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鰲蝦

東北鰲蝦

東北螯蝦,又叫,鰲蝦科(Astacidae), 蝲蛄屬(Cambaroides)是世界淡水鰲蝦的一種。以河中的小魚、蝌蚪、軟體昆蟲為食。冬季也食用越冬的林蛙。在我國東北地區自然分布的蝲蛄有三種,分別是東北蝲蛄、許郎蝲蛄、朝鮮蝲蛄。東北蝲蛄肉質鮮嫩, 營養豐富, 獨具風味, 漁業經濟價值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東北鰲蝦
  • 別稱:石蟹、長白山龍蝦、草龍蝦
  • 二名法:Cambaroides dauricu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甲殼亞門
  • :軟甲綱
  • 亞綱:真軟甲亞綱
  • :十足目
  • 亞目:腹胚亞目
  • :螯蝦科Astacidae
  • :蝲蛄屬Cambaroides
  • :東北螯蝦
外形特徵,生境分布,生物學習性,棲息習性,攝食習性,繁殖習性,經濟價值,人工養殖,綜合套用,

外形特徵

雌性體長70-84mm。分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由較堅硬的甲殼覆
東北鰲蝦
蓋,不能活動。全體分20節,其中頭部5節,胸部8節,腹部7節。除最後1節無附肝肢外,共有19對附肢。頭部有1對複眼,具眼柄,能轉動,有5對附肢,其中1對為小觸角,1對為大觸角,1對大顎,2對小顎;胸部8對附肢,前3對為顎足,後5對為步足,其中第1對螯足特別發達;腹部有6對附肢,為游泳足,其中第6對腹足特別寬大為尾足,與尾節共同形成尾扇或尾鰭。如其腹部迅速屈曲,則身體很快地躍向後方。
蝲蛄的生長通過蛻殼來實現,每退掉一次殼就長大一圈。退掉的殼軟而成型。最大體長10.7厘米。
長有一對螯足,頭部有很長的觸鬚一對,行走靠尾部反向划水。行動和頭部方向相反。

生境分布

生活于山地溪流或山地附近的河流中,白天隱於石塊下,黃昏後開始爬山尋食。分布於松花江、鴨綠江、圖門江、鏡泊湖、千山附近水域。其中東北蝲蛄分布於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千山附近的水域及鏡泊湖等地。朝鮮蝲蛄分布於遼寧。

生物學習性

棲息習性

東北生態適應性極強。在江河、湖泊、水庫、溝渠、坑塘、稻田、沼澤等環境中均能生長繁殖, 尤喜生活在水草叢深處; 也能在河岸、溝崖藉助於鰲足造洞穴, 棲居繁殖; 可較長時間離水或穴居, 對不良環境的耐受力較強, 有避強光趨弱光及晝伏夜出的習性。東北為廣溫性動物, 較耐低溫, 其生長水溫為6-31℃,最適溫度為13-24℃;4℃以下停食,2℃以上入洞越冬,32℃以上入深水或入洞穴避暑; 多在水底、水草及其它物體上營爬行生活, 且喜活水新水。生活在水體中的喇蛤, 當環境不適時( 如缺氧、高溫、水質混濁等) 便爬上陸地尋找新的適宜棲息處。

攝食習性

東北為典型的雜食性動物。自然水域中貝類、小魚、小蝦、蚯蚓、蠅蛆、水生昆蟲、底棲動物和高等植物的種子、嫩葉、碎葉殘片、絲狀藻類、有機腐屑等各種動植物性餌料均食, 人工飼養也食蝗蟲、魚粉、蠶蛹、昆蟲成體或幼體、米糠、酒糟以及各種餅類和糧食。尤喜食動物性飼料, 不論鮮活腐敗都食。以第一鰲足捕食大型食物, 第2、3 鰲足捕獲小型食物, 獵取後迅速躲藏, 用鰲足保護, 以防被搶。攝食時間多在傍晚、日落3 小時後或天亮前, 而以黃昏為盛期。東北喇姑的耐飢力很強,10-15 天不進食仍能正常生活。在適溫範圍內, 隨著水溫的升高, 其攝食強度增加。

繁殖習性

東北蝲蛄的繁殖時間一般在5月初到8月下旬, 而以5 月2 0 日到8 月1 日前後為繁殖盛期。產卵水溫為9-28 ℃, 最適水溫為16-24 ℃。性成熟的雌、雄喇蛤交配前均不脫殼(其它甲殼類有脫殼現象) , 交配1-3次即可產卵, 產出的卵粘附在雌蝲蛄腹肢上孵化。剛產出的卵為桔紅色, 圓球形, 直徑1~2mm。隨著胚胎髮育的進展, 受精卵逐漸呈棕褐色。東北蝲蛄的產卵數量與親本個體大小及性腺發育程度有關, 一般為90~40粒左右, 水溫為20~23 ℃時30~35天孵化出苗。東北蝲蛄產卵數量雖不多, 但由於雌體有抱卵習性,使受精卵受到良好保護, 故孵化率仍較高。這也是該生物種群數量較大、資源較豐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濟價值

可以食用。拽掉尾巴可以帶出內臟,在頭部貝殼掰開,可以去掉寄生在蝲蛄體內的寄生蟲。做熟的蝲蛄,顏色鮮紅,有很大的視覺衝擊。營養價值豐富。東北蝲蛄的含肉率與個體規格、性別、生長季節、性腺成熟度等相關密切。為取得較好的產品質量, 提高可食部分的利用率, 掌握好采捕季節和適宜的上市規格是重要的一環。
同其它水產品比較, 大蝲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均低於泥鰍、梭魚、鯿魚、及河蟹,表明其肉質較嫩, 易於消化;而粗蛋白質平均含量高於梭魚、黃鱔、甲魚、日本沼蝦、河蟹和鯿魚。天然水域中生長的東北蝲蛄, 其肝臟十分發達,包埋在頭胸甲中, 民眾稱之為“ 黃” , 是蝲蛄特有風味之所在, 粗脂肪含量高達24.71% ~29.36%。

人工養殖

池塘養殖:主要有單養和魚、蝲蛄混養兩種模式。單養蝲蛄的池塘, 一般投放規格為25~30g的性成熟喇姑10~15kg/100
;水草較多的池塘放養20kg/100
左右; 有樹木遮蔭的池塘放養25kg/100; 無水草與樹木覆蓋而精養條件較好的池塘, 可增加到30~45kg/100
。通過其自然繁殖, 在人工投飼、輪捕與科學管理條件下, 當年可淨產蝲蛄600-900kg/100
, 規格為15~20g。
稻田養殖: 在利用稻田飼養之前, 稻田中天然分布的蝲蛄僅作為一種副產品。稻田養殖東北蝲蛄一般有兩種方式, 一是稻、蝲蛄雙收制; 二是只收蝲蛄不收稻, 水稻只作為蝲蛄的飼料。我國東北地區宜採用雙收制, 達到稻穀、蝲蛄雙豐收。在三江平原沼澤區, 秧苗返青後一次性放養規格為0.5-2g的幼蝲蛄3.7X
~4.2X只/100 ( 規格儘量整齊), 秋後可淨產規格為20~25g的商品蝲蛄250~600kg/100
, 經濟效益可比純種稻提高1.7-2.9 倍。
其它養殖方式: 除利用池塘稻田養殖外, 還可開發農田排水溝渠、廢舊河道、沼澤、葦塘、草塘等荒廢水域資源, 充分利用這些水體中豐富的天然餌料資源, 實行混養或單養。根據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桃兒河水域部分農戶的養殖實績, 可淨產商品蝲蛄750~1500kg/100

綜合套用

作為餌料增殖: 東北蝲蛄既可直接食用,還可作為魚類餌料移植、放養到適宜的水域,增加經濟魚類產量。
加工出口蝦仁: 東北蝲蛄作為淡水鰲蝦的一種, 除鮮活銷售外, 還可加工成鮮蝦仁或凍蝦仁上市, 進一步提高其經濟利用價值, 並試銷國外。
提取甲殼素: 東北蝲蛄肉可作為風味獨特的高檔食品, 其甲殼還是生產可溶性甲殼素的上等原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