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奧·喬治·艾頓人際管理理論

喬治·艾頓·梅奧是原籍澳大利亞的美國行為科學家,人際關係理論的創始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進行了著名的霍桑試驗,主要代表著作有《組織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氣》。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長達九年的實驗研究--霍桑試驗,真正揭開了作為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研究的序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奧·喬治·艾頓人際管理理論
  • 國籍:美國
  • 職業:科學家
  • 原籍:澳大利亞
實驗過程,對試驗現象的解釋,試驗結論,

實驗過程

霍桑試驗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從1924年到1932年,先後進行了四個階段的實驗:照明試驗、繼電器裝配工人小組試驗、大規模訪談和對接線板接線工作室的研究。但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無論工作條件(照明度強弱、休息時間長短、工廠溫度等)是改善還是取消改善,試驗組和非試驗組的產量都在不斷上升;在試驗計件工資對生產效率的影響時,發現生產小組內有一種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的產量,否則就會受到小組的冷遇和排斥,獎勵性工資並未象傳統的管理理論認為的那樣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效率;而在歷時兩年的大規模的訪談試驗中,職工由於可以不受拘束地談自己的想法,發泄心中的悶氣,從而態度有所改變,生產率相應的得到了提高。

對試驗現象的解釋

對這種"傳統假設與所觀察到的行為之間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奧做出了如下解釋:
1、影響生產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參加試驗的工人意識到自己"被注意",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因而懷有歸屬感,這種意識助長了工人的整體觀念、有所作為的觀念和完成任務的觀念,而這些是他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這種人的因素導致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在決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為團體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較之獎勵性工資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試驗結論

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的對於人的假設,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據此,梅奧認為:
1、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梅奧認為,人們的行為並不單純出自追求金錢的動機,還有社會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後者更為重要。因此,不能單純從技術和物質條件著眼,而必須首先從社會心理方面考慮合理的組織與管理。
2、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企業中除了存在著古典管理理論所研究的為了實現企業目標而明確規定各成員相互關係和職責範圍的正式組織之外,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這種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在於維護其成員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內部個別成員的疏忽或外部人員的干涉所造成的損失。為此非正式組織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領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觀念、價值標準、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等。梅奧認為,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有重大差別。在正式組織中,以效率邏輯為其行為規範;而在非正式組織中,則以感情邏輯為其行為規範。如果管理人員只是根據效率邏輯來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邏輯,必然會引起衝突,影響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目標的實現。因此,管理當局必須重視非正式組織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組織的效率邏輯與非正式組織的感情邏輯之間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員與工人之間能夠充分協作。
3、新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工人的滿意度
在決定勞動生產率的諸因素中,置於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滿意度,而生產條件、工資報酬只是第二位的。職工的滿意度越高,其士氣就越高,從而產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滿意度來源於工人個人需求的有效滿足,不僅包括物質需求,還包括精神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