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西鄉

橋西鄉

橋西鄉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境中部,因地處縣城平政橋西端而得名,東鄰敖橋鄉、新昌鎮,西界芳溪鄉和五里分場,南與石市鄉相接,北連雙峰、天寶兩鄉。鄉政府駐地在耶溪河之濱、新昌橋頭,與縣城僅一河之隔,耶溪和上瀏(上高至瀏陽)公路、宜潭(宜豐至潭山)公路穿境而過,水路東南可直通錦江匯入贛江,陸路西南可直通宜春、長沙,西北可通湖北,交通條件優越。

橋西鄉總土地面積為14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427畝、山地135069畝、水面5430畝。橋西鄉總地形特徵為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嶽區,最高點黃茅嶺(習稱毛毛嶺),海拔435米;南部為丘陵區,最低點為石埠,海拔60米。南部部分地區屬河谷沖積帶。地貌特性主要有構造侵蝕低丘陵地形與構造剝蝕低丘、崗阜地形和河谷堆積地形3類,地質構造位處於九嶺隆起和萍樂凹陷帶之複合部位,大畲盆地為北東向構造的斷陷帶與宜豐盆地構造相同,且規模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西鄉
  • 外文名稱:Qiaoxi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政府駐地:橋西村
  • 電話區號:0795
  • 郵政區碼:336300
  • 地理位置:宜豐縣中部
  • 面積:145.5平方公里
  • 人口:1.23萬(2016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C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經濟發展,自然資源,植被群落,用材林種類,經濟林種類,中藥材,林內下木類,草本植物,其它竹類,大畲竹柏,龔家坪千年古樟,文物古蹟,陶倉,鹽洞,小斜川,石埠古墟集遺址,七星堆文化遺址,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屬吳地。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宜豐縣。1956年5月,全縣撤區並鄉,橋西鄉併入新昌鎮,1958年10月成立新昌人民公社,1961年9月新昌人民公社分為良田、新昌、橋西、北門4個公社,1968年12月,橋西、北門2個公社合併為向陽人民公社,1969年向陽人民公社改名為橋西人民公社,1984年4月更名為橋西鄉。
橋西鄉清代以前分屬泰和、義鈞、宣風3鄉。民國19年(19307),鄉境分設潛頭、鹽嶺、鹽津、潭浦段、塔前、大畲坪、潭溪、曹溪、山東垴、黃陂等鄉。民國30年(1941),鄉境分屬鹽步鎮、風廉鄉、雙庫鄉,設有13保。1949年7月解放,鄉境分屬城關區和宣風區。1950年至1952年,鄉境分設潛頭、仁和、曹溪、柴源、橋西、雷神、楓潭等鄉。1956年,橋西、潛頭、仁和3鄉合併為橋西鄉,雷神、柴源、曹溪、楓潭4鄉合併為雷神鄉。1960年曾併入新昌鎮,1961年分出橋西、北門兩公社(鄉),共轄32個生產大隊。1968年冬,橋西、北門兩公社合併為向陽公社,不久,改名橋西公社。1983年復名橋西鄉,下轄村和村民小組。鄉政府原駐平政橋西岸,1992年遷駐新昌大橋西頭,時轄15個村。

區劃人口

2011年末轄付家坪、曹家嶺、大畲、潭埠塅、灣里、柴源、潭港、橋西、城西、龔家坪、刁豐、東源、石塘、前頭、石埠、黃陂前等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15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233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96人,城鎮化率8.9%。總人口中,男性6442人,占52.2%;女性5894人,占47.8%。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苗族、侗族、回族)8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17.07‰,死亡率為8.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61‰。

經濟發展

2003年該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50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405萬元,農業總產值190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37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2003年橋西鄉的農村稅費配套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西省農村稅費配套改革先進鄉鎮”稱號。2005年,鄉辦企業有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築、商業和飲食等行業。勞動力1361人,占該鄉總勞動力的31.5%。總產值1.2億元,利潤310.6萬元,稅金260餘萬元。
該鄉主要企業有工藝品廠、造紙廠、紙箱廠、木竹製品廠、毛紗加工廠、鑄造廠、電器元件廠、水泥預製廠、建材廠、修理廠、電站、基建公司、化工廠等。主要產品有工藝品、鑄鋼、水泥電桿、青磚、羊毛杉、紙箱、化工產品、紙等。2005年,鄉共完財政收入402.3萬元,農民年均純收入達2905元。主要機械設備有聯合收割機16台、1320馬力,打穀機2000台、8000馬力,農產品加工設備228台、3348馬力。固定資產原值727.4萬元。
農業以水稻為主,蔬菜種植業發達,為縣城蔬菜供應重要基地。鄉內林業資源豐富,闊葉林蓄積量居宜豐縣第二。出產木竹竹筍、紙、香菇木炭茶油等。小水電資源豐富。
橋西鄉投資70多萬元興建的橋西中學、橋西中心國小學生宿舍樓現已全面竣工,國小教育結構網點布局由原來的7所完小、3個教學點,調整為1所完小,5個教學點。堅持“全員聘任競爭上崗”的教育實施方案,精減教師63名。與此同時,橋西鄉的文化、衛生等部門工作,也充分履行職責,不斷發揮作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創出了一定特色。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新昌大橋西頭,原為荒山,現已成為集鎮,隔河與新昌鎮相連線。

自然資源

橋西鄉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降雨量為1716毫米,無霜期為263天。優良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橋西成為宜豐的產糧區和重要蔬菜基地,闊葉林蓄積量和小水電發電量則分別居宜豐縣第二位和首位。橋西鄉植被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植被群落分布合理,植被種類繁多。
毛竹毛竹

植被群落

毛竹、闊葉林,主要分布於曹家嶺、傅家坪、潭埠段、大畲、柴源、灣里、潭港等7個村。大畲村的竹柏群落(200畝),為江西省最大的竹柏群落。馬尾松、油茶、濕地松,主要分布在石塘、刁豐、東源、黃陂前、石埠、前頭、橋西、龔家坪8個村。

用材林種類

該鄉境內用材林種類主要有馬尾松、杉木、木荷楓香紅豆杉櫻桃木沉水樟豹皮樟大葉含笑苦楝泡桐、蘿蔔木、竹柏和毛竹等。

經濟林種類

該鄉經濟林種類主要有油桐、油茶、山蒼籽板栗白檀獼猴桃柑桔水蜜桃等。

中藥材

該鄉境內常見中藥材植物主要有五加皮杜仲香桂、黃枝子、茅栗烏藥白朮蒼朮黨參等。

林內下木類

烏飯、木斷柴、杜鵑柃木,為該鄉境內常見林內下木種類。

草本植物

鐵芒箕芭茅絲茅,為該鄉境內常見草本植物。

其它竹類

該鄉境內竹類品種豐富,主要有鳳尾竹撐篙竹箬竹實心竹紫竹淡竹苦竹,既可觀賞,又可作用材。

大畲竹柏

1981年橋西鄉大畲村游家組橫槽山場發現一片竹柏林.面積200餘畝。竹柏生長在陰涼的山坡上,其形狀象雨傘,大的直徑可達40公分,高10米,枝權較多,葉似毛竹葉,色綠,一年四季常青。據廬山植物研究所專家考察認定,竹柏在華東地區尚屬罕見,其木質珍貴,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1984年,橋西鄉在大畲設立竹柏林管理區。

龔家坪千年古樟

龔家坪村的古樟胸經為4.17米,樹高59.7米,冠幅1300平方米,樹齡在千年以上。

文物古蹟

陶倉

1958年,在橋西境內之?>三峰山寶雲尖出土5對陶倉,均為內闕式,其中1件倉體對尖底小口鼓腹圓罐。罐口上另罩一闕式陶樓樓分三層,重檐翹角,鷗吻銜脊,通高65厘米,華蓋最寬對角45厘米,施蟹殼青釉。陶倉今存縣博物館。東漢五銖錢紋銅笪1件,屬二級品;雙系弦紋釜1件、雙耳魚紋洗2件,均為三級品。4件文物今存縣博物館。

鹽洞

位於橋西鄉鹽嶺,屬天然洞穴。鹽洞是鹽嶺的標誌,鹽嶺步階是古鹽步鎮取名之據(鹽步鎮始於唐初,至1954年才改為新昌鎮)。鹽洞口小腹大。第一室可容十幾人,第二室斜行向上,僅可蹲人。傳說此洞內曾出鹽,故名,鹽可供附近僧人食用恰夠,後一奸僧盜賣,於是不再靈驗。
東漢五銖錢東漢五銖錢

小斜川

位於橋西鄉鹽嶺之下。原為一片洲地,溪流蜿轉曲折流入耶溪。各版本《新昌縣誌》均將小斜川列入古蹟篇。小斜川之名得之於宋代詩僧惠洪陶淵明有《游斜川》詩,惠洪見此洲地如陶詩境地,便以“小斜川”謂之。宋末元初文學家劉辰翁曾作《小斜川亭記》。現小斜川已成為南屏公園。

石埠古墟集遺址

位於橋西鄉石埠村。石埠實為一埠岸,以自然山石開鑿而成,古時為耶溪主要碼頭之一。宋元時期,石埠為一集鎮,據舊志云:為鄉民貿易處,自明至清,貿易一直未斷。1989年開闢石埠果園場.有陶瓷器和青銅器出土,並發現網錢紋漢磚。從出土文物分析,石埠古集鎮之繁榮,當早於宋元時期。

七星堆文化遺址

七星堆位於橋西鄉耶溪之濱,為螺峰之麓。1984年,文物普查時,在此發現石器,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七星堆文化遺址的發現,使橋西人類文明史向前推至四、五千年。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橋西鄉政府(城西路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