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氏旗譜

樂氏旗譜

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禮陂鎮下寺坊孤嶺村委會,現隸屬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樂家村委會,上頓渡鎮由原河東、河西鄉和上頓渡鎮合併而成,是中共臨川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也是臨川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亞熱帶季風區,城鎮郊區村莊。距臨川區政府4公里,距撫州市中心10公里,離臨川火車站3公里。樂家村委會現有12個村民小組,耕地約2000畝,山林約阿斯頓1600畝,總人口約5000人。2013年元月初九樂家村舉行樂氏十二修宗譜慶典,樂家村村民以種植、經商,建築,勞務輸出為主。主產稻穀、蔬菜、棉花,桔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氏旗譜
  • 地點: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禮陂鎮下
  • 總人口:約5000人
  • 山林:約1600畝
樂家村 - 傳統民俗,樂家村 - 遺 址,樂家村 - 村中名人,樂貴明,樂歡明,樂俊平,樂聰,樂啟文,樂家村 - 臨川樂氏,樂家村 - 狀元樂史,

樂家村 - 傳統民俗


樂家村每年農曆9月13日舉行迎神廟會,每年廟會時期,村中村民放下手中農活參與廟會傳統民俗,而外出誤工人員從不同的省份 阿史蒂芬紛紛回家參與傳統迎神廟會。廟會期間會舉行歌舞晚會,並會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州採茶戲團參加演出,場面熱鬧,村中知名人士和商戶踴躍贊助和支持。

樂家村 - 遺 址


樂家寨遺址位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河西村宜黃河沿岸,分羅家寨、樂家寨、營門裡三個點,古文化遺址,始於商、周。河西古文化遺址,為探索臨川乃至撫州商周時期文化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珍貴實物史料。是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0、1963年,江西省考古阿史蒂芬隊曾兩次來到臨川河西鄉(今屬上頓渡鎮),沿臨(川)崇(仁)公路西行2.5公里,在樂家、羅家的兩個古寨遺址中,採集到石刀、石斧、石等大量石器,以及紡輪和各種紋形陶片等文物標本,經考證,均屬商、周時代遺址遺物。
樂家寨遺址在現臨川區農業局農場附近的丘崗上,有西周時期文化遺址7處。圓形山坡台地遺址,周圍設有深5米、寬3米護城,四面均有寨門出入過道,寨址用黃土堆築呈梯形,高出地面約4米,總面積3400餘平方米。遺址中發現有護城池,發掘了大量的生活用具,如石斧、石箭、罐壇、扁型器腳和紅陶、硬陶、等各種繩紋陶片。

樂家村 - 村中名人

樂貴明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研究員
樂貴明 ,委員,男,1964年出生。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樂家村人。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學博士,南京大學天文系天體物理學博士後;現為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研究員,首席預報員,空間天氣室副主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會員;中國天文學會會員;中國空間探測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員阿斯頓;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中心國際合作組成員;中國氣象學會空間天氣專業委員會委員;目前主要從事太陽高能粒子在日冕的加速和在行星際空間的傳播、日冕物質拋射在行星際空間傳播、磁暴研究與預報;曾從事過磁層高能粒子動力學與分布模式,銀河宇宙線受太陽活動影響,太空核試驗對空間天氣影響等研究。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SCI論文20多篇,做為合作者之一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Science》上各發表一篇論文。

樂歡明

中國正邦集團總經理,江西聯和農牧集團總監。
樂歡明,男,1967年生,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樂家村人,大學本科學歷。 原臨川縣油脂化工廠廠長,現為江西聯和農牧集團總監。

樂俊平

上海市設計院高級建築設計師
樂俊平,男,1988年生。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樂家村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高級建造師。2007年-2012年就讀於華東交通大學,土 木工程學科。現為上海市設計院高級建造設計師。

樂聰

江西省工商銀行高級金融師
樂聰,女,1990年生。江西省傳送到撫州市臨川區上頓渡鎮樂家村人。大學本科學歷,雙學士學位,高級金融師。2008年-2012年就讀於中央財經大學,現為江西省工商銀行高級金融師。

樂啟文

中共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正縣級),
樂啟文,男,1968年11月出生,江西臨川人,哲學碩士。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共金谿縣委副書記。基本簡歷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為江西大學哲學系學生; 1990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撫州地區政協工作; 1990年7月至1998年7月,歷任撫州地區政協辦公室秘書科副科長、科長(其中:1991年1月至1993年1月,下派東鄉縣鄧家鄉上揚村委會掛職鍛鍊,任村委會主任助理); 2003年4月任市政協辦公室副主任(其中: 2002年至2006年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在職研究生,獲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4月至12月,經省委全省英語統一考試選拔,考入江西省領導幹部公共管理中美研修班,赴美國喬治亞大學學習,獲美國喬治亞大學、卡爾.文森政府研究所頒發的公共管理畢業證書); 2006年11月任市政協辦公室主任、市政協副秘書長; 2009年6月,任中共金谿縣委副書記(正處)。 著有《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現代價值研究》、《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及其對我國道德建設的啟示》、《美國公共管理特點與我國政府效能建設》,在全國核心刊物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品。在美國喬治亞大學學習期間,培養了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

樂家村 - 臨川樂氏

關於贛中地區樂氏近源我進行簡略說明:
據北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公元1075年孟春月當朝宰相王安石撰著《樂氏流源(前)序》記載:江西省宜黃縣黃田鎮霍源村樂氏,源於河南南陽鄧州,在五代時,因朱溫擾京兆,(……程生璋,)璋公字朝輯(南陽鄧州人),為撫州臨川縣丞,偕弟瑜、(王典<一個字>) 公來任。解佩後和夫人吳氏禱嗣崇仁五十六都之華山,路過宜邑黃田鎮之霍源(今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黃陂鎮霍源村),愛其山水清麗,來脈秀髮,深崖僻谷中陡開平原,曠地可置數百家,乃卜居焉。璋公字朝輯為宜黃縣霍源樂氏始遷祖。璋生史,史字子政,文辭博贍,材器恢宏,南唐舉進士第一,入朝復登,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官至御史台,轉升兵部侍郎,年七十八卒,追贈兵部尚書。史公前後所著書凡八百餘卷,並藏秘閣。
宜黃霍源始遷祖是璋公(字朝輯)。因“孺人吳氏(於唐光啟元年乙巳(885年-筆者注)生,近四旬(推測38歲前後-筆者注)無所出,公竊憂之爰,)“禱嗣崇仁五十六都之華山,路過宜邑黃田鎮之霍源……乃卜居焉(923年前後-筆者注)。”宜黃霍源建莊時間已有約1087年前後(2010-923=1087)。
東鄉長林始遷祖是黃簡公(字鶴林)。通過查閱《宜黃霍源樂氏宗譜》世系,已經知道:璋公“生於唐僖宗乾符甲午(公元874年)”,瑜公是璋公的弟弟,推測瑜公小璋公三歲,是877年生(874+3=877);
又通過查閱《樂氏流源後序》(光緒甲辰年鄂東樂氏宗譜中的文稿)已經知道:瑜公生子明(派名),官諱經。常以博學舉。經公生子三:長曰黃琮、次曰黃簡、三曰黃古。琮公遷大梅;古公遷太古,其裔皆莫考。簡公字鶴林,三領鄉薦不第,遂放情山水,由霍源遊覽至臨川長興鎮居焉,即今之東鄉長林是也。幼弟王典 公失考。簡公字鶴林故為東鄉長林樂氏始遷祖。
推測瑜公二十歲生經公,經公二十二歲生黃簡公。可知黃簡公約生於919年(877+20+22=919)。已知“簡公字鶴林,三領鄉薦不第,遂放情山水,由霍源遊覽至臨川長興鎮居焉,即今之東鄉長林是也。” 推測黃簡公約於942年(919+23=942)遷長林。東鄉長林建莊時間已有約1068年前後(2010-942=1068)。
宜黃霍源和東鄉長林兩村莊: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其爭議實質就是始遷祖的問題。一千多年以來,“宜黃霍源樂氏”和“東鄉長林樂氏”已傳播遷徙,“支分百葉,戶列萬家。”已繁衍數十代,縱橫贛中、鄂東、湘北,福射鄂西、陝南、渝南、隴南、豫南等數十個縣市,人口達十多萬之眾。特別是“宜黃霍源之樂,遂為五峰諸樂之祖。
東鄉長林樂氏始遷祖是簡公(字鶴林)。依據有: 1、“東鄉縣孝崗鎮長林村樂家,全村4800人口,……第一代祖先
黃簡公。”(見<中華樂氏三千年>書第148頁)
2、 “簡公字鶴林,三領鄉薦不第,遂放情山水,由霍源遊覽至臨川長興鎮居焉,即今之東鄉長林是也。”(見光緒甲辰年鄂東樂氏宗譜中的“樂氏流源後序”)
“樂氏流源後序”記載:“宗國公子二:天益、天佑。佑公因往長興鎮省視伯祖鶴林公,遂不歸,後為光宗之祖,今東鄉長林,秋源、汶田等處之樂,皆其派也。”這就是說“東鄉長林”之樂既有簡公後裔,也有史公後裔。
贛中的崇仁縣樂氏是宜黃霍源樂氏最先遷徙和繁衍的。樂史公十六歲(公元944年)進入崇仁北郊書院學業六年,二十二歲(公元950年)中南唐進士第。幼子黃庭公居黃田鎮之霍源(今崇仁三山鄉),為崇仁開基祖。
五大公(宜黃霍源十七世)之子少七公(宜黃霍源十八世)遷崇仁泰山馬口。
八大公(宜黃霍源十七世)長子少一公(宜黃霍源十八世)遷崇仁冷水坑在口莊。
八大公(宜黃霍源十七世)幼子少六公(宜黃霍源十八世)遷崇仁樂家州。
贛中的東鄉縣樂氏是從宜黃霍源遷來, 始遷祖為樂黃簡公。
贛中的金谿縣樂氏是從東鄉縣濂溪遷來, 始遷祖為樂少四公。始遷地是高坪村。八大公(宜黃霍源十七世)三子少四公(宜黃霍源十八世)由東鄉濂溪遷金谿縣陳坊積鄉高坪村。
贛中的樂安縣樂氏是從宜黃霍源遷來, 始遷祖為實善公(諱積善,字慶遠),始遷地是龔坊鎮行堂樂家村。
崇仁縣禮陂鎮下寺坊姑嶺村樂氏族譜崇仁縣禮陂鎮下寺坊姑嶺村樂氏族譜

樂家村 - 狀元樂史

樂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黃霍源村人。文學家、地理學家。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後為平原主簿, 是隋唐開科舉 以來撫州地區第一位進士。仕宦60餘年,先後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樂史學識淵博,從政之餘,勤於著述,前後著書 20 余種, 1018卷。《楊太真外傳》、《綠珠傳》等都是古代小說的優秀篇 章,歷經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廣泛流傳至今。《太平寰宇記》是 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地理著作,全書200卷,約130餘萬字, 是繼唐代《元和郡縣誌》以後的又一部採摭繁富的地理總志。閱 覽此書,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戶而觀萬邦”的效果。 該書對全國各州縣的山川形勝、歷史沿革、風俗、物產、人物和 藝文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尤其是對當時的土產和唐宋兩代戶 口、人口發展作了詳細的記述,為後世研究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 口分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此外,該書在編纂體例上除繼承了正 史地理志和古地誌的傳統外,還恢復了“人物”在地誌中的地位, 又增加了風俗、姓氏、藝文、土產、四夷等項內容,對後世方誌著作影響很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