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銅像

梁思成銅像

日本奈良縣政府在2009年將樹立梁思成銅像列入“平城遷都13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並已確定銅像選址在日本奈良縣文化會館廣場公園內,將於2010年10月“平城遷都1300周年”主慶典活動期間舉辦梁思成銅像落成揭幕典禮和中日友好論壇。梁思成銅像將豎立在奈良縣文化會館門前廣場。

基本介紹

紀念活動,紀念人物,設立背景,

紀念活動

適逢中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2010年6月12日上午,“梁思成銅像展暨梁思成歷史貢獻紀念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紀念保護人類化遺產的先驅梁思成先生,並倡導全社會為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新的貢獻。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出席展覽開幕式,為梁思成銅像揭幕。
本次以“大師之路: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先驅梁思成”為主題,由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指導、中國國家博物館支持,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組織委員會、清華大學、中國日本友好協會、人民政協報社聯合主辦,得到西安市、揚州市、昆明市、大同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協助,北京萬科企業有限公司、中外名人文化產業集團協辦。
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出席展覽開幕式,為梁思成銅像揭幕,並向日本奈良縣頒發了銅像贈送證書。兩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宣布展覽開幕。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組織委員會主任羅哲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專業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張秋儉、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會長許金平、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以及日本奈良副知事窪田修、原日本駐華大使阿南惟茂、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理事長村岡久平、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參贊川上文博等出席展覽開幕式,並為展覽開幕剪彩。

紀念人物

梁思成,男,1901年4月20日出生於日本東京,原籍為廣東省新會縣(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 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1972年1月9日逝世於北京。

設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梁思成向美國軍方建議不要轟炸日本京都和奈良。因為這兩座文化古城有大量國寶級古建築,梁思成認為這些古建築不僅是日本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梁思成被譽為“古都的恩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先驅”。200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日本中國友好協會名譽會長平山郁夫先生提議,為梁思成先生在日本奈良樹立一尊銅像,以紀念和表彰他的貢獻。這一提議得到中日兩國有關各方的廣泛認同和支持,盛讚中日合作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紀念和表彰梁思成二戰時期為保護日本古都所做出的貢獻,將成為中日友好新的見證。
贈送給日本奈良的梁思成銅像取材於梁思成先生20世紀40年代的形象,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家王青春創作,由“梁思成銅像評審委員會”從候選的三件作品中綜合評定後選出。該評審委員會由兩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任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為召集人,成員包括周乾峙(兩院院士、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李道增(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關肇鄴(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錦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築師)、樓慶西(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等梁思成先生生前同事、學生,以及梁思成先生的親屬,女兒梁再冰和夫人林洙。
參加評審的另兩尊銅像分別由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雕塑家李象群和銅雕工藝大師朱炳仁創作,展覽結束後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10年6月12日下午,“梁思成學術思想暨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論壇”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為梁思成在日本奈良樹立銅像組委會主任羅哲文擔任論壇主席。中日兩國專家學者以“中日合作保護文化遺產”、“繼承與發揚梁思成學術思想”為議題發表演講,大同市、西安市、揚州市政府及萬科等業界代表以“城市規劃與古建保護”為主題分別展開論述。從提交的論文看,各界專家學者對梁思成古建築保護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並基於不同領域的實踐,對現代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出了建設性的觀點和方案。
除日本奈良將樹立梁思成銅像外,西安、揚州、昆明、大同等國內與梁思成關係緊密的城市也將為梁思成先生立像,大同市提出了建立梁思成紀念館的構想。另外,中日兩國學者還將重走梁思成之路,實地考察梁思成先生當年測繪過古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