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泥螺

樂清泥螺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樂清灣,南臨甌江。全市陸地面積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0平方公里,轄21個建制鎮,10個鄉,人口115.3萬。這裡氣候溫和,水土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旅遊勝地”、“魚米之鄉”之稱,在溫州、台州、寧波、舟山沿海走廊中,樂清歷來是主要的經貿集散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樂清泥螺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腹足綱
  • 亞綱:後鰓亞綱
  • :頭楯目
樂清市,特產簡介,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產品分布,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棲息環境,棲息底質,棲息習性,生物群落,水溫,鹽度,乾露,

樂清市

樂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在四千年前,東甌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許多石斧、石錛、石矛、石犁、石墜等石器。樂清歷史上曾有過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趙士楨、章綸、高友璣等名人。王十朋為南宋開科狀元,翁卷為南宋“永嘉四靈”詩派的傑出代表,李孝光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稱他“以文章負名於世”,趙士楨為明代傑出兵器專家,其火器發明列為當時世界先進。鑄於宋元佑七年的能仁大鑊,屬亞洲第一大鑊,它折射出了樂清市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文化之光。
樂清泥螺樂清泥螺

特產簡介

泥螺(Buiiacta exarata (Philippi)), 又稱“麥螺”、“梅螺”、“黃泥螺”等,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沿海潮間帶灘涂,尤以江、浙沿海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是我國沿海重要的小型經濟貝類,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據分析,泥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灰分及微量元素等,其足部和肝部的人體必需胺基酸含量,占胺基酸總量的54.17%和46.78%,兩者胺基酸配比接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制定的最優蛋白質最高標準,含有除色氨酸外的人體所需其餘各種必需胺基酸,並具有較高含量的谷氨酸,因此其風味鮮美、可口。我國沿海人民很早就開始食用泥螺,作為海味珍品,除鹽漬、酒漬等傳統食用方法外,還可新鮮蒸煮、炒、燒湯等,別具風味。除食用外,還可入藥,舊稱“吐鐵”,具有補肝腎、益精髓、潤肺、明目、生津等功效,經鹽、酒漬之泥螺能治療咽喉炎和肺結核等症。
我國50年代開展的圍海造田和60~70年代的圍塘養蝦的大力發展,使泥螺賴以棲息生存的沿海大片潮間帶灘涂喪失殆盡,泥螺產量銳減(70~80年代),市場售價急劇上升。80年代末期浙江省率先開始泥螺的養殖及品質改良工作,目前泥螺養殖已在全國沿海灘涂大面積推廣,泥螺產量日益異常增高,極大地豐富了人民民眾的菜籃子。
樂清泥螺是野生的天然泥螺,溫州地區有很多人喜歡吃醃醉的泥螺。上酒館點冷菜時,也總會上一盤泥螺。泥螺也稱“吐鐵”,貝殼圓形,薄而脆,殼口大,表面平滑,幼時白色透明,大時呈青色或黃色,不透明。生活於淺海灘涂上,分布於我國沿海一帶,尤以東海為多。溫州樂清灣一帶盛產泥螺。
【出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二·蓼螺》:“今 寧波 出泥螺,狀如蠶豆,可代充海錯。”《說郛續》卷四二引 明·屠本畯 《海味索隱·土鐵歌》:“土鐵,一名泥螺,出 南田者佳。”

形態特徵

泥螺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後鰓亞綱、頭楯目、阿地螺科。 體呈長方形,拖鞋狀。身體柔軟,極肥大,不能完全縮入殼內。腹足肥大,約占身體全長的3/4,貝殼卵圓形,全長開口。

生態習性

泥螺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半鹹水域的潮間帶灘涂,屬廣溫、廣鹽性種類,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較強。

產品分布

水平分布

廣泛分布於朝鮮、日本和我國廈門以北沿海。浙江省沿海至各海島均很習見,以杭州灣兩岸灘涂分布最多,舟山的順母塗、馬目黃金塗、長白及寧波梅山、慈谿龍山、樂清灣等地出產的泥螺以質優而享譽海內外。

垂直分布

浙江沿海各地的泥螺一般分布於中低潮帶,以中潮帶中、下區至低潮帶上區為最多。潮下帶數米深處也曾發現泥螺,但很少見。隨季節變化及環境條件改變,泥螺有上、下遷移現象,冬季分布潮區較低,多在低潮線附近及以下,春、夏季則分布潮區較高,可上移至高潮帶下層。

棲息環境

棲息底質

泥螺生活的底質屬泥沙底和軟泥底,對底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沙泥、沙質底質中亦能生存。在較硬底質中生活的泥螺,肉質較硬,嗉囊內常含有沙粒,俗稱之“泥精”,食之品質欠佳。而軟泥灘中所產之泥螺,肉質柔軟鮮嫩,品質較好。

棲息習性

營底棲匍匐爬行,退潮後在灘涂表面匍匐爬行攝食;雨天或天氣較冷時多以頭盤挖掘泥沙而潛於泥沙表層,不易發現。春、秋季節晴天陽光照射塗溫上升,則爬出泥層在塗面上攝食,夏季烈日暴曬下極少爬出灘涂表面,而晚上則出現大量泥螺。

生物群落

泥螺生活環境中的生物組成較為簡單,主要有(1)底上生活種類,如珠帶擬蟹守螺(俗稱海螺螄)、微黃鐮玉螺(俗稱香螺)、半褶織紋螺(俗稱割香螺)、婆羅囊螺(俗稱啞巴泥螺)、虎魚類、彈塗魚(俗稱跳跳魚)等。(2)底內生活種類,如泥蚶、四角蛤蜊、縊蟶、彩虹明櫻蛤(俗稱梅蛤、黃蛤、海瓜子)、鴨嘴蛤(俗稱鴨飯)、大眼蟹(俗稱沙蟹)、招潮蟹(俗稱招潮、紅鉗蟹)、沙蠶(俗稱海蜈蚣、海螞蟥)等。

水溫

泥螺成貝和幼螺的生存溫度為-1.5~33℃其中以0~30℃較適宜生存和生長。

鹽度

不同地產(海區鹽度不同)的泥螺對鹽度的適應能力不同,隨著泥螺發育階段的不同,從浮游幼蟲、匍匐幼蟲,到幼螺、成體,對低鹽度的適應能力增強,而對高鹽度的耐受力下降,幼螺的生存鹽度為3.87~41.50,成體泥螺可以從半鹹水(鹽度1.84)至鹽度28.80範圍內生存。
海水酸鹼度 在pH4.97至9.57可生存,在pH低於7.13和高於8.10中,泥螺均在2小時內分泌大量粘液,個體翻轉扭曲,約7小時後此現象消失,個體可行緩慢爬行。未發現海水中pH對不同個體大小有明顯差別。

乾露

泥螺的露空能力,隨季節變化而不同,春季(氣溫10~17℃、濕度54%~94%), 乾露兩天未見死亡,4天后存活率為60%;夏季(氣溫23~28℃、濕度61%~92%),乾露兩天存活率僅為20%,不管夏季還是春季,死亡時的體重消耗率均為69%左右。幼螺經7小時乾露(室溫13.5~14℃、濕度77%~84%)死亡率為8.5%,13小時後死亡率為50%,死亡時的平均體重消耗率為7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