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92年破土動工, 1994年5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承擔著傳承、發揚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的使命。博物館主樓建築分上下兩層,屋頂頂角以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為造型。博物館內設一個序廳和三個展廳,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餘件(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
  • 館藏精品:玉琮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參觀信息,神話故事,

發展歷史

從杭州市中心向西北約13公里便是餘杭區良渚鎮,這是一個普通的小鎮,卻擁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良渚:美麗的水中小洲,“美麗洲”。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個發現,讓這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名字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從此聲名遠播。
施昕更先生的這個發現,就是最終被考古學家以最早發現地“良渚”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左右,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廣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這方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1000餘年。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著名的考古大遺址,良渚遺址的地位價值早已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公認。早在1994年,良渚遺址就因其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無與倫比的重要價值和保存的完整性,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評價說:“良渚遺址重大價值的不斷揭示,已經改變了以往人們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方式、途徑等重大問題的認識;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外貌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外貌
沐浴著新中國的旭日,良渚考古進入了黃金時代
l936年,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鄉——餘杭良渚一帶發掘了良渚棋盤墳、荀山周圍以及長命橋鐘家村等遺址,他在調查中還獲知類似的遺址有10餘處之多,都出土了大量的黑陶與石器,施昕更先生據此撰寫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這是良渚文化研究的發端。
然而,戰爭連綿,剛剛起步的良渚考古也因此陷於停滯狀態。直至20世紀50 年代,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我國的考古事業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良渚考古開始了大量積累材料的階段。
1955年,浙江對餘杭長墳遺址的發掘,是新中國成立後良渚遺址範圍內的第一次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不斷揭開良渚荒草萋萋的歷史塵封,使它曾經滄海桑田的面龐逐漸變得親切。經歷了舊石器時代的篳路藍縷以及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的風風雨雨,複雜的社會結構、完備的禮儀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為代表的卓越的藝術成就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良渚遺址的重大價值層層揭示
20世紀80年代初,以吳家埠發掘為標誌,這一區域的考古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神秘的良渚文化也揭開層層面紗。
反山、瑤山發掘引起巨大轟動,並迅速掀起一股良渚文化和良渚玉器研究的熱潮。不久,匯觀山、莫角山等重要遺址被揭示,良渚文化的研究又被推向新的高潮。
“良渚遺址”作為大遺址的特指概念逐漸形成,大型禮制性建築、高等級祭壇、顯貴墓地集聚一地,大量不同類型的遺址被不斷發現,良渚遺址作為良渚時期的一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的觀念,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良渚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完整而龐大的考古遺址之一,是人類創造性天才傑作的代表和早期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範例,是一種消逝的文化的獨特見證,又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及藝術有較大關聯,是傳統的人類居住地的傑出範例。
1996年,良渚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稱:良渚遺址重大價值的不斷揭示,已經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我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方式、途徑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並將繼續豐富人們對我國文明史的認識,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千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今後應成為人們紀念、教育、觀光的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帶領的考古隊發掘的“良渚古城”, 其以宏大規制,被考古學界稱為“中華第一城”,是良渚文化的國都所在,同時將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整整3000多年。
“良渚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在首屆“良渚論壇2008中華文化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用詩意的語言描述到: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恆星。它最明顯的特徵是首創、獨創、原創,也就是它獨特的文化創造性。
良渚遺址也是中國大遺址保護的典型範例。
早在1961年,良渚遺址便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十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展示專項計畫》中,將良渚遺址列為第一類第一號項目。2007年它又入選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確定的100處重要大遺址名錄。
回頭看良渚遺址多年來的發掘和保護,能讀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走進新世紀的春天,良渚大遺址保護更是漸入佳境。
2002年3月25日,近萬名杭州市民簽名,支持良渚遺址申報《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4月,遺址區內一村民建房發現玉器後,立即主動向文物管理部門上繳,並協助配合後續考古發掘工作,使200多件珍貴文物免受流失和破壞。
2008年,又有3位遺址區周邊民眾主動向良渚博物院捐獻玉器、石器等良渚文化文物10件。
隨著幹部民眾理解、支持、參與遺址保護氛圍的日益濃厚,企業也顯示出積極參與良渚遺址保護的趨向。2000年,餘杭區和南都集團合作引進了良渚文化村項目。8年來,通過市場化運作,該項目已籌措到2.5億元資金用於良渚遺址保護。
正是有了這無數雙手的托舉和保護,良渚大遺址才能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中折射文明之光。
“良渚文化的獨特價值,不僅僅為學術界,而是同時為社會各界、尤其是當地百姓所認知。”良渚博物院院長蔣衛東告訴記者 “良渚博物院”的命名,體現出良渚文化“突出的普遍價值”,這一命名宣示:良渚文化是屬於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就這樣融進了當代都市——在擁有一萬多平方米的良渚博物院裡,記者看到,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現代觀眾,在與古良渚人一起耕田、伐木、捕魚……這種形態各異、動感十足的互動方式,讓紛至沓來的各國遊人,徜徉在這古杭州歷史文化遺產的殿堂,領略著中華文明曙光所折射出的華麗和豐美。
基於良渚文化的獨特內涵以及它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義,1992年良渚文化博物館破土動工, 1994年5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從此承擔起傳承、發揚良渚文化的光榮使命。博物館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主樓建築分上下兩層,屋頂頂角以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為造型,使整個建築既融入了良渚文化元素,又顯得古樸別致。

建築布局

博物館內設一個序廳和三個展廳,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餘件(組)。序廳以趙朴初先生題寫的“文明曙光”四個鎏金大字最為醒目,整個序廳的牆面用塊石疊砌成壁,並施以不同的顏色分別示意三個社會發展階段:最下層代表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最上層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時代,中間一層突出體現了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文化,每層上面都刻有各個時期的代表性紋飾與器物。石壁上嵌著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的題詞——“文明曙光”,作為基本陳列的名稱,為全館所展示內容起到提綱挈領之意。

館藏文物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第一展廳,這裡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的內涵、分布範圍。整個第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復原了當時的快輪制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其成套而製作精良的生產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複雜的,並處於領先地位。從中我們不難想像,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當滋潤的,他們飯稻羹魚、漁獵採集而怡然自得。高度發達的農業為分工明確、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產生了諸多的手工業生產門類,並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展覽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滿經緯之美的織物、神聖而精緻的玉器、珍貴而艷麗的漆器以及發達的竹木器,都將讓你領略良渚先民的獨創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東側,用6組展櫃展示著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製精細的石器及製作規整的陶器。每兩組展櫃之間都有一組燈箱圖片相連,選擇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館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廳中央又立著四組與展廳同高的玻璃屏風來象徵性地阻擋視線,每組玻璃屏風由兩片玻璃夾著一張雙面精美器物圖片,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些燈箱片和屏風一方面給整個展覽營造了一個適合精品展廳的較好氛圍,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展示的容量,豐富了展覽的信息。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禮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鉞;另一部分則主要為裝飾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錐形器、帶鉤、鐲、匙、匕、項飾及鳥、龜、魚、蟬等動物飾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種類型的陶器外,還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單把杯、橢圓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劃著名8個符號的刻文黑陶罐為最,被稱為“前所未見的珍品。”在展廳的末端還介紹了良渚遺址最早考古發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驅者何天行兩位先生的簡要事跡,以及歷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資料。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國慶開館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國慶開館
第三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西側,復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同時在四周牆面展示了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照片,通過豐富的墓葬資料的對比展示來揭示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詮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個展覽達到了高潮。
三個展廳內容相互映照,各有側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創造出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說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
2006年,為紀念良渚文化發現70周年,二三展廳特別舉辦了反山瑤山玉器精品展,共展出玉器600餘件(組)。這是反山、瑤山遺址考古發掘20年來,大量精美玉器在博物館的首次展出。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良渚玉器的獨特內涵和功能。
第二展廳,在燈光的映射下,良渚文化玉器散發出獨有的“雞骨白”和“南瓜黃”色,觸目所及,高低錯落、形態各異,蔚為壯觀。第一部分介紹的是良渚社會藏禮於玉的禮制。良渚時期,玉被賦予神聖的品格,展櫃中良渚時期三大禮儀重器:玉琮、玉璧、玉鉞盡顯高貴與神聖,它們是溝通天地人神的靈物,是神聖的法器,也是維繫社會等級與秩序的重要禮器,更是世俗權力的象徵。第二部分表現的是良渚人的精工琢玉。良渚先民善於琢玉,從原料選擇、設計定樣、磋切成坯、紋飾雕刻到拋光成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在反山、瑤山遺址中,出土了160餘件表現手法多樣、制琢精緻的刻紋玉器,其合理的布局、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無不反映出良渚時期精湛的琢玉技術和獨特匠心。在一件件珍貴文物面前,無不令人駐足停留,以期看清其中的奧秘。那鬼斧神工般的技藝連現代工藝美術大師們都自嘆不如。第三部分是種類別玉,良渚社會用玉的普遍性和等級化造成了玉器功能的複雜化,目前已知的種類有40多種。為便於區分,在展覽中,我們按照出土情形和器物形制兩方面的差異,從使用方法上將良渚玉器分為單體件與複合件兩類,其中複合件又再分為組裝件、組佩件、穿綴件和鑲嵌件四類,整個展示圖版、文物相互對應,帶你感受先民的精緻生活。
第四部分的內容設在第三展廳,以復原陳列的方式再現了良渚文化反山遺址23號墓。此顯貴者大墓出土遺物包括玉器、嵌玉漆器和陶器,以單件計共467件。其中出土玉璧54件,為良渚文化遺址中隨葬玉璧最豐富的墓葬。展覽還通過大小墓葬在墓制規模、隨葬品多寡、類別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生動揭示了良渚文化時期貧富的兩極分化和社會的分層。

參觀信息

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約10公里,系杭州市餘杭區中部中心城鎮。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域面積101.69平方公里,轄26箇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壩等6個村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託管)及3個社區。常住人口達8.8萬餘人,流動人口4.5萬餘人。杭州繞城公路北線、東西大道橫貫全境;104國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縱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莊兜為起點,同衢州路相連,與杭州繞城公路北線十字相交,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為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宣杭鐵路,東苕溪航道東西橫貫全境,京杭大運河沿鎮東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綜合運輸體系。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
良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全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70億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為63.4億元。工業經濟圍繞良渚、安溪、勾莊三大工業功能區塊建設,扶優扶強重點骨幹企業,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38家,億元企業9家。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加大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力度,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金恆德國際汽車物流廣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浙江物產集團、杭州港大松樹貨櫃碼頭、浙江億豐裝飾城等省、市、區等二十餘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使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
杭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一主三副六組團”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一,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衝刺“雙百”強鎮(農村經濟總量100億元、躋身省百強鄉鎮),打造“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

神話故事

大禹殺防風——良渚文化地區流傳的神話
“大禹殺防風”的神話故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距今約4100年了,其傳說的防風國即今日良渚文化發祥地的近旁,距安溪僅數里的德清縣封隅二山之間。這個神話在史籍上早有記載,如《魯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搜神記》等,近年我省民間文學家們又蒐集到不少資料,是十分有價值的。
很久很久以前,堯王和舜王都十分重視治水,因為洪水一發,老百姓就會喪失生命,五穀食糧也會被水沖走,連砂子泥土都會被沖得所剩無幾。舜王便派鯀治水,鯀用堵擋法,把水擋在一片片低洼地里。但是大雨一淋,大風一吹,水就又越過堤岸流淌出去了。鯀用這個方法治了三年,不見成效。於是舜王一怒之下把鯀斬首了,並繼續在全天下招募治水英雄,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又過了好多好多年,出來了一個禹,他是鯀的兒子,是鯀死後三年才出生的。禹生下來時像條蟲,但是長得飛快,不久就變成一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了。他聽說父親是治水英雄,但因為治水不得法被舜王殺了,所以他也立志要治水。他想既然堵擋不成功,就要找別的辦法。他巡視大江南北,總結出風水的特性:水往低處流,隨風勢洶湧成洪,即使有千鈞之力,也是沒法阻擋它們的來勢的。因此,就必須用疏導的辦法,幫助湖港的雨水順著江河流淌到大江大海中去,不讓它在陸地上聚積起來。
禹跨五嶽,走三江,在途中結識了一個朋友叫蕭伍,兩人時常談天說地,結伴而行。當他們遇到洪水阻隔,就合力沒日沒夜地挖掉老堤,搬了座小山,有時還用開山斧劈開一座大山。來到了東海之濱的太湖,禹就和蕭伍在錢塘江邊一處叫塗山的地方暫時安頓下來。
禹和蕭伍到塗山以前就發現錢塘江的北面有一片土地特別豐沃,後來打聽到那裡有一位和鯀同時代的,被舜王封為“治水英雄”的防風,據說治水很有一套。禹就讓蕭伍去實地察看察看,究竟防風是個什麼樣的人。
蕭伍是個精細人物,他聽從禹的調遣立即動身,走了五五二十五天,來到了防風王的屬地。只見那裡不少老百姓都在磨石頭,蕭伍就問道:“這是做什麼的?”大家齊聲說:“石犁。”這時,一隻玄龜伸出頭來補充說:“防風王到太湖治水去了,你是哪裡來的?”蕭伍循聲看去,心想,還說治水呢,這么只烏龜能出什麼力氣啊?玄龜早就測出蕭伍的心思了,驀然變成了一個身形比蕭伍高大得多的人,這把蕭伍嚇了一跳,他吸了口氣說:“我是禹王的軍師蕭伍,奉命前來向防風取經學習的。”玄龜就客氣地說:“身胚變大變小是我們治水的手段,我們防風王的本領更大了,他的架胚更粗呢。”
蕭伍回塗山向禹王報告了在防風國的所見所聞,特別提到防風的偌大的身胚。這讓禹覺得不可理解,就自言自語地說:“他治水的辦法一定很了得,我要去拜訪他,向他請教。”
過了兩天,防風從太湖治水回來了。這次他們把太湖裡的西山重新打造了一番,把山頭壘高,把洞穴挖通,把盆地里的水溝填平,讓“金、銀、龍、虎”四弟相公輪流到這裡把守,教那裡的百姓耕地種田。防風在回來的途中把苕溪的狂暴大雨順勢整理了一下,還在一些小高地上安排了一些百姓居住下來(這些小高地就在防風國的四周,就是大冠山、反山,匯觀山、瑤山、燈籠山,玉架山、橫山等地方。)防風在治水時路過湖州,遇到一批老百姓被洪水困在一個小高地上。大家見到防風就高叫“救命”,防風這時實在很累了,但他想救人要緊,就命令四弟相公立即行動, 用自己的身子往湖裡一壓,把湖水擠成了七七四十九條支流,向大江大海里流去。小高地變成了一片丘陵,老百姓得救了,可是防風王卻陷在了湖裡。經過三天三夜,他的身軀變成了一個土丘,就像一座塔,後來大家就叫它“防風塔”。
南方雨水多,防風在這一帶沒日沒夜地治水已經九九八十一天了。剛回到家,玄龜就高興地迎上前來說:“鯀的兒子禹來過防風穴了。”防風和四弟相公說:“過幾天,我們到塗山去一趟,和他交流交流治水的經驗。”
大禹來東南治水十三年,在塗山安家娶妻,他經常外出,結交一些治水英雄。他在上游山谷里扎陂,在下游平川上開溝,頭枕天台山,腳踩東陽江,很見成效。為此,舜王下令立禹為王,讓蕭伍當宰相。禹立朝綱,定都於越,享譽天下。防風也就歸在了禹的統治之下,從此都稱禹為夏禹王、大禹王或“平水禹王”了。但是,大禹王一直沒有見過防風。而一遇水患防風都得親自處理,故一次又一次地推遲了訪禹的計畫。
就在防風去天目山治理洪水的時候,玄龜接到蕭伍的通知,說禹王要交流治水經驗,行賞有功之人,要大會諸侯於會稽,特別要請防風王介紹治水的經驗。開會之日到了,可是防風還在山上,等他回來,接到通知就對玄龜說:“我們立即動身,可能還能趕上大會的尾聲。”
因為禹王要在茅山開大會,所以山上山下,人來人往。當禹王來到會場,各諸侯都紛紛呈送貢品,山雞、野兔、貂皮、虎骨……
大會上,禹王當眾宣讀了諸王治國安邦的功過,對諸侯的表現,有功則獎,有過則罰。所以大家情緒都很高漲,現場一片歡騰。這時,禹王想起了多次想要見的防風,但不見他的影子,問了幾回,大家都說沒有見到。又問蕭伍,蕭伍說:“這不是通知的問題,通知是同時發出去的,大家都按時來了,就只有他沒來。”蕭伍走近禹王身前,低聲地說了一句,禹王就立刻沉下臉來,不說話了。蕭伍請諸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要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不久,茅山四周就響起了管樂之聲,大家都沉醉在舞者的翩翩身影中,忘記了時辰。
大會進行到最後一天,只見塘上來了一批人,走在最前頭的是位身形很高大的人,只見他卷著的褲腳上還粘了不少沒幹的泥漿,後面的幾十個長手長腳的人也都像剛從戰場上下來的戰士,都是筋疲力盡的樣子。會場上有人高呼:“防風王來了。”但禹王卻冷冷地說:“把防風帶上來。”防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快步向禹王的三級台座走去,只走到第一級就能直面禹王了。大禹見防風高挑強壯,說話聲如洪鐘,一下子看呆了:“真是奇才啊!”但內心卻鼓動著一股不名之氣,就高聲地吼道:“防風!你知罪嗎?”防風正打量著被大家歌功頌德的大禹和眼前的一堆貢品,突然聽到大禹的話,脫口而出:“我有罪?我勤勤懇懇操勞一輩子,治天目之洪,疏大湖之災,我防風國內,老百姓安居樂業,我有什麼罪?”大禹覺得防風的一席話還蠻有道理的,而蕭伍卻在一旁說:“我們大王召開這次大會,你為什麼今日才來,這不是罪嗎?”防風一聽就怒目圓瞠:“我剛治了一處山洪,從山頭連夜趕過來的,連貢品都來不及備,就只帶了些玉璧玉琮來,每件玉器都是金、銀二相公和老百姓沒日沒夜趕製完成的。”防風說完,轉身就退出會場。與防風一道來的金、銀二相公覺得要把情況和大禹說清楚,就高聲嚷道:“大王諸侯們,剛才防風王說的情況完全是實情,請禹王原諒,三天會議我們最後一天還是趕到了,怎么就不算數了?”防風正大步退出會場,根本沒聽金、銀相公說的話。大禹見此情景,內心更是火冒三丈了,就大喊:“把防風抓回來,斬首。”他手下的一群人士就擁了下去,蕭伍最為積極地想要抓住防風,可是他個頭還不及防風的腰,被防風一手甩了出去。
防風王立在山塘上,沒有一個人能近前抓住他,金、銀、龍、虎四相公要他一起回防風國去,但他跨回到禹王台下。昂首挺胸,像等候禹王來斬首似的。這時會場上一點聲響都沒有了,諸侯們在等待大禹下一步棋怎么走了。突然有位謀士說:“壘土。”眾人就立即在防風王身旁壘起了土堆,一級級地高起來,但土高一尺,防風王也長高一尺,還是夠不到砍他的頭。又有謀士說:“火燒。”他們拿青松、翠柏、香樟等樹枝圍住防風搭成一個木架,形成了一個刑台,一把火燃起了它。刑台上青煙燎繞,防風在火中大笑了三聲很快就化成了灰燼,人們圍觀了很久才漸漸散去。大禹看著這悽慘的場景,自問是不是做錯了,回家後就病倒在床上。
過了十幾天,他出巡察看茅山,在一塊巨石上題寫了“禹穴”兩字,又順便向刑塘走去。只見塘上建造起一路的七尺小土廟。十里刑塘七尺廟,他知道那是老百姓在懷念防風的義行,暗想一定要把這不得民心的影響挽救回來。
大禹決定再訪防風穴,認認真真地學習防風的治水、治國經驗。他找了蕭伍等人一起,翻山越嶺、迎風涉水來到了防風國。大禹見江湖上風平浪靜,國民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他們都各自分工,人人手腳都十分麻利,起坯燒窯,切土挖溝,壘石砌牆,一派繁榮景象,
禹王一行經過了幾座谷岙,行過幾條山路,來到了封山腳下的防風穴,陽光照在水面反射上來,把山洞映得光芒萬丈,禹王不禁感嘆:“真是個好地方啊!百業興旺,國泰民安,防風還真是個好君主呢!”他們來到了洞穴深處,只見玄龜和金銀相公都聚在一起,商量著為防風王籌辦一場盛大的追悼典禮,見大禹一行進來,立刻就靜聲無言了。玄龜一見蕭伍,就激動地說:“你這害死防風王的罪魁禍首。你在開會前一天才把通知送到這裡,就算當時他在也不能按時趕到茅山。防風王第三天趕到,這怎么能算是遲到呢?”大禹當即質問蕭伍,蕭伍只得說是他有意使防風遲到的,因為他見禹很器重防風,而防風的治水本領又比自己強,要是防風被大禹重用了,他宰相的位置可能就不保了,所以就設計了這個陷阱……
大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跟了自己十幾年的朋友居然是個小人,當即就把他驅逐了出去。大禹又聽玄龜和金、銀相公講述防風的事跡,深深地覺得自己誤殺了一個有本領道德又高尚的偉人,感到非常內疚。他翻閱了防風的著作,決定吸收到自己的《夏律》中去,並特別增加了內容,如重用人才、防備內奸、立言立德、自我戒備等等。玄龜聽了夏禹的一席話和他巡視封山前後的儀態,漸漸沖淡了大禹殺害防風的怒氣,同意在封山建一座防風廟,把每年的8月25日作為祭奠防風王的日子,把防風王葬於王城北面的高墩上。
禹王以為這些工作已能彌補他錯殺無辜的罪行了。但是,防風國的很多老百姓並沒有原諒他。有的人已立誓不再拜禹,要為防風王報仇。在禹王巡視防風國回茅山的路上,有一批攜弓攬箭的山神攔住了他的去路。大禹高呼:“我是夏禹啊!”山神們不理不睬,不住地拉弓把箭射了過來。禹王的衛隊沖了過去,抓住了兩人,兩人沒說一句話,突然抓起兩支箭刺向自己的胸口,兩股殷紅的鮮血噴到大禹的臉上,大禹見兩人死了,就命令手下人拿出兩團不死草塞進這兩人口中,他們就立刻生還了。大禹說:“他倆是防風國的臣民,是為防風報仇才來攻擊我的,讓他們回去吧。防風真是有幸啊!有這么忠誠的臣民。”
大禹回到茅山的第二天早上就停止了呼吸。大家遵從他的定命:衣衾三領,葦槨四寸,桐棺三寸在會嵇山旁營葬,執行了他的“死於山者葬於山,死於陵者葬於陵”的制度。旁取火石一塊鐫銘“窆石”,立廟禹崩於會稽,在位十歲,壽百六十歲。
防風國臣民永遠都不會忘記防風王的恩澤,他們在各處修造了防風廟。在隅山南面的朱岙(後名橫塘,在莧橋)即建有一個較有規模的大廟,用土木做成的神像,龍首牛耳,祭拜時奏防風古樂。人們往往忘情地長夜歌吹,盡情地懷念他們的祖先——防風王。這習俗延續了幾千年。孔子在《魯語》中也提到過。直到上世紀40年代,還能見到這座防風廟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