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聖明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庫

楊聖明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庫

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的事業,驚天動地,激盪五洲,人人思考,尋求答案。讀者面前的這本文集 ,是作者20多年思考的一些重要成果。它們回答了改革開放遇到的一些重要問題,也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觀點或建設。 40多年來,作者涉獵不少研究領域,但始終都把巨觀經濟理論研究放在主要地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部分收入2001年出版的《中國巨觀經濟透析》一書。現在,又把其中的17篇論文收入本書中。這些論文從不同的側面和視角探討了我國巨觀經濟不同發展階段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勞動價值理論既是古老的理論,又是嶄新的理論。它似乎是一種遠離實踐的神秘理論,其實則不然,它總是伴隨著我們,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時隱時現。圍繞著它,我國理論界不斷爭鳴。文中首次闡明了歷史上先後出現的價格形成的三個基礎。經濟全球化時代,價格形成的基礎再也不是價值和生產價格,而只能是國際價值 。作者在消費經濟理論研究方面,起步早,收穫也多一點。關於經濟貿易選入本書的論文中,《東亞金融危機的深層透視》一文指出了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在內部,在各國的經濟結構陳舊,增長方式粗放和經濟不適應。”因此不能單純從金融自身找病因。

基本介紹

  • 書名:楊聖明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庫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頁數:607頁
  • ISBN:9787532617715 
  • 作者:楊聖明
  • 出版日期:2005年5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上海辭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20多年思考的一些重要成果。它們回答了改革開放遇到的一些重要問題,也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觀點或建議。旨在闡述了價格與價值的關係是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價值是本質、內容,而價格則是現象、形式這一理論。

作者簡介

楊聖明,山東金鄉縣人,1939年7月生。
1946年9月,入國小。
1952年2月,考入平原省財經學校。
195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957年9月,考入南開大學經濟系。
1960年2月,以優秀學生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學生第十七屆代表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61年7月,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天津財經學院工作,任助教。
1963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經濟研究所,當碩士研究生。
l966年9月一1985年5月,在經濟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其中,1980年6月~1982年3月,借調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1985年6月~1992年5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工作,任成本價格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7月,晉升為研究員。
1992年6月一1993年12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任副院長、黨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主編。
1992年10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

媒體推薦

書評
這套文庫收集學術委員們幾十年最優秀、最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每個學術委員出一本,由學術委員自選,共41本,總字數大概1500萬字。負責出版此書的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唐克敏介紹說:“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各領域的資深專家。他們以前大都是各個研究所的所長,或學科帶頭人,年齡都在六七十歲左右。精選他們大半生研究成果,匯集起來,做成套書,可以部分地反映我們國家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所達到的水平。我們讀了書稿之後,感到這些專家學者們學風非常好,求真務實、理論聯繫實際,為中青年一代學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圖書目錄

自序/1
巨觀經濟理論
加強綜合平衡的理論研究/3
論價格在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中的作用/9
提高經濟效益加快國民收入的增長/35
收人·物價·生活/39
生財·聚財·用財——論社會主義建設資金問題/44
論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58
試論我國今後的合理積累率問題/69
國民收入計算和對比中的價格問題/78
國民收入分配問題/92
國民收入與消費/115
巨觀調控重點轉移及其對策/139
“軟著陸”理論的成功/141
翻兩番的新特徵/144
五個“統籌”的經濟理論創新/147
試論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統籌問題/152
產權制度理論
社會主義經濟在實踐中/167
關於產權制度和產權市場問題/184
股份制: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188
公有制理論的新發展/191
併購不是曇花一現/195
我們黨也是先進生產關係的代表/198
勞動價值理論
用科學態度認識和運用價值規律/209
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214
關於深化勞動價值論的幾個問題/217
如何深化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236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價值問題/253
學習鄧小平致富理論——紀念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274
市場價格理論
應當大力開展工業品展銷活動/287
關口·風險·對策——談談我國的價格改革問題/293
深圳經濟特區土地市場考察報告/302
走出價格改革困境的基本對策/314
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問題/325
我國公共產品價格與收費問題/362
新市場論/372
消費經濟理論
我國人民生活消費結構問題/407
中國消費基金和個人收入的分配問題/426
消費模式轉換中的若干理論問題/445
低消費再現及其治理/474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發展的新趨勢/482
關於消費與投資的統籌問題/490
對外經貿理論
簡析外貿市場多元化戰略/499
我國海關監管的改革與思考——中國九龍海關的調研報告/503
外貿: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512
東亞金融危機的深層透視/521
“五外”“惹”出新機制/538
面臨“人世”的中國外貿體制改革/542
中國對外貿易大發展的理論分析/550
“十五”期間我國利用外資走向/576
技術壁壘:中國“人世”面臨的新挑戰/579
正確認識和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600
主要著作目錄/605

文摘

書摘
一、三十年來綜合平衡工作的主要經驗教訓
(一)要始終堅持國民經濟綜合平衡
過去把高指標、留缺口譽為“積極平衡”,把實事求是、留有餘地的平衡批判為“消極平衡”,這給經濟發展造成許多惡果。除了“一五”時期和60年代調整時期綜合平衡工作比較好外,其他大部分時間裡都不同程度地輕視甚至否定了綜合平衡。30年的實踐證明,什麼時候綜合平衡比較好,經濟發展就比較快,經濟效果也比較高;反之,什麼時候否定或輕視了綜合平衡,經濟發展就慢,甚至下降。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國民經濟綜合平衡。
(二)要有正確的綜合平衡的指導思想
在綜合平衡方面我們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比如,“一五”時期提出了正確處理十大關係;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堅持財政、信貸、物資三大平衡;計畫框財政,財政也框計畫;積累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基建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要有一定的數量界限;資金和物資的分配應先生活、後生產、再基建;基建規模與國家財力、物力是否相適應是經濟穩定與否的界限,等等。60年代初提出了國民經濟計畫的安排要以農輕重為序,先抓吃穿用,注意農輕重;先簡單再生產,後擴大再生產;先生產,後基建;計畫要留有餘地,等等。最近又提出了我國有10億人口,8億農民,綜合平P3衡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這些成功的經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綜合平衡的理論。
從50年代的“大躍進”到1978年的“冒進”,在綜合平衡的指導思想上,主要犯了“左”的錯誤。“左”的表現主要是高指標、高積累、低效率、低消費;重速度,輕比例;重基建,輕生產;重生產,輕生活。重生產,輕流通。此外,也有重部門平衡,輕地區平衡等錯誤。肅清“左”的錯誤,端正綜合平衡的指導思想,是搞好綜合平衡的前提條件。 (三)要正確解決綜合平衡的出發點
綜合平衡從何處人手?大體有這樣幾種做法或看法:一是“一五”時期以156項為中心、以重工業為重點進行綜合平衡,在當時條件下,雖有缺點,但沒有出大毛病;二是制定“二五”計畫時,從研究國民收入增長的可能、統籌安排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係人手進行綜合平衡,這是比較切實穩妥的辦法,可惜被“大躍進”衝掉了;三是以農輕重為序進行綜合平衡,這是60年代調整時期的做法,取得了好效果;四是以若干種重工業產品為中心,特別是“以鋼為綱”安排計畫,這是“二五”前三年、“三五”、“四五”、“五五”的做法,不利於綜合平衡,產生嚴重後果;五是從最終產品或從滿足人民消費需要出發來搞綜合平衡;六是從國民經濟核算開始,以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計畫為先導,用它來統馭全局,進行綜合平衡。後兩種是近年來學術界提出的值得探索的辦法。目前採用哪種辦法更好,或結合使用,尚需研究。
(四)要有科學的穩定的中長期計畫
多年來我們沒有一個統一的包括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中長期計畫,使年度計畫失去控制,難以搞好綜合平衡。調整是當前迫切的問題,但不能沒有遠見,長期規劃的工作還要抓緊。
(五)要提高綜合平衡工作的科學水平P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