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文集(上下)

楊振寧文集(上下)

《楊振寧文集(上下)》是2000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振宇。

基本介紹

  • 書名:楊振寧文集(上下)
  • 作者:楊振宇
  • ISBN:9787561717578
  • 類別:圖書
  • 定價:60.00元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03
  • 裝幀:平裝
作品目錄,

作品目錄

目錄
上冊
編者的話
文一 憶我在中國的大學生活
――《超晶格》(1945)一文之後記
文二 關於我的博士論文
――《核反應》(1948)一文之後記
文三 初識李政道
――《介子同核子》(1949)一文的後記
文四 費米教授
――《介子是基本粒子嗎?》(1949)一文的引言
(附:《介子是基本粒子嗎?》(1949)一文之後記)
文五 嚮往普林斯頓
――《粒子湮滅》(1950)一文之後記
文六 因為杜致禮
――《海森堡表象》(1950)一文之後記
文七 開始研究Ising模型
――《二維Ising模型》(1952)一文之後記
文八 合作研究統計理論
――關於(狀態方程》(1952)兩文的後記
文九 初訪布魯克海文實驗室
――《1952年5月5日致費米的信》之後記
文十 令我走火入魔的規範場
――關於《同位旋守恆》(1954)兩文之後記
文十一 優雅的四元數
――《重粒子守恆》(1955)一文的後記
文十二 奇異粒子的理論解釋
――在第六次羅徹斯特會議(1956.4)上的報告
(附:1982年為該文寫的後記)
文十三 和李政道合作
――《電荷共軛》(1956)一文之後記
文十四 獲諾貝爾獎的論文產生經過
――《宇稱守恆問題》(1956)一文之後記
文十五 我們和Oehme(歐米)沒能預見CP 不守恆
――(關於時間反演》(1957)一文的後記
文十六 吳健雄證實了宇稱不守恆
――《兩分量理論》(1957)一文之後記
文十七 《量子力學中的多體問題》(1957)一文之後記
文十八 在頒發諾貝爾獎賀宴上的講話(1957)
文十九 物理學中的宇稱守恆及其他對稱定律
――在瑞典科學院的諾貝爾演講(1957)
文二十 V-A耦合:β衰變的新篇章
――關於《β衰變》(1958)一文的後記
文二十一 現代物理學中的對稱原理(1959)
文二十二 蘇聯關注規範場研究
――《全局對稱性》(1961)一文的後記
文二十三 不隨波逐流是極端重要的
――《關於量子化磁通》(1961)一文的後記
文二十四 物理學的未來(1961)
文二十五 關於套用數學的教學和研究(1961)
文二十六 悼念馬仕俊博士(1962)
文二十七 和李政道的最後的合作
――《荷電矢量介子》(1962)一文的後記
文二十八 弱相互作用評述
――在美國東部理論物理會上的演講(1963)
文二十九 計算機與高能物理(1963)
文三十 賀奧本海默60壽辰(1964)
文三十一 中國根和美國籍
――《臨界點》(1964)一文的後記
文三十二 我和吳大峻合作的第一篇論文
――《唯象分析》(1964)一文的後記
文三十三 在APS華盛頓會議上關於高能物理
的講話(1964)
文三十四 決定接受“愛因斯坦教授,,職位
――(關於高能大動量傳輸》(1965)一文之後記
文三十五 湯川秀樹的貢獻(1965)
文三十六 高能物理和科學選擇的標準(1965)
文三十七 跳出象牙塔
――《一維鏈(I)》(1966)一文的後記
文三十八 關於重整化
――《光子自能》(1966)一文的後記
文三十九 高能二體反應研究進展
――在紐約石溪高能二體反應會議上的總結報告(1966)
文四十 在愛因斯坦郵票發行儀式上的講話(1966)
文四十一 《在愛因斯坦郵票發行儀式上的講話》(1966)
一文的後記
文四十二 奧本海默的悲劇
――《關於高能散射的幾點註記》(1967)
一文的後記
文四十三 蓬勃發展的規範場理論
――《經典同位旋規範場方程的一些解》
(1967)一文之後記
文四十四 通向新的數學方法
――《δ函式互作用》(1967)一文的後記
文四十五 牢固的基礎十分有用
――《一維玻色系統的熱力學》(1969)
一文之後記
文四十六《高能碰撞中的有限碎片假說》(1969)
一文之後記
文四十七 高能強子―強子碰撞
――在“粒子理論基本問題”基輔會議
(1970年8月)上的報告
文四十八 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感想(1970)
文四十九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物理的印象
――與美國《今日物理》編輯盧伯金的
談話(1971)
文五十 戴高樂式的訪問(1972)
文五十一 當代基本粒子物理中的某些概念(1972)
文五十二 父親楊武之
――在楊武之先生追悼會上的講話(1973)
文五十三 《pp碰撞的不透明度》(1973)一文的後記
文五十四 我欽佩數學的美和力量
――《規範場的積分形式》(1974)一文之後記
文五十五 纖維叢支持了規範場
――《不可積相因子》(1975)一文的後記
文五十六 哀悼周恩來總理(1976)
文五十七 中美科技交流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1976)
(附:《中美科技交流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
一文之後記)
文五十八 在李昭輝追悼會上的講話(1977)
(附:《在李昭輝追悼會上的講話》一文之後記)
文五十九 磁單極、纖維叢和規範場(1977)
文六十 和復旦大學的合作
――《規範場論的某些問題,Ⅱ》(1977)
一文之後記
文六十一 從歷史角度看四種相互作用的統一
――在上海物理學會的演講(1978)
文六十二 磁單極理論進展(1978)
――在東京第19次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的報告
文六十三 建造友誼橋樑的責任(1979)
文六十四 幾何學和物理學
――在耶魯撒冷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紀念會
(1979年3月)上的演講
文六十五 中國現代化及其他(1979)
――答香港《明報》記者問
文六十六 《於梨華作品集》序(1979)
文六十七 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的影響(1979)
(附:《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的影響》一文之後記)
文六十八 愛因斯坦和現代物理學
――在香港大學的演講(1980年1月3日)
文六十九 在廣州粒子物理理論討論會開幕式上
的講話(1980)
文七十 巨型加速器對物理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文七十一 磁單極與纖維叢
――在羅馬林賽研究院討論會上的演講
(1980年6月)
文七十二 強子碰撞的幾何模型
――在廣州理論粒子物理會議上的報告(1980)
文七十三 對稱與20世紀物理學
――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1982.1.21)
文七十四 對於中國科技發展的幾點想法(1982)
文七十五 在石溪對中國訪問學者的演講(1982)
文七十六 分立對稱性P.T和C(1982)
文七十七 科學人才的志趣、風格及其他
――在美國和復旦大學倪光炯教授的談話
文七十八 自旋(1982)
文七十九 關於怎樣學科學的一些意見
――對香港中學生的談話(1983.2.19)
文八十 讀書教學四十年(1983)
文八十一 在“中國知識分子與國家前途”演講會上
的講詞(1983)
文八十二 詩三首
(附:英譯中國古典詩句二)
文八十三 談談學習方法
――在美國戴維斯和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
的談話(1984年1月21日)
文八十四 21世紀可能是中國的世紀
――在北京大學接受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講話
(1984年12月27日)
文八十五 創造與靈感
――在香港中文大學與杜漸先生的談話
(1985年1月7日)
文八十六 關於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1985)
文八十七 韋耳對物理學的貢獻(1985)
文八十八 對湯川秀樹1935年的論文的評價
文八十九 關於中國科技的發展(1986)
下冊
文九十 談談物理學研究和教學
――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五次談話
(1986.5.27―6.12)
文九十一 重視科學傳統
――在南開大學接受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講話
(1986.6.6)
文九十二 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方向
――與南開大學物理系部分教師的談話
(1986.6.7)
文九十三 幾位物理學家的故事
――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演講(1986)
文九十四 王淦昌先生與中微子的發現
文九十五 趙忠堯與電子對產生和電子對湮滅
文九十六 陳嘉庚青少年發明獎及教育問題
――與(新加坡)潘國駒談話記錄
文九十七 上窮碧落下微塵
――接受香港專欄作家張文達訪談(1987.1)
文九十八 經濟發展、學術研究和文化傳統
――答《新加坡新聞》記者問(1987年1月)
文九十九 關於東方傳統與科技發展
――接受(新加坡)潘國駒訪談記錄
(1987年1月)
文一百 高溫超導與中國高科技
――與香港《明報月刊》記者歐陽斌的談話
記錄(1987)
文一百零一 負一的平方根、復相位與薛丁格
文一百零二 一個真的故事
文一百零三 我對統計力學和多體問題的研究經驗
文一百零四 寧拙毋巧
――和(新加坡)潘國駒談中國文化
(1988年1月)
文一百零五 21世紀的中國靠你們來建設(1988)
文一百零六 在統計力學領域中的歷程(1988)
文一百零七 對稱和物理學
文一百零八 現代物理和熱情的友誼
文一百零九 陳省身和我(1991)
(附:陳省身:我和楊家兩代的因緣)
文一百一十 關於中國現代科學史研究
――和華東師範大學張奠宙教授的
談話(1991)
文一百一十一 楊振寧和當代數學
――接受張奠宙訪問時的談話記錄(1992)
(附:張奠宙:楊振寧談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文一百一十二 關於神童
文一百一十三 陳省身、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在清華
(新竹)論學(1992)
文一百一十四 關於理論物理髮展的若干反思
文一百一十五 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文一百一十六 鄧稼先(1993)
文一百一十七 吳大猷先生與物理(1994)
文一百一十八 接受香港電台記者的訪問記錄
文一百一十九 施溫格
文一百二十 華人科學家在世界上的學術地位
――和華東師範大學張奠宙教授的
談話(1995)
文一百二十一 關於治學之道
――在上海交通大學對大學生的
演講(1995)
文一百二十二 美與物理學(1997)
文一百二十三 從國恥講起
文一百二十四 父親和我
附錄一 家世親情
劉秉鈞:楊振寧家世述略
楊振平:父親與大哥
楊振漢:家 家教 教育
楊振玉:父親、大哥和我們
附錄二 師友之憶
趙 午(AlexChao):終生的幸運
鄭 洪(HungCheng):“50年代的天下是楊振寧的”
陳省身(Shiing-ShenChern):六十餘年的友誼
鄒祖德(T.T.Chou):楊振寧教授
朱經武(C.W.Chu):楊振寧對我的影響
黃克孫(KersonHuang):回憶在普林斯頓的歲月
李炳安,鄧越凡(Bing-AnLiandYuefanDeng):楊振寧
聶華桐(H.T.Nieh):我所知道的楊振寧
B.塞茲蘭(BillSutherland):楊振寧對我的
教育(1966―1969)
E.泰勒(EdwardTeller):一點回憶
丁肇中(SamuelC.C.Ting):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
約翰・托爾(J.S.Toll):楊振寧教授在一所大學發展中的
關鍵作用
吳健雄(Chien-ShiungWu):賀楊振寧教授70壽辰
吳大峻(TaiTsunWu):楊振寧教授和我
附錄三 記者報導
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上海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的報導
(1978年8月)
科技人才培養和學校、科研機構的管理
――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演講的報導
(1980年3月)
談人才培養
――在美國與《光明日報》記者的談話
(1982年4月)
研究工作與研究生的學習態度
――在廣州中山大學演講的報導(1986年7月)
淺談宇稱不守恆和規範場
――徐遲在美國石溪楊振寧辦公室訪問記
(1986年11月)
楊振寧教授談傳統文化
楊振寧談我國新時期的人才培養
楊振寧和他的規範場(1995)
附錄四
楊振寧科學論文英文目錄(1944―1980)
已出版的有關楊振寧的書
中英文人名譯名對照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