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歸晉知鎣

楚歸晉知鎣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①,以求知罃②。於是荀首佐中軍矣③,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4),臣不才, 不勝其任,以為俘馘⑤。執事不以釁鼓(6),使歸即戮7),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敢怨誰?”。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舒其名,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倆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10),其誰敢德?”王日:“子歸,何以報我?” 對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 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 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12) 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13),死且不朽。若不獲命(14),而使嗣宗 職(15),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16),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17),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歸晉知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楚歸晉知罃(成公三年)》
【作品出處】左傳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文學體裁】古代散文

作品原文

楚歸晉知罃(成公三年)

作品注釋

①歸;送還。公子谷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襄老:連尹是官名,襄老 是人名。②求:索取。知鎣(zhi yTpg);l餼漯漱I子,在泌之戰中被楚 國俘虜。③於是:在這個時候。佐中軍;擔任中軍副帥。(4)治戎:治兵,演習軍隊。這裡的意思是交戰。⑤馘(gU0):割下敵方戰死者的左耳(用來報功)。這裡與“俘”連用,指俘虜。(6) 鼓:取血塗鼓,意思是處死。(7)即戮(lu):接受殺戮。(8)懲:戒,克制。忿:怨恨。 (9)宥(y0U);寬恕,原諒。(10)與及:參與其中,相干。(11)任:擔當 (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對別國君主稱外臣。(13)宗:宗廟。 (14)不獲命:沒有獲得國君允許殺戮的命令。(15)宗職:祖宗世襲的職位。 (16)偏師:副帥、副將所屬的軍隊,非主力軍隊。(17)致死:獻出生命。

作品譯文

晉國人想把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的屍體歸還給楚國,用來換回知鎣。這時荀首擔任晉國的中軍副帥,所以楚國人答應了。
楚共王為知鎣送行說:“您大概很恨我吧?”知鎣回答說:“兩國興兵交戰,臣下沒有才能,不能勝任職務,所以成了你們的俘虜。 您的左右不把我殺掉取血塗鼓,讓我回晉國去接受刑罰,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確實不中用,又敢怨恨誰呢?楚王說:“那么 感謝我嗎?”知瑩回答說:“兩國都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希望 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諒解。雙方釋放囚禁的俘虜,以成全兩國的友好關係。兩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臣下沒有參與這件事,又敢感激誰呢?”楚共王說:‘您回到晉 拿什麼來報答我呢,”知鎣回答說:“臣下承擔不起被人怨恨,君 王也承擔不起受人感激。既沒有怨恨,也沒有恩德,不知道要報 答什麼。”楚共王說:“雖然這樣,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訴我。” 知鎣回答說,“托君王的福,我這個被俘之臣能把這把骨頭帶回晉國,就是敞國國君把我殺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 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給您的外臣荀首。向我們國君請求按家法在宗廟裡處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們國 君殺戮我的命令,而讓臣下繼承祖宗的職位,依次序讓我承擔軍 事要職,率所屬軍隊去治理邊疆,即使遇上您的將帥也不敢違禮迴避。我將盡心竭力到獻出自己的生命,不會有別的想法,對晉王盡到為臣之禮,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君王的。”楚共王說:“晉國是不能同它相爭鬥的。”於是,楚王隆重地禮待知鎣,並把他放回晉國了。

作品讀解

知鎣不愧為一代辯才,他選取了一個戰無不勝的立足點:國家利益。用國家利益作為盾牌,把楚共三層層進逼的三個問題 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對手再也無言以對,於無可奈何之中不得不罷手。知鎣的防守幾乎達到了最佳境界,無懈可擊。
如果完全以為知鎣是靈機一動,隨機應變地在玩外交辭令和技巧,並不完全對。他所打的國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種技巧和策略,同時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實觀念。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從前傳統的價值觀念已不為人們所信奉,一切注重實際利益,成了普遍的時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 關注現實利益之外的東西。即使祖先、神靈,在很多情況之下也 不過是個招牌,一種表面文章,並不具有實質性的內容。
在一切實際利益之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是作為一個忠臣必須烙守的原則,也是他言行舉止的歸依。如果連這一點也不顧,那么為臣的基本原則便喪失了。無論人們自己是否意識到了,他們在實際中或多或少地要追問自己所作所為的目的性,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總要有一個最終的依託。價值、觀念、信仰會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個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選擇。但是,國家利益在任何時代都應當是統治集團中的成員必須關注的, 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應當以自己的言行來維護國家利益,實際上,他們的個人利益、個人命運,也是同國家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國家利益是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如果抽取了國家利益,愛國主義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實際上是不會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國家利益是非常實在的,非常具體的。統治集團中的成員應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同樣,平民百姓也應當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大家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

作品出處

《楚歸晉知鎣》選自《春秋左傳》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人物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