資、管理、教育與科研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
環境科學專業
該專業主要培養從事環境污染機理研、現代環境分析技術及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高層次研究人才。要求學生具備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受到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課程: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評價、環境信息系統、環境生態學等。
學生畢業後能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從事與環境科學相關的科教學和管理等工作,很難!
環境工程專業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環境工程的規劃、設計、管理、檢測和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外語、計算機、製圖等方面的能力,並了解相關的經濟、法律、管理等人文社科知識。
主要課程設定
流體力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環境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環境工程的規劃、設計、科學研究、產品開發、管理和教學等方面的工作。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誕生的該專業,要求學生學習地圖學、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數字地球”的核心信息技術,具有地理信息系統(包括城市信息系統、區域信息系統、資源信息系統、環境信息系統等)研究、軟體設計及開發方面的、科研、開發和管理能力。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地圖學、遙感(RS)技術、城市地理信息系統(GIS)原理、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套用、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空間資料庫原理、數字礦山、城市規劃管理及技術、數字地形模型等。
學生畢業後能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在城市、區域、資源、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套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於“數字地球”信息技術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規劃及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和掌握國內外著名的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的套用。
主要課程設定
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經濟學基礎、資料庫技術、運籌學、地圖學、計算機製圖、遙感套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區域規劃、國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生態環境規劃。
該專業畢業生能在與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旅遊、土地和基礎設施規劃及管理相關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教學科研、區域規劃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科技成果

資環學院科技成果彙編目錄:
一、難選氧化鐵礦石選礦
二、白鎢礦常溫浮選新工藝
三、非金屬礦超細粉碎與分級工藝與裝備
四、硫酸渣綜合利用技術
五、低污染大規模高效石煤提釩技術
六、煉鋼粉塵綜合利用技術
七、陶瓷原料精選工藝技術
八、矽線石選礦提純新工藝
九、金紅石礦選礦提純新技術
十、矽灰石選礦提純新技術
十一、微細鱗片石墨選礦提純新技術
十二、高嶺土精選及深加工技術
十三、高效脫色、除臭微孔吸附劑
十四、透輝石礦深加工新技術
十五、項目名稱: 雲母珠光顏料生產技術
十六、碎雲母濕法磨細工藝技術
十七、半水石膏生產技術
十八、硬質(煤系)高嶺土深加工技術
十九、非燒結磚製造技術
二十、紙面硬石膏板技術
二十一、低矽尾礦加氣混凝土技術
二十二、沸石淨化微污染水源中氨氮套用技術
二十三、環保生態GPVAC乳膠
二十四、環保生態苯丙乳液
二十五、環保生態內牆乳膠漆
二十六、環保生態木塑粘合劑
二十八、尖林山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場穩定性研究
二十九、裂隙岩體開挖地壓分布規律與控制的研究
三十、高邊坡岩體開挖安全監測及穩定性評價
三十一、公路投資效益模糊分析系統
三十二、地下礦山生產信息管理與技術決策系統
三十三、控制爆破技術
三十四、靜態破裂劑生產與套用技術
三十五、鞍山貧赤(磁)鐵礦選礦新工藝、新藥劑、新設備研究及工藝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