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易璇璣紫岩易傳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易璇璣紫岩易傳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易璇璣紫岩易傳》是2005年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代的吳沆和張浚。

基本介紹

  • 作者:(宋)吳沆張浚
  • ISBN:10位780720260213位9787807202608
  • 定價:¥44.00元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05-0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精裝500冊,採用現代技術對原書進行影印,每頁分上下兩欄,納原書兩頁,文字相當於二號字大小,原書繕寫,行款清晰依舊,躍然紙上。這次出版在原書的基礎上增加了目錄、索引,查閱比原書更方便。專用實木書櫃採用仿古設計,尊貴典雅,古意盎然,與《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隆清乾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委派紀昀等著名學者160餘人,開始編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館征書,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歷時7年,共徵集圖書12237種;然後由四庫館臣對內府藏書以及從各地徵集的圖書進行校訂,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其中,應抄、應刻之書被認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而應存之書則不能收入《四庫全書》,僅僅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目。《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收入圖書3457種,凡79070卷,裝訂成36000餘冊,6752函。成為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抄寫歷時10餘年,共抄出7部,全書底本藏於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於文淵閣,其他六部分別藏於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是為北四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杭州西湖文瀾閣,是為南三閣。
當乾隆帝下詔開館征書時,他已是63歲高齡的老皇帝了,這項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沒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話說“朕臨御已三十餘年,亦望望歲矣,斯事體大物博,時略嫌遲”,於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書體例,另編一套卷帙較少的叢書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頒下諭旨,以全書卷帙浩如煙海,不易檢索為由,命在《四庫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隨後,便另外設立了《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修書處。至乾隆四十三年,《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一部繕寫完畢,保存在坤寧宮後御花園內的摛藻堂。兩年以後又繕出第二部,存於長春園味腴書屋。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圓明園,味腴書屋所藏《薈要》被焚毀。藏於摛藻堂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則成為世間孤本。庚子事變,八國聯軍進北京,京城再遭劫掠,《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或存或亡竟至毫無訊息。
1924年,北洋政府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接收清點清廷文物圖書,清點過程中,在故宮內發現了與其他字畫雜物放置在一起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所幸該書不僅完整無缺,而且觸手如新。在戰亂頻仍的年代,這部世間孤本竟得以保存下來,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黨政府把《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連同故宮文物運至西南,全國解放前夕,又把《薈要》運到台灣。1985年,台灣世界書局將此書影印出版,精裝十六開本,共500冊由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的編纂宗旨不似《四庫全書》那樣面向民間,而僅供皇帝御覽,所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有著《四庫全書》無法與之相匹的特點。

圖書目錄

書籍目錄:易類
1 周易經傳註疏 2 周易口義 3 橫渠易說東坡易傳 4 易璇璣紫岩易傳 5 漢上易傳 6 周易義海撮要 7 周易玩辭復齋易說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義易小傳 10 朱文公易說 11 童溪易傳 12 周易輯聞易裨傳 13 周易鄭注郭氏傳家易說 14 易象意言學易記 15 東谷易翼傳三易備遺 16 周易傳義附錄 17 易學啟蒙通釋易纂言 18 俞氏易集說 19 周易本義通釋丙子學易編 20 周易本義附錄纂注大易象數鉤深圖 21 周易啟蒙翼傳易數鉤隱圖 22 周易本義集成易象圖說 23 大易輯說易圖通變 24 周易會通 25 日講易經解義 26 御纂周易折中 27 御纂周易述義易緯乾坤鑿度
書類
28 尚書註疏 29 尚書全解 30 東坡書傳書纂言 31 尚書詳解禹貢指南 32 增修東萊書說 33 尚書說書經集傳 34 尚書句解禹貢說斷 35 書集傳纂疏禹貢山川地理圖 36 書傳輯錄纂注 37 尚書纂傳 38 日講書經解義 39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
詩類
40 毛詩註疏 41 御纂詩義折中 42 詩緝 43 毛詩本義詩解頤 44 毛詩李黃集解 45 詩補傳 46 呂氏家塾讀詩記 47 詩經集傳詩傳遺說 48 毛詩指說詩集傳名物鈔 49 詩地理考陸氏詩疏廣要 50 詩經疑問詩總聞 51 欽定詩經傳說彚纂
春秋類
52 春秋左氏傳註疏 53 春秋左氏傳說春秋尊王發微 54 春秋公羊傳註疏 55 春秋穀梁傳註疏 56 葉氏春秋傳春秋辨疑 57 春秋本例春秋權衡 58 春秋集解 59 春秋胡氏傳春秋提綱 60 春秋張氏集注陳氏春秋後傳 61 春秋通說春秋臣傳 62 春秋經筌 63 春秋或問春秋劉氏傳 64 春秋詳說 65 蘇氏春秋集解讀春秋編 66 春秋本義 67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 68 春秋諸傳會通 69 春秋闕疑 70 春秋屬辭 71 趙氏春秋集傳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 72 日講春秋解義 73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 74 御纂春秋直解 75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春秋春王正月考
禮類
76 周禮註疏 77 周禮訂義 78 禮經會元考工記解 79 太平經國之書三禮圖 80 儀禮註疏 81 儀禮集說 82 經禮補逸儀禮鄭注句讀 83 禮記註疏 84 禮記集說 85 陳氏禮記集說 86 日講禮記解義 87 欽定周官義疏 88 欽定儀禮義疏 89 欽定禮記義疏 90 大學衍義 91 大學衍義補
孝經類
92 御定孝經注論語集說(論語類) 93 御纂孝經集注論語註疏(論語類) 94 孝經註疏論語解(論語類) 95 御定孝經衍義
論語類
孟子類
96 孟子註疏 97 孟子說孟子集疏 98 孟子傳
四書類
99 四書集注章句四書通證 100 四書集編 101 四書纂疏 102 四書通 103 四書通旨四書辨疑 104 四書纂箋 105 日講四書解義
經解類
106 經典釋文 107 五經文字五經蠡測 108 九經字樣六經奧論 109 群經音辨六經正誤 110 經說十一經問對
國小類
.111 爾雅註疏釋名 112 爾雅翼 113 廣雅玉篇 114 埤雅漢隸字源 115 說文解字 116 御定康熙字典 117 御製增訂清文鑒 118 廣韻欽定同文韻統 119 集韻 120 古今韻會舉要 121 御定音韻闡微
史部(61種)
正史類
1 史記 2 前漢書 3 後漢書 4 三國志 5 晉書 6 宋書 7 南齊書 8 梁書 9 陳書 10 魏書 11 北齊書 12 周書 13 隋書 14 南史 15 北史 16 舊唐書 17 唐書 18 舊五代史 19 五代史 20 宋史 21 遼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欽定明史
編年類
25 前漢紀 26 後漢紀 27 資治通鑑 28 御批通鑑綱目前編 29 御批通鑑綱目 30 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 31 御定資治通鑑綱目三編 32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時令類 33 御定月令輯要
地理類
34 山海經皇清職貢圖 35 水經注 36 春明夢余錄 37 欽定西域同文志
詔令類
38 太祖高皇帝聖訓太宗文皇帝聖訓世祖章皇帝聖訓 39 聖祖仁皇帝聖訓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40 聖諭廣訓世宗憲皇帝聖訓 41 朱批諭旨
法制類
42 欽定大清會典 43 欽定大清通禮 44 皇朝禮器圖式 45 國朝宮史  別史類  46 國語元史紀事本末 47 吳越春秋貞觀政要 48 十六國春秋 49 十國春秋 50 通鑑紀事本末 51 宋史紀事本末 52 明史紀事本末 53 通志
故事類
54 通典 55 文獻通考
史評類
56 唐鑒評鑑闡要
目錄類
57 直齋書錄解題 58 經義考 59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器用類  60 西清古鑒 61 錢錄帝王經世圖譜(譜錄類)
子部(49種)
儒家類
1 家語日知薈說 2 荀子中論 3 春秋繁露孔叢子 4 鹽鐵論帝范 5 說苑帝學 6 新序揚子法言 7 太玄經御定資政要覽 8 白虎通義御定國小集注 9 御纂性理精義傅子 10 中說欽定執中成憲 11 御纂朱子全書
法家類
12 管子韓非子
縱橫家類
13 虎鈐經 (兵家類)戰國策
兵家類
醫家類
14 內經素問難經本義扁鵲針灸神應玉龍經 15 御纂醫宗金鑒
農家類
16 齊民要術農桑輯要 17 御定廣群芳譜 18 欽定授時通考
數術類
19 京氏易傳御製曆象考成後編 20 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周髀算經 21 五經算術御製律呂正義 22 新儀象法要測圓海鏡分類釋術 23 御製曆象考成 24 御製數理精蘊 25 欽定儀象考成 26 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墨家類
27 墨子晏子春秋
道家類
28 老子道德經列子 29 御定道德經注莊子 30 關尹子抱朴子 31 文子鶡冠子
雜家類
32 淮南鴻烈解曲洧舊聞 33 論衡顏氏家訓 34 潛夫論博物志
小說家類
35 拾遺記唐摭言 36 述異記世說新語 37 酉陽雜俎 38 北夢瑣言老學庵筆記
考證類
39 新唐書糾謬 40 困學紀聞
雜藝類
41 御定書畫譜 42 欽定淳化閣帖釋文墨法集要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類書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