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是一個成語,讀音是chǔ gōng chǔ dé,意思是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並不是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弓楚得
  • 出處:漢·劉向《說苑·至公》
  • 拼音:chǔ gōng chǔ dé
  • 解釋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
  • 拼音代碼: cgcd
  • 近義詞:得失相當、一失一得
  • 反義詞楚才晉用
  • 燈謎:肥水不流外人田
  • 語法:作賓語、分句
解釋,出處,成語故事,用法,簡介,原文,原典,後世評價,注釋,

解釋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並不是外人。

出處

漢·劉向《說苑·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如今恰恰的不曾動身,這個東西送上門來,楚弓楚得,豈有再容它已來復去的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 楚國國君楚共王喜愛打獵。有一次, 他騎著馬拚命追逐幾頭野獸, 跑了很多路, 眼看快要追上了, 想拿出弓箭, 向野獸射去, 哪知道他到腰間一摸, 弓已不知去向, 原來他跑得太快, 在馬上顛來顛去, 那張弓早就丟失了。
這是一張製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 隨從人員都覺得丟了十分可惜, 向楚共王請求說:“讓我們回頭沿路尋找吧。”
楚共王阻止說:“不要去尋找了。我是一個楚國人, 這弓讓楚國人拾去了, 還是在楚國人手裡。楚國人丟失了弓, 仍舊由楚國人得到(楚弓楚得) , 有什麼必要去尋找呢?”
孔子知道此事後, 說:“楚共王所講表現了胸懷廣大, 但他還不夠廣大。應該這樣說, 一個人丟失了弓, 另一個人得到了, 為什麼一定要是楚國人呢?”
人們都稱讚說:“孔子的話, 才真正達到大公的地步了。”

用法

作賓語、分句;比喻利未外溢

簡介

楚弓楚得 ( chǔ gōng chǔ dé )
出 處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公孫龍子·跡府》。後在《孔子世家·好生》中提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它說的是,楚王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給丟了。隨從說要去找回來,楚王卻說,“止。楚王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用 法 主謂式;作分句;含褒義,比喻利未外溢
示 例 如今恰恰的不曾動身,這個東西送上門來,~,豈有再容它已來復去的理?(《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原文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和求之?”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選自《孔子家語.好生》

原典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公孫龍子·跡府》,該書提到楚國的一位君主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遺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卻阻止了他們,說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這則故事想表達出楚王胸襟廣大,但後來演變成為成語“楚弓楚得”。
故事雖提及楚王,但並未說明是哪一位楚王,《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甚至連楚王都未提及,只說是一個楚國人(荊人),劉向在《說苑·至公》一書中說楚王指楚共王,後來的《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中又說弓是“烏號之弓”。
清朝的《兒女英雄傳》中,該故事被概括為“楚弓楚得”。

後世評價

對楚弓楚得的故事,後來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評價,立場往往是批評其具有局限性。儒家評論說不應拘泥於楚國,道家評論說不應拘泥於人,佛家評論說對弓、人、楚等概念都應超脫。
根據《公孫龍子》和《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聽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後,覺得楚王心胸仍不夠寬廣,沒有盡到仁義,說道“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 他認為應該超越楚國的局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楚國人與否無關緊要。由此觀之,楚王的國家觀比孔子的天下觀比較為狹窄。而孔子把“楚人”和“人”的概念作了區分,這一點後來被公孫龍用來佐證自己的白馬非馬說。
《呂氏春秋·貴公》中進一步加上了道家的評論,稱當老子聽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評價後,說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連“人”也不必拘泥,只說“失之,得之”即可。這則評價很可能是《呂氏春秋》的附會之作,反映了道家的立場,即主張人與萬物都是一樣的,是自然的平等產物。
根據各派對楚弓楚得的不同立場,有人評價說楚王是民主主義者(楚王沒有說“楚王失弓”,而是說“楚人失弓”,沒有區分王和民),孔子是世界主義者,而老子則是宇宙主義者。
明朝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評價說:“楚王的楚弓楚得乃是滄海之胸襟,孔子的人弓人得乃是天地之度量,雖然孔子的境界高於楚王,但仍‘不能忘情於弓’,弓乃身外之物,本來就無所謂失,也無所謂得。但看到這一點仍然不夠,因為這樣仍然是‘不能忘情於我’,而連自我都不可得,又如何去求所謂弓、人、楚呢?” 蓮池大師的評價體現了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

注釋

^ 文康(清朝),《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如今恰恰的不曾動身,這個東西送上門來,楚弓楚得,豈有再容它已來復去的理?”)。
^《公孫龍子》“跡府第一”(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孔子家語》“好生第十”(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 孔子的後裔孔穿見到了公孫龍,說仰慕公孫龍已久,想拜其為師,只是不能認同他的白馬非馬說。公孫龍便舉出孔子對楚弓楚得的評價,反駁道:“你贊同孔子區分‘楚人’和所謂‘人’,而反對我區分‘白馬’和所謂‘馬’,這是矛盾的。”見《公孫龍子》跡府第一。
^ 張遠山,《寓言的密碼》下篇 孔子對公孫龍的“支持”──失弓得弓。^ 蓮池大師(明朝),《竹窗隨筆》,“楚失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