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宋王安石詩作)

《杏花》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創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前半首寫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勝於花的自身;後半首由水中花影,聯想及南朝陳後主及貴妃張麗華國破人亡的境遇。此詩藝術構思的獨到之處在於,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嬌美艷麗,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現她在水中嬌嬈的倒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杏花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安石
  • 作品出處:《王臨川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杏花
石樑度空曠1,茅屋臨清炯2
俯窺嬌饒杏3,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4,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5,殘妝壞難整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石樑: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2.清炯(jiǒng):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
3.嬌饒:即嬌嬈。嬌艷富麗貌。
4.景陽妃:指南朝陳後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台城。後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5.怊悵(chāo chàng):惆悵。
6.殘妝:被損壞了的化妝。

白話譯文

石樑跨過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
俯看嬌嬈的杏花,並不覺得花兒勝過倒影。
巧笑如同景陽宮的妃嬪,含笑落下了宮井。
讓人惆悵呵剩有微波,殘妝弄亂了難以重整。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作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宋人王銓《默記》卷下曰:“荊公暮年賦《臨水桃花》詩:‘還如景陽妃,含嘆墮宮井’”云云,可證此為老年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歷代詩人對花常有偏愛。陶淵明對於菊,林逋對於梅,東坡對於海棠,山谷對於水仙,似乎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王安石對於杏花也正是如此。他的詩集中有多首詠杏花的作品,如“垂楊一徑紫苔封”,“只愁風雨劫春回”等,都是廣為傳誦的篇什,而這首詩又以它特別的風味為人重視。
首二句說,石橋跨過了空曠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閃亮的溪水畔。這裡用了兩個形容詞:“空曠”“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辭中所謂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體的特徵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詩意豐滿,形象鮮明,如直說石樑渡河,茅屋臨水,則興味索然了。
三、四句說俯看嬌美艷麗的杏花,似乎並未覺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處。尋繹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種清瑩而縹緲的美感,嚴羽《滄浪詩話》狀詩之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就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王安石愛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箇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種空靈玄妙的韻味。
五、六句以張、孔作比,說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動人。以花比美人是詩家常語,這裡以美人喻花則覺新警。
末二句承上而來,也還是將人擬花,然而寫微波蕩漾,花影繚亂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義。詩說水面的漣漪,將水中這位絕代佳人的容顏妝飾弄得殘破難整,令人惆悵不已。因為上文已將杏花比作景陽妃,所以這裡的“殘妝”也顯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殘妝壞難整”一句寫花影凌亂,形象生動而富有動態的美,情韻絕勝。
這首詩構思新穎別致,詩雖從石橋、茅屋寫起,但“空曠”“清炯”已逗出水面如鏡,為下文寫杏花倒影之嫵媚作了襯托和鋪墊,寫倒影也步步深人,妙趣橫生,通過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水波由靜到動以及花影在這過程中的變化,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此詩雖詠臨水之杏花,然全詩不著一花字、水字,詩人像是有意避開坐實的刻鏤描摹,而杏花的風姿神韻全以空靈比況之筆出之,給人一種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實,寫杏花臨水及其水中倒影這一景象,在唐人的詩中也早已有過,如吳融的《杏花》詩“獨照影時臨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詩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於他表現這種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穎,造成了十分動人的藝術魅力,能引起讀者無限美妙的聯想。

名家點評

宋代學者許顗《彥周詩話》: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春漲綠周遭,俯視紅影移漁船。”皆觀其影也。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