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性溶血性貧血

定義,產生,分類,

定義

紅細胞在血管內循環時可因受到過多的機械性損傷而損壞。這種直接的過強的損壞使紅細胞喪失部分細胞膜,可以立刻引起溶血。這類溶血稱為“機械性溶血性貧血”。

產生

正常情況下,紅細胞具有高度的彈性和變形性能。紅細胞在血流中雖然經常受到血管外的壓力、撞擊和血管內心臟收縮時大血管內血流相當大的衝擊,但由於血管內面光滑,血流通暢,所以不會引起重大的機械性損傷而發生溶血。如果血管內外各種正常狀態被破壞,致使紅細胞發生機械性損傷,並且超過正常的耐受力,那么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溶血。在多數情況下,紅細胞膜缺損處能重新封閉而發生明顯的變形,卻仍是活的。這種變形紅細胞在血片上為破碎、三角形、盔形紅細胞或小型球形細胞。這種不正常的紅細胞生存一段時間後,不久即在血循環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提前破壞而發生溶血性貧血。因此,本病既有血管內又有血管外溶血的表現,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紅蛋白血症,血紅蛋白尿,變性血紅蛋白血症,含鐵黃素尿及血膽紅素過多,血漿結合珠蛋白減少或完全缺乏,乳酸脫氫酶增多。
此外,破碎的紅細胞亦可因其他物理因素例如高溫或燒傷引起。

分類

機械性溶血性貧血可分為心源性創傷性溶血性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和行軍性血紅蛋白尿三種主要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