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堤煙雨

楊堤煙雨

楊堤在灕江西岸的鴛鴦灘下,距桂林約46公里處。楊堤村後有一山,它的兩個山峰像一對倒掛的羊蹄,楊堤諧音,用作村名。村北有金雞山,像一隻啄米的雄雞。村東有白虎山,瀑布直瀉而下,銀珠灑滿一江,有“金雞啄白米”之說。江中有兩個沙洲像鴛鴦戲水,名鴛鴦灘,灘下有鑼鼓石。楊堤兩岸翠竹成林,連成十里的綠色翠屏,搖曳在青山、秀水、飛瀑、淺灘之間,給人以清幽、寧靜、詳和、致遠之感。枯水期間,楊堤是江游的起點,萬頭鑽動,熱氣騰騰,靜與動奇妙地融匯在一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堤煙雨
  • 地理位置:灕江西岸的鴛鴦灘下,距桂林約46公里處
  • 著名景點鄉吧島、半邊渡、幽境桃源、月光島水簾洞
  • 諧音:羊蹄
楊堤概況,鄉吧島,半邊渡,幽境桃源,月光島,水簾洞,灕江小三峽,灕江風光,鯉魚掛壁,浪石奇觀,雞籠山,童子拜觀音,八仙遊江,九馬畫山,黃布灘,猴子捧西瓜,狗熊觀天,宮娥抱太子,烏龜爬山,尼姑和尚鬥嘴,朝板山,

楊堤概況

桂林景點——美麗的楊堤是桂林旅遊及桂林山水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百里灕江,“一山一水一詩題”,宛如一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彩墨山水長卷。如果將灕江比作一首長長的抒情詩,那么桂林至草坪只僅僅是詩的序曲,舟過草坪到楊堤,帷幕上如一道幕布徐徐拉開,美麗的陽朔風光撲入視野,這才是這部詩的主韻律。
楊堤煙雨
楊堤遊覽區北起楊堤官岩村,接興坪遊覽區,約18公里江段,是灕江的黃金水段。楊堤陸路距桂陽二級公路只有12公里,從陽朔、桂林坐車都可以到楊堤碼頭和半邊奇渡,可以坐專車,也可以坐普通客車。水路北距桂林46公里、南去陽朔47公里。每當江水枯淺,桂林至楊堤段灕江不能通航,楊堤就成為灕江游的起點。
楊堤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民風淳樸。這裡遠離都市的喧鬧,沒有現代工業的污染。這一江段曲折蜿蜒,碧水縈迴,景點密布,奇峰倒影,竹木蔥鬱,最能領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妙處了。主要的景點有鄉吧島、半邊奇渡、桃源望月、仙人推磨、月光島、水簾洞、浪石奇景等。

鄉吧島

鄉吧島分為地景藝術園區、民族風情表演區、民族特色建築區、陶瓷雕塑群區、休閒娛樂小品製作區等。島的周邊羅布著灕江中段美麗而神奇的八大奇景:繡山壁岩、浪洲傳奇、螺獅上山、半邊奇渡、毛驢掛壁、桃源秘洞、絕壁懸棺、問天啞謎。
2000年8月由中國《人文山水?人與物》策劃組織40餘名國內著名藝術家在島上進行藝術創作,舉行為期八天的中國“人文山水”當代環境藝術展,並以此次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為主體建成中國第一個地景藝術公園。
楊堤煙雨
鄉吧島正在建設成為一所以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為主體,以地景藝術為主題,集園林景觀、民族建築、特色餐飲、風情表演、工藝製作為一體的觀光、休閒的藝術公園。

半邊渡

位於鄉吧島南端河岸,向右對岸望去,只見一雄奇的臨江巨壁,將一條小路截斷,南北往來的人們雖在同岸也須乘船擺渡,故此得名半邊渡。
半邊渡有三奇讓人稱絕,石壁峻峭如刀切,高五六十米,長約二百米,氣勢磅礴,極為壯觀,此為一奇;同在一岸也需擺渡,到對岸的浪洲村又需過渡,形成一江兩岸三碼頭的景觀,人稱三角渡,此為二奇;光滑的峭壁上,石紋斑駁,形似各種禽獸,有一處“張果老倒騎毛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石縫間,草木側生壁上,如同神功所為,此為三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637年游灕江時,對這一景觀也甚感驚奇。1974年葉劍英元帥游江到此,也拍手稱奇,並欣然作詩一首:“乘輪結伴飽觀山,右指江頭渡半邊。萬點奇峰千幅畫,遊蹤莫住碧蓮間。”
楊堤煙雨

幽境桃源

過了半邊渡就進入桃源村地界了,可乘船順江觀賞,也可登岸徒步遊覽。徒步遊覽更能貼近自然了,縱情山水,也是健身休閒的一種有益運動。
由半邊渡碼頭棄舟登岸便見一個停車場,一條5公里的旅遊公路由楊堤直達這裡,這是為了方便遊客從楊堤到半邊渡、鄉吧島觀光而修建的。沿江岸還有一條步行小路通向桃源村,踏上這條小路,東面是風光旖旎的灕江。半邊渡到楊堤江段,灘多水急,一路經過鴛鴦灘、雙全灘、鑼鼓灘。西面是一片平曠的田野,只見阡陌縱橫,作物如茵,村民耕牛勞作,淳樸厚道。田野之中,一個村莊掩隱在綠樹叢中,炊煙裊裊,屋舍若隱若現,當聽見雞鳴犬吠,方知郊野林中有人家,這就是桃源村。若是陽春三月,村前桃紅柳綠,青竹滴翠,村後青峰挺拔,山間流水潺潺,好一個清幽的世外桃源,這真是“西嶺牧童吹短笛,東江漁父唱閒謳。無邊紅樹迷人眼,日暖桃林好放牛。”

月光島

從桃源碼頭登船,順江而下,過雙全灘、鑼鼓灘約行五里,只見江心有一小島,面積約二百餘畝,從高處鳥瞰,其形宛如初七八的月亮映於灕江之中,這就是著名的月光島。島上樹木繁茂,天然生長的草皮又厚又軟,在灕江的滋育下,四季常綠。遊玩的時候若是春夏季節更加蓊蓊鬱郁,呈現出勃勃生機;若是秋天,烏桕樹開始紅了,深冬時紅得最艷,綠葉與綠樹相間,紅葉有青山陪襯,有綠水縈繞,色彩鮮明,內涵豐富,因此月光島的紅葉也頗具盛名。
 月光島東西兩面聳立著惟妙惟肖的鼓棍山、金雞山、羊角山、白虎山,山巒堆疊,如春筍破土。如遇雨天,薄霧蒸騰,好似輕紗籠罩群峰綠水,隱約迷離。許多詩人、畫家、攝影師到此創作,常常流連忘返。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名作《灕江煙雨》正是在這裡獲得靈感而創作的。
楊堤煙雨

水簾洞

月光島正對岸是白虎山,因其石壁斑紋形似一隻白額大虎而得名。白虎山半山壁上,有一瀑布凌空而下瀉入灕江,舟近壁而行,濺珠飛沫撲面而來,無論發多大的水都不混濁,無論天有多旱也不乾涸,而二三十里內全是高山,找不到水的源頭。徐霞客到此考查後在日記中描述道:“其山南岩竅,有水中出,緣突石飛下墜江,勢同懸瀑。粵中皆石峰拔起,水流四注,無待破壑騰空。此瀑出崇竅,尤奇絕。”穿過峭壁,到水簾洞探險,險象環生,是探險愛好者喜歡的去處。

灕江小三峽

舟過水簾洞、楊堤碼頭,遠望下游一里處,一道長約100米,高30米的石壁橫於江頭,壁紋形似一條逆水而上的大鯉魚,頭、眼、尾、鰭俱備,生動傳神,舟近石壁仔細察看,大鯉魚中間還有一條紅色小鯉魚順水而下,頭、眼、尾、鰭也清晰形象,如同神筆所畫。這就是”鯉魚掛壁”。鯉魚掛壁對岸的村莊就是浪石村,因村前有一片突現的礁石激起陣陣浪花而得名。浪石村歷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民居。登岸入村,可欣賞到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築。
峰迴水轉,舟過鯉魚壁便如同鑽入了峽谷。浪石以下十餘里,奇峰聳立,形成兩道夾江的天然綠色屏障,山高天窄水曲,灕江宛如一條綠色的綢帶在峽谷中蜿蜒穿行。郭沫若在詩中也描寫道:”神奇景物疑三峽”,因此這一段景觀就有了“灕江小三峽”的美譽。

灕江風光

鯉魚掛壁

過楊堤,前面便有一處巨大的山崖撲入眼帘,注目凝視,山崖下那塊大石壁上竟現出奇特的斑紋,它輪廓分明、色彩斑斕,酷似一支神來之筆繪就一條溯流而上的大鯉魚掛於崖前,這便是那神奇的“鯉魚掛壁”景觀。傳說這條灕江中的大鯉魚被這一帶秀美的灕江風光所吸引,為了能全視角地欣賞這人間美景,竟不顧一切地縱身躍出水面,不料卻被這石壁上的鐘乳石掛住,這一掛就是千萬年,千萬年的時空里,它享盡了這超凡脫俗的美麗景色,也使自己成了這灕江岸邊的一道風景。

浪石奇觀

兩岸奇峰挺秀,水碧山青,茂林修竹,一派蔥翠。在灕江的整個遊程中,這裡算得是觀景高潮的“序幕”。但見兩岸疏林如畫,山村炊煙處處,風景宜人。倒影江中的疏林、群峰、遠山,有如淡墨渾揮,化入天際,沉入水中。船浪過處,又如捲動的山水畫卷。

雞籠山

右岸一座小石山,上尖下圓,像是南方的竹編雞籠。還開有一個門,名雞籠山。左岸石壁上,有一排小石洞,好像是一群小雞往回趕。

童子拜觀音

桂林灕江童子拜觀音童子拜觀音景點位於桂林灕江景區中段,船過鯉魚灘,往東望去,江左岸數峰屏立,色青如黛。山巒...“觀音菩薩”下邊,有一個小峰,比擬朝拜觀音的人,恰如一個俯伏叩首、態度虔誠的童子。這一組景物就叫“童子拜觀音”。

八仙遊江

右前方,山到了這裡突兀而起,雲到了這裡虛無縹緲,給人以幻境的感覺。這一帶山巒疊嶂,氣勢雄偉,前面一組8個山頭,很像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8個仙人,靠近江邊頭光光的是鐵拐李,旁邊的是曹國舅,下面戴帽子的是河仙姑,接下來的是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藍采和、鐘漢離,正好8個。據說有一天,8位仙人各顯神通,飄洋過海,結伴而行,他們來到了灕江邊上,看到了美麗的灕江風光,這裡碧水青峰,田園似錦,於是他們決定留下來,這個景點取名叫“八仙遊江”。

九馬畫山

距桂林六十一公里,從興坪溯江而上四公里的灕江邊有一石山,山崖巨壁上,黃白的顏色,濃淡相間,斑駁有致,細看山壁石紋可依稀辯出群馬形象,如奔、如臥,似嬉戲,若嘯,神態各異,。旅行家徐霞客這樣描述:“其山橫列江南岸,江自北來,至是西折,山受齧,半剖歸削崖,有紋層絡。綠樹沿映,石俱黃、紅、青、白,雜彩交錯成章,上有遠望如畫屏,故名畫山。”此處便是著名的”九馬畫山”。
畫山上究竟有多少馬匹?憑人想像由你揣摩。相傳它們本是天宮神馬,趁齊天大聖孫悟空任“弼馬溫”時看管不嚴,便偷下凡間,在灕江邊飲水時,被一畫工看見,畫工想描繪下來,結果馬群受驚,慌亂中誤入石壁而永留人間,由於它們均為神所變,因而形態莫測,難以辨認。歷代流傳這樣的歌謠:“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幾多雙?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狀元郎。”說明辯認畫山“馬”不是易事。此外,山麓有“飲馬泉”。山崖石壁上刻有“清漓石壁圖”及“畫山馬圖”幾個大字。
畫山,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詩人,畫家、學者和遊人。清代學者阮元的“六年久識奇峰面,五度來乘讀畫舟”詩句,表達了他對畫山的眷戀。
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
遊船從大磉灘順流而下,水急浪涌,飛舟落灘,壁上九馬很難一一看清。一般人可見三、四匹,要看出九匹來,可不容易。所以舊時就有民謠唱道:“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幾多雙?看出八匹是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遊人到此,但憑自己揣摩意會,數出幾匹算幾匹,數不清也不要緊,下次重遊時再認真細數又何妨。清代有個兩廣總督阮元,曾五次往返於桂林、廣州間,路過這裡,也沒數清畫山的馬。他的詩就這樣說:“六年久識奇峰面,五度來乘讀畫舟。”
如有興致,泊舟上岸,到山麓去看看飲馬泉,還有泉水注入江潭處阮元題的“清漓石壁圖”刻石,以及它旁邊的陽朔縣令富芳的“畫山馬圖”題刻,那也很有意思。

黃布灘

船過畫山壁下,向右航行約一里許,便到黃布灘。透過清澈的江水,可以看見江底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長、寬數丈,鮮艷奪目,恰似一匹嶄新的黃布鋪在河床上。黃布灘因此而得名。

猴子捧西瓜

遊船一到黃布灘頭,看左岸山上,有一塊石頭好像一隻猴子,背著大家捧著一個馬鈴瓜,取名猴子捧西瓜。

狗熊觀天

再往下看,有一個山頭,好象一隻躺著的大狗熊,四腳朝天,仰望天空的彩雲。

宮娥抱太子

右岸的山坳里,有一個一丈多高的石頭,好象古代宮廷中的侍女,頭戴太陽帽,身穿長裙,手上抱著一個娃娃,取名叫宮娥抱太子。
以下相接的是六座高峰,前後有序,依江而立,形狀奇秀,氣勢巍峨。灘左岸邊,綠竹護堤,情影婆娑。山光水色,令人目不暇接。
黃布灘再下去約半里,就到朱壁灘,兩灘之間,河面寬闊,江流緩慢,水平如鏡,加上奇峰倒影,翠竹伴江,舟游至此,頓人清幽秀美佳境。那山巒、翠竹、藍天、白雲倒影在碧水之中,只見水映山青,山浮水秀。山水連成一體,水天溶為一色,簡直不分江中山是影,難辨水上影為山。這就是經常進入攝影佳作的名景——黃布倒影。古今多少名人文土,無不陶醉在這“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烏龜爬山

山頭上有塊岩石似只烏龜,當遊船前行時,這龜徐徐上移,仿佛向頂上爬,名烏龜爬山。

尼姑和尚鬥嘴

岸邊羅漢山上兩座一大一小的山峰相連,中間略顯“凹”字形。左邊的山峰壁面較寬又峰頂略圓,象是一個和尚;右邊的山峰略為纖秀,宛若削髮的尼姑。而兩座山峰近在咫尺,僧尼兩人就這樣相對無言,一站就是千萬年。也有人說他們倆有時也竊竊私語,互訴衷腸,因此還把此景叫為“僧尼幽會”。說是每當夕陽西下,明月的清輝灑滿灕江,人若坐在這潺潺流水的灘涂邊上,或漫步徜徉在悠然靜謐的竹林小徑上,隱隱約約之間,會聽到這僧尼山的低吟淺唱。

朝板山

一座平整的小山,形似舊時大臣朝見皇帝時手中所捧的朝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