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廖

歐陽本姒氏,夏禹苗裔少康之庶子無餘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以奉禹祀,建立越國。至戰國初,越王勾踐第三子蹄食采於烏程(今浙江吳興)改餘山之陽,封陽亭侯,遂以歐陽為姓,蹄乃歐陽得姓之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陽廖
歐陽姓來源,歐陽廖的誕生,姓氏的遷移,族群規模,族群分布,

歐陽姓來源

歐陽姓氏的誕生
秦末漢初,在甌越之歐陽扶助漢滅秦有功,受封為東越王,都東甌(今浙江溫州)。漢代,其後裔某官涿郡(今河北涿縣)太守。分兩支:一居青州千乘(今山東高清),子犯罪伏誅,孫夭無後嗣;一居冀州渤海(今河北東南、山東西北),後裔繁衍。至晉,渤海派裔歐陽建,字堅石,官渤海太守,族多名揚,諺日:“渤海赫赫,歐陽堅石。”歐陽氏族人始稱“渤海衍派”,歐陽建為渤海派開基祖。其子歐陽質攜族遷居長沙,成為兩湖歐陽氏開基祖。至隋,歐陽紀(一作紇)官拜廣州刺史,封渤海郡公。唐初,歐陽詢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郡開國公。第三子歐陽通徙居江西鄱陽(今波陽),官司禮卿納言,襲封渤海郡開國子。因反對武則天廢中宗,請求立李旦為嗣君被殺害,後平反昭雪,被奉為贛、閩、越、粵歐陽氏開基祖。
歐陽氏在福建的發展
唐中葉,歐陽通第三子歐陽昌偕妻范氏由贛入閩,任泉州刺史,先後住居晉江潘湖、南安高蓋山(今詩山)、泉州郡城西郊龍首山常泰里(今泉州市區西隅龍頭山與甲第巷之間。一說先居南安高蓋山,後居晉江潘湖)。歐陽昌有四個兒子(族譜只說三個),其中以第三子歐陽詹最優異突出。
歐陽詹(約756~800年)字行周,是中唐著名詩人。為改變當時泉人不願北上中原參加科舉考試與仕宦之現狀,在名宦福建觀察使常袞和泉州刺史薛播、席相等人獎掖下,與內兄林藻、林蘊“結志攻文”。唐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與賈棱、韓愈等文人參加賢相陸贄主持的進士殿試,躍登甲第第二名。歐陽詹成為泉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歐陽詹後任國子監四門助教,積極薦舉人才。與韓愈、柳宗元等人力倡重視內容反映現實之“古文運動”。歐陽詹之舉動“大光州閭,鼓動郡彥”,泉士奮學上進,參加科舉仕宦,促進閩泉文教發展。族人對他無限敬仰,以其甲第為無上光榮,尊他為泉州渤海派歐陽氏開基祖,號稱“甲第傳芳”。故居常泰里改稱甲第巷,高蓋山改稱詩山。 歐陽詹有三子:長歐陽價居郡城常泰里(一說居住南安詩山),後裔繁衍傳況,族譜無載,不詳;次歐陽萌,遷居莆田錦屏山下,祭掃歐陽詹墳,屬莆田派系。三歐陽櫃,繁衍後裔甚是興旺。
住居晉江潘湖歐陽櫃後裔傳到明初歐陽儀時,因洪武二年(1369年)發生“黑蜂之亂”(所謂“黑蜂之亂”,是一起反抗明朝統治者的事件。其族裔歐陽儀,是個同性戀,性心理特別嚴重變態!連明代當朝某太子殿下都敢“雞姦”!——可信度較低),七子散居七方:1、歐陽錦園,遷居同安烏嶼,漳州塔潭、南靖、漳浦等地;2、歐陽隆安,遷居晉江南門外塘邊、三歐以及漳州東山;3、歐陽應期,遷居南安東田;4、歐陽遷江,遷居晉江南門外蚶江(今屬石獅);5、歐陽開泉,遷居晉江西北歐厝、九萬(今屬豐澤區);6、歐陽三泉,遷居晉江西門外白永營(今屬鯉城區)、新門外浮橋(今屬鯉城區);7、歐陽汝祿,遷居龍溪(今漳州薌城區)征頭、江東;8、歐陽萬一,遷居同安鼎美(另一說遷居台灣金門歐厝)。

歐陽廖的誕生

歐陽廖姓氏的誕生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南安東田人歐陽德安,諱靜,以堪輿(風水師)為業,行至安溪縣西坪後,娶後格黃氏為妻,兩年後在尚卿興建新廳祖宇。為里中推重,但中年未得子。適逢清明節上苑廖氏往上坑(今尚卿)祭祀祖墓,邀歐陽德安參祭祈嗣。歐陽德安初婉推,後因信“旁姓異養”之說,遂參祭祈嗣,並許諾“若得子嗣,願為姓廖”。次年果生男孩,遂易姓為廖,起名墓生,並以歐陽廖為其複姓,於是世代繁衍,瓜瓞綿延。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歐陽廖氏與上苑廖氏聯修族譜,並取兩地“上”字諧音為“尚”字,“坑”字雅化為“卿”字,稱為“尚卿”。-----
另一說娶妻廖氏,入贅為婿,久不誕育,拜岳父墓,隔年生男,姓廖名墓生,其派族是為歐陽廖氏。後又衍傳到惠安廖厝和泉州北門街。 泉州各派歐陽氏、歐陽廖氏後裔繁衍,瓜瓞連綿,名人英才,世代輩出。最著名者,除開基祖歐陽詹外,還有明嘉靖間南安東田人歐陽深,字德深,號東田,官泉州衛指揮僉事。嘉靖四十一年(1652年),主動奉命率軍參加支援平定興化(今莆田)平海衛倭寇,英勇作戰,壯烈犧牲,受謚昭勇(另一說是昭毅將軍?)將軍,祭祀“忠節祠”。 泉州各派歐陽氏、歐陽廖氏堂號,大多以“渤海衍派”、“甲第傳芳”為堂號,也有以泉州祖籍地及其分支開基祖的品德家風自命堂號的。 為了維繫宗族血緣關係,做到尊長愛幼睦族,明嘉靖間,南安東田歐陽德深編出二十字字輩,以其名歐陽德深為始,即:“德甫憨爾錫,卿士公侯伯,世兆锺彥良,可為宗中翼。”新中國成立後,惠安廖厝歐陽廖文友續編二十字,即:“繼祖宣仁孝,沐天福壽益,富貴榮華夏,萬方仰惠澤。”

姓氏的遷移

早期泉州範圍內的遷移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歐陽德安自南安縣東田徙至安溪尚卿新樓開基後,至三世長房石軒(1473-1560年)繁衍翰卿村後湖、大書房、杉林、舊圩、壩頭、慕頭、東山,新樓村倉前、儒林、南斗、小溪、加封、東墘、新宇、德塔,灶坑村高美寨和灶美村高婆侖。二房石齋(1477-1540年)遷往江西。三房石峰(1486-1554年)繁衍新樓村長林、月山、天師宮、新樓、南山、溪坂、下壠、邊墘、井兜、溪心和徐州。三世石峰之孫從吾,遷居劍斗鎮舉口村。石峰之三孫秦,號舉吾
(1534-1587年)、九世從善遷居尚卿鄉徐州村。十一世知美自翰卿遷居灶美村高婆侖。民國7年
(1918年),劍斗舉口村廖姓一支遷居劍斗潮碧村。十二世心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往湖頭街開設藥局,店號“榮元齋”。其店聯:“榮衛有方功參造化;元精克補術紹岐黃。”世代行醫,祖傳秘方“養脾散”,曾暢銷縣內外及東南亞等地,長盛不衰,其後裔部分定居湖頭街繁衍。
明末開始外遷
尚卿歐陽廖氏自三世起陸續外遷。三世石齋至九世有一支遷往江西。三世石軒之玄孫而上(1574-1642年),官至中憲大夫,遷居泉州北門。三世石峰之子帶溪居新樓長林。五世金峰後裔居新樓、溪坂、溪心、岩兜、下壟、南山、華林、邊墘、月山、天師宮。三世石峰的六世孫魁麟遷居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梅田塘田(我在這裡!),魁守遷居浙江省衢州市江山縣峽口蓮花山鴛鴦橋,魁瑤(字子池)遷居寧德市蕉城區二都榕溪村建碗窯。大宗二房八世子盈(諱糧),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遷居江西省廣信府玉山縣牛吞灣。九世奮芙之子盛遷往浙江省溫州,萬英之子梁遷往台灣。一支遷居沙縣富口鎮白海口村,一支遷居永安縣安沙鎮,一支遷居惠安縣塗寨鎮廖厝村。土邇(字兆遠),於清乾隆中期遷居台灣琅嶠。清源、文御、文偌於清道光初遷居台灣琅嶠。德月、清團於清代遷居台灣八分寮。清嘉慶至宣統年間
(1796~1911年)一支遷居印尼巨港,已繁衍6000多人;一支移居占碑,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遷居新加坡,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遷居馬來西亞,已繁衍數千人。
劍斗鎮舉口廖氏成玉、六世衛慶、衛儲、衛成、衛瑞(字伯圖),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遷居台灣北路新莊。八世宗富昆仲遷居政和縣三里亭。十二世昭府、昭硯等遷居馬來西亞。

族群規模

保守估計100000,具體數字不詳,有待族內有識之士補充。

族群分布

國內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浙江、江西、台灣
國外主要分布國家: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