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央視科教頻道西藏人文紀錄片)

極地(央視科教頻道西藏人文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極地》是由北京天成嘉華和北京五星傳奇聯合出品,貴陽市政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貴陽天彩民族文化發展,中國民族文化資源網,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等聯合製作,並由曾海若監製,程工導演,蘇揚楊爍配音的七集西藏人文紀錄片。

該片主要講述了西藏21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物發生的一段段令人感動的故事;於2017年12月24日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極地
  • 外文名稱:The Extreme Road
  • 國家/地區:中國
  • 類型:人文紀錄片
  • 導演:程工
  • 製作公司:北京五星傳奇、北京天成嘉華 
  • 首播時間:2017年12月24日
  • 播出頻道: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
  • 線上播放平台:樂視視頻、嗶哩嗶哩、中國民族文化資源網
  • 每集長度:36分鐘
  • 播出狀態:已完結
  • 總製片人:張爽,胡小鹿
  • 監製:曾海若
  • 配音:蘇揚,楊爍
  • 集數:7集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創作背景,拍攝過程,主創團隊,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高原,不止是一個地理名稱,它也是地球上一部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域。極致的海拔,特殊的氣候,極致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高原民族獨特的生存生活智慧。景致在這片地域被上升到極致的視覺體驗。然而人類的故事才是最精彩的篇章。在這裡面,“對方”可以是一雙鞋、一座山、一匹馬、一塊石頭,也可以是一袋鹽、一幅唐卡、一個人。所以放眼望去,離你最遠的,是極地,離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極地。

分集劇情

第1集
  海拔上的巨大落差,以及地理上的差異,造就了截然不同的視覺景觀。3個小人物的故事和命運也因地理的改變而變得精彩起來。身為一家之主的多吉次巴帶著一家人在危機四伏的草原上不斷遷徙;白瑪曾經在大都市生活過一段時間,最終又重新回到了令他最為舒適的家鄉。次仁旺青是馱鹽隊的領隊,踏上尋找鹽的生命之旅。在這些人身上,工作不再是一份工作那么簡單,它是高原人生活的縮影,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第2集
  情感在高原上的任何角落裡都不曾缺失。迷一樣的古格城堡下,3個老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友誼,歡樂不僅僅停留在她們彼此之間,祖傳的面膜藥膏讓她們為之驕傲,她們想將這些她們最寶貴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雖然製作過程很辛苦,雖然會被一些人誤解,但是她們仍舊在那些願意接受她們的人身上感受到了善意和感激。曾經的鐵匠,因為信仰而永遠離開了鐵器,他現在和陪伴在他身邊牛羊的一起生活,但眾人的信賴和支持,讓他通過木鎖重新獲得了英雄的榮光。
第3集
  邊巴,烏爾朵編織技藝傳承人,為了不愧於這個身份,他組織了一次烏爾朵大賽。諾拉是賽馬節中獲得冠軍最多的選手,但是最近幾年他卻並沒有參加一場比賽。因為他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教會兒子騎馬。赤來倫珠,傳統舞蹈桑央舞技藝最高超的舞者,將沿襲久遠的舞蹈悉數教導給年輕的下一代,這位83歲的老人負重行走20公里環繞養育自己的土地一圈,只為將這些逐漸消失的傳統繼續延續下去。而這些都需要勇氣,勇氣蘊藏在人們的血脈之中。
第4集
  說婚人曾是高原牧區婚禮上不可缺少的角色,但如今的身為說婚人的占堆卻越顯孤寂。這次難得的婚禮邀請讓占堆異常重視,他堅持使用最傳統的方式到達婚禮現場,並苛刻完成每一次的說混環節,只為為新人獻上西藏最傳統的祝福。西洛答應一位老人的真摯請求,再次冒險進入了許久不曾進入的鐵山中尋找最合適的鐵礦,只為打造出一把能夠配得上老人的藏刀。西洛的面具製作手藝傳承自他的父親,父親通過雙手養活了一家人。而他也將傳承父親的手藝繼續承擔起守護家庭的職責。
第5集
  青藏高原,地球上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土地之一,在此處誕生的生命尤顯珍貴,對於生命,人們抱有最誠摯的敬畏與祝福。
繼續看6集
選集
選集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總製片人張爽想要通過該片來詳細介紹各民族的生活,介紹民族地區發展,記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來讓更多的人通過螢幕了解民族文化。他希望可以通過民族文化的互通,增進民族互信,促進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民族最終“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鬥。

拍攝過程

該片歷時兩年拍攝以及製作完成。攝製組深入無人區險境,走遍西藏全區74個縣,甄選了21位主人公。他們中有默默無名的鄉村電影放映員,有無人區野生動物保護員或者僧人,也有藏刀、木鎖、唐卡、藏舞、藏醫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
2015年12月24日,30人左右的《極地》攝製組團隊飛抵拉薩。然而計畫中拍攝的人物,常常因時間等原因不能順利拍攝。因此,最初階段,他們主要通過當地的作家、媒體人、詩人,以及有私人關係的朋友,尋找合適的拍攝對象,平均每天見3~5個人。
在拍攝團隊工作的同時,有一個4人組成的調研小組,負責尋找合適的拍攝對象。他們的選擇方式,是先按照文化、歷史的角度圈定一個群體,再在其中找到最有故事的人。
拍攝過程中,攝製組還會介入到被記錄者的生活之中,為被記錄者創造一個行動的契機,去啟動一個個故事。
2016年6月26日,攝製組正式殺青。

主創團隊

執行監製
戴嬈、覃曉春、塗波、王俊、王恆壯、張聖晏、姜瑞娟
製片人
胡嗎個、侯永哲
顧問
莫福山、鮑棟、賀中、胡斌、武毅、祁進玉、祁之力、莫覺凡、陳虹、梅莉
第一副導演
張褘
分組導演
王兆豐、王岩
前期調研
高曉濤
製片主任
王飛
攝影指導
孫宇陽
分組攝影
楊達榮、邱凱顯、王寶、劉俊超、田玉勁
延時攝影
西藏俊子、王源宗
攝影助理
朱漢森、李孝通、鐘逸人
錄音師
陳松莊、陳松濤
剪輯
張褘、蘇燦書
旁白
任長箴、張褘、高曉濤
調色師
鐘曉波
音頻製作
魏志強
執行製片
楊鈞奧、劉大明、聶文
校審
酆佳、郭躍、袁婭琴、王韻茹

獲獎記錄

時間頒獎單位獎項名稱結果
2017年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紀錄片優秀作品
獲獎

發行信息

早期宣傳
2017年12月21日,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文化部等有關部門領導,該片出品方、製作方、主創團隊等共百餘人出席《極地》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的首播發布會。
發行放映
播出平台播出時間
電視頻道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
2017年12月24日
網路平台
樂視視頻
2017年12月24日
嗶哩嗶哩
2017年12月24日
中國民族文化資源網
2017年12月24日

作品評價

作為《第三極》的姊妹篇,《極地》繼承了《第三極》極度宏偉的畫面效果,高聳的雪山、湛藍的聖湖、蒼翠的森林,展示了西藏驚心動魄的美。如果說《第三極》告訴我們說西藏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嚮往之所,那么《極地》,就是通過21個故事,向我們展示在這樣一個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們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該片通過舞蹈、傳統壁畫、手工藝術等嵌入了信仰的意識和原生態民族元素,將各種凝聚了藏文化和人們期望的民族文化智慧展露無遺。此外,它還呈現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回歸”情懷,即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中國西藏網 評)
從鄉土中發現傳統、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平凡。《極地》中每一幀鏡頭反映的都是地道的日常生活敘事。它堪稱一部反思現代化發展理念的生態與文化人類學的影像民族志。影片的細微之處,不經意的台詞和對白呈現了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及對自然界規律的遵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系主任祁進玉教授 評)
《極地》在表現西藏普通人平凡而溫暖的故事的同時,以高超的光影藝術,展示了極地秘境的大美。它是一部讓人眼前一亮、心靈震撼的力作,是一部主題突出、拍攝藝術上乘的系列作品,深刻揭示了生活在極地的普通農牧民遵從善念、樂於助人、守護文化、崇拜自然的品質和價值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前總編輯莫福山 評)
詩意表現高原生活的畫卷,客觀呈現西藏人純淨的心田,把詩和遠方帶回身邊,美輪美奐,每一幀都美得像屏保。的確,每一秒都捨不得快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