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卿(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達卿,字福興,建寧府建安縣人,家住梅岐里龍津鄉人,被稱為“萬木林始祖”。生於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楊達卿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去世,享年75歲,其墓在建安東郊白鶴山。孫楊榮在明初累官至柱國少師,曾作《萬木圖》表其祖德,大學士胡廣作記,楊榮曾建白鶴山房在墓側並作記以表祀。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達卿
  • 別稱:“萬木林”始祖
  • 字號:福興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建安龍津里(今建甌市房道沶村)
  • 出生時間:公元1305
  • 去世時間:公元1378
  • 主要作品:龍津詩集
  • 主要成就:聞名世界的“萬木林”
  • 官職:追贈 工部尚書
  • 後代:追贈子楊士美 工部尚書
人物生平,萬木林來歷,萬木林價值,

人物生平

楊達卿生活的時代,正是元成宗死後(死於大德十一年),其後裔因爭奪帝位,長期相互攻戰,至順帝承嗣大統,元 代統治已進入衰亡時期,政局動亂,各地義軍紛紛興起。達卿原受元代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思想消極,又遇社會混亂,不願出外做官,樂隱鄉里,在家為學,曾著《龍津詩集》以自娛,左丞阮德柔聞名,派人召見,優禮相待,打算派他做官,達卿堅辭不受。元朝滅亡,明朝興起。楊達卿看到朱元璋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政策,便聘請教師教誨子孫,並說:“今天下太平,子孫必有出仕者”。更告誡子孫說:“你輩曾讀范文正公義田記乎?出仕、在家,均以此為法,勿違吾志。”還將這番話寫在壁上,交代子孫熟讀牢記。
楊達卿家境富裕,樂善好施,對鄉里窮困人家,經常給以救濟,有疾病的,代他求醫送藥;對死後無法埋葬的,給他棺材安葬。有個名叫李必延的,因貧窮要賣妻還債,達卿替他還債,使他夫妻團聚。楊達卿最為人們提及的是萬木林。
楊達卿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達卿墓在建安東郊白鶴山,其孫楊榮曾建白鶴山房在墓側,並作記表祀。

萬木林來歷

有一年,鄉里發生大饑荒,達卿原想開倉救濟,又怕傳名招人忌,便用募民植樹的名義,說:“有於吾山種樹一株者,酬以斗粟。”這山名大富山,在龍津鄉斜對面,白塔林墩左側,山勢不陡且很肥沃。鄉民聞訊,紛紛前來植樹領粟。達卿既不問有無種樹,也不問種樹多少,憑其自報發給粟數。百姓甚感恩德,也都盡力。十幾年後,樹木繁茂,形成大林。達卿告戒子孫,不得砍伐取利。只許建學校、開廟宇,或是人窮無家可居,人死沒棺材埋葬,才可砍用,望子孫世世勿違。因此山上樹林得以保護數百年。這就是現在聞名世界的“萬木林”。
故事
相傳 武夷山上有一百座山峰,傳說就是玉帝的一百座香爐寶鼎,侍爐的金童常常把燒殘的香線梗隨手亂扔,這些香線梗扔到凡間,使閩北土地處處都是樹林。玉皇大帝閒著無事發現閩北的山水樹木比他的御花園還要美,他讓太白金星到凡間找一塊山種上四季都能生長的樹,然後搬上天庭,玉帝願意拿香爐寶鼎換這座山,但要求造林的人是善人。太白金星變成一個老乞丐到處討飯找到房道的楊達卿,太白金星說:"我給你種一棵樹,你給一斗米的工錢。"楊達卿想:種一棵樹給一斗米工錢,天下哪有這樣貴的工錢?楊達卿心裡也可憐老人,就答應了。 房道旱了三年,楊達卿為了救濟災民,貼出公告說誰在大富山種一棵樹,他給米一斗,光禿禿的大富山栽成了萬木林。 玉帝下令將香爐寶鼎,也就是歸宗岩搬到了人間換萬木林,但是房道旱了三年,死人多,已經無法在天庭上生存,又回到了人間。楊達卿後來的孫子楊榮聰明異常,做官做到三朝太師。

萬木林價值

經過600多年的自然演變,現存萬木林已成為典型的亞熱帶森林。山中古木參天,巨藤盤錯,沉水樟、閩鄂山茶等珍稀樹種,已為國內所罕見。經科學調查,林內擁有植物1234種,幾乎占福建省植物種類的一半,故有“亞熱帶植物博物館”之美稱。新建的萬木林科學研究所和科研大樓已收存各種植物標本2萬多份,昆蟲標本4000多份,鳥獸標本160多種、500多份,蛇類標本及野生菰類標本100多份。
1958年經國務院定為重點保護的國家封禁林。現有樹種58科,138屬、260種,是研究森林學的重要基地,也是旅遊的好地方。有公路直通萬木林保護區管理站。2013年初,科研人員在萬木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長軸白點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