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崗西甜瓜

李崗西甜瓜

李崗西甜瓜,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李崗西甜瓜營養成分均不少於西瓜,而芳香物質、礦物質、糖分和維生素C的含量則明顯高於西瓜。具有“消暑熱,解煩渴,利小便”的顯著功效。

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李崗西甜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崗西甜瓜
  • 產地名稱: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
  • 品質特點:瓜皮薄,甘甜多汁,清爽可口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395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5月25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甜瓜又稱甘瓜或香瓜。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於清香襲人故又名香瓜。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營養價值可與西瓜媲美。據測定,甜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質的含量低於西瓜外,其他營養成分均不少於西瓜,而芳香物質、礦物質、糖分和維生素C的含量則明顯高於西瓜。多食甜瓜,有利於人體心臟和肝臟以及腸道系統的活動,促進內分泌和造血機能。祖國醫學確認甜瓜具有“消暑熱,解煩渴,利小便”的顯著功效。
1、外在感官特徵:李崗西甜瓜皮薄,甘甜多汁,清爽可口,帶有綠白色線條花紋,呈橢圓形。呈橢圓形,瓜皮發亮,花紋清晰,手模有光滑感,切開後,能夠問到香甜味,吃起來脆甜可口。
2、內在品質指標:經檢測,總糖含量9.6%,總酸含量0.11%。
3、安全要求:李崗西甜瓜於2006年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符合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並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李崗西甜瓜李崗西甜瓜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惠農區位於寧夏北部,東西寬約88.8千米,南北長119.5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偉38°21′—39°25′之間。東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烏海市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南暢北通,地勢西高東低。

土壤地貌

石嘴山市惠農區土質肥沃,適合各類作物生長。轄區內得引黃自流灌溉之便,結合節水灌溉,灌排體系完善、溝渠路暢通,林網密布。全區90%的耕地為平原,劃定農產品李崗西甜瓜地理標誌區域保護範圍的土壤以黃土為主,肥力高,土壤結構好,耕層較深厚,保水保肥,易於耕作。

水文情況

惠農區水資源主要是灌溉黃河水,幾十年農田基本建設和十幾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使本區域溝渠配套,排灌方便,水質良好,季蓄水充足、無“三廢”污染具備良好的灌溉種植用水條件。灌溉水質量符合GB5084-1992規定。

氣候情況

惠農區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李崗西甜瓜李崗西甜瓜

歷史淵源

據惠農縣誌記載以及當地老人口述,李崗地域明清就有種植西瓜的歷史,由於當地乾旱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未能長足發展。
1990年以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李崗村由個別農戶種植西甜瓜發展到全村家家戶戶種植西甜瓜,包括西瓜、甜瓜、香瓜等,由於地理環境和水土的原因,種出的西瓜皮薄、含糖量高,入口脆甜,在本區享有美譽。

生產情況

2010年,李崗西甜瓜種植面積達3000畝,產量5300噸。

產品榮譽

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李崗西甜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李崗西甜瓜李崗西甜瓜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惠農區李崗村8個生產隊、東永固村8個生產隊、通風村3個生產隊和先鋒村4個生產隊。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3′—107°47′,北緯37°04′—38°10′。

質量技術要求

1、李崗西甜瓜種植地選擇通風透氣、排水良好、交通便利、土質肥沃的玉米茬、谷茬、糜茬為主,其次是蔥蒜茬,做到與葫蘆科作物稼接實行年年輪作。
2、春季保護地栽培的西甜瓜品種應選擇抗病、早熟、易座果、商品性好的品種,生產中多選用京欣一號、早冠龍、珠峰、早花蜜、金鐘冠龍、西農8號、鄭雜七號等。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
3.1、育苗保護地西甜瓜栽培,為了提早供應市場,必須育苗移栽,以3—4片葉,30—40天苗齡,根系發達,白色,子葉完整,真葉平展而肥厚,色深無病斑,下胚軸距地面4—5厘米為適合壯苗。育苗時間3月上旬,4月15—20日移栽,6月下旬收穫。
3.1.1育苗設施:在溫室中採用營養缽和穴盤育苗,以保護根系不受損傷。
3.1.2營養土配製和基質選擇。腐熟過篩的有機肥50%和肥沃田園土50%混合後,每立方米營養土加粉碎磷酸二銨300克混勻。選用直徑10厘米的營養缽內裝營養土至袋深約7厘米處,南北向整齊地放入育苗池內。穴盤育苗選用台灣農友壯苗2號基質,採用50孔穴盤,將撒水拌濕的基質裝入穴盤,穴盤相互碼放向下壓1厘米深。壓實的穴盤東西向擺放在育苗架上或育苗畦內。
3.2種子質量要求種子飽滿,純度達99%、發芽率達90%、水分含量8%。
3.2.1種子處理
3.2.1.1消毒處理先將種子暴曬1—2天,再浸種3—4小時後,用0.2%多菌靈溶液浸泡種子15分鐘後撈出,用清水洗淨。
3.2.1.2浸種:將種子倒入55—66℃溫水中迅速攪拌,待水溫降至35℃左右浸種12小時,南瓜砧木種子浸種8—10小時、瓠瓜種子浸種24小時後撈出,用清水洗淨種子表面的黏液,晾乾種子表面水分,準備催芽。砧木種子要比西甜瓜種子早浸種2—3天,以利於嫁接。
3.2.1.3催芽:將種子淘洗乾淨,放在瓦盆內,上面覆蓋乾淨潮濕的毛巾,置於25—30℃處催芽,白天溫度30℃,夜間溫度25℃,萌動後溫度降至25℃左右,每天淘洗一次,3—4天即可出芽。
3.3播種
3.3.1播種時間:西甜瓜育苗在3月上旬播種。嫁接用的砧木播種時間應根據嫁接方法而定。靠接法要求砧木和接穗苗大小相近,砧木應比接穗晚播3—5天,即西甜瓜苗出土後再播砧木;頂插接法,砧木比接穗早播3—5天。
3.3.2播種方法:在已澆水的營養缽或穴盤中,點播一粒發芽的種子。然後覆蓋2厘米厚的過篩細濕土或基質。作接穗用的西甜瓜苗種子可均勻撒播在苗床上,並覆蓋2厘米厚的過篩細濕土。
3.3.3播種量:每畝用接穗200克;砧木500克。
3.4苗床管理
3.4.1溫度管理播種到出苗,白天溫度25——30℃,夜間20——25℃;幼苗出土到第一片真葉展開,白天溫度25——28℃,夜間溫度13—16℃;第一片真葉展開時,白天25℃,夜間13—15℃,以促進花芽分化。溫度過高,加大通風口放風;溫度過低,增加保溫設施,如採用二層膜覆蓋等。
3.4.2嫁接方法
3.4.2.1靠接法砧木子葉平展,真葉露心時去掉生長點。在子葉下0.5—1厘米處,用刀片作45度角向下斜削一刀,深度達莖粗度的2/5—1/2。切口長約1厘米。接穗子葉平展,真葉露心時,在距生長點1—1.5厘米處向上呈40度角斜削,深度達莖粗度的1/2—2/3,切口長度與砧木切口相同,將接穗切口嵌插入砧木莖的切口,使二者切口緊密結合在一起,用嫁接夾固定接口。嫁接後,把砧木、接穗同時栽入營養缽內,相距約1厘米,接口距土面約3厘米,7天后接口癒合,切斷接穗根部,10—15天后去除嫁接夾。
3.4.2.2嫁接後管理一是嫁接後前三天要注意遮陰,陽光強時放苫,弱時起苫。二是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嫁接苗床的相對濕度要保持90—95%。三是溫度,嫁接後3—5天內,白天保持30℃,夜間在23—25℃,3—5天后逐漸通風降濕降溫。四是通風,3—5天開始通風,以後逐漸加大通風量,10天后撤去小拱棚通大風。
3.4.2.3光照管理每天揭苫後都要清潔薄膜受光面,保證有充足的陽光進入溫室。有條件可增掛反光幕,增加光照。
3.4.2.4水肥管理
3.4.2.4.1營養缽育苗:如發現有旱情,可以用噴壺噴水加以補充,不可澆大水。
3.4.2.4.2穴盤育苗:苗期水分管理要視乾旱情況,噴灑水分加以補充。
3.4.3整地施肥
3.4.3.1施肥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肥3000—4000千克或油料餅100千克,硫酸鉀肥30千克,磷酸二銨40千克,提倡溝施,在栽培畦西甜瓜播種行下,開溝20—25厘米,寬15—20厘米的淺溝,將肥料的三分之一集中施入後覆土作畦。
3.4.3.2整地西甜瓜忌連作,宜採用水旱輪作,旱地輪作至少5—6年。採用平畦地膜覆蓋栽培。播種或定植前7—8天作畦,畦寬100—120厘米,畦高10—15厘米,溝寬60—80厘米,畦作成平面形,便於覆蓋地膜。小拱棚栽培,採用平畦栽2行,畦寬100—120厘米,覆蓋幅寬140—160地膜,溝寬60—80厘米,畦高15厘米,栽植前插好拱棚骨架。
3.4.4播種或定植
3.4.4.1播種直播地膜覆蓋栽培:4月上中旬直播,當外界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在作好的栽培畦上兩邊靠瓜溝10厘米處挖穴播種,穴的直徑10厘米,深約7—8厘米。土壤墒氣不足要在穴內先澆水,待水下滲後,每穴播種子2—3粒,然後覆蓋過篩細濕土,厚約2—3厘米,每畦種瓜兩行,播種後覆蓋地膜。
3.4.4.2定植地膜覆蓋加扣塑膠小拱棚栽培:在4月15日左右定植。在覆蓋地膜的栽培畦上,按行株距打孔,每畦兩行,選晴天上午定植,澆水穩苗,定植水要澆足、澆透。定植嫁接苗的苗坨要與畦面平,嫁接口要高出地面2—3厘米,防止產生不定根。隨後搭建小拱棚,拱棚高40—50厘米,寬100—120厘米,覆蓋幅寬200厘米,厚度0.008—0.01毫米的塑膠薄膜,竹片每隔130—150厘米插一根,每畝地需要(長200厘米,寬5厘米,厚1厘米)竹片250根。3.4.4.3定植(播種)密度地膜高畦覆蓋栽培行株距100厘米×60—65厘米,溝寬70—80厘米,每畝株數1200—1300株。加扣小拱棚行株距120厘米×60—65厘米,溝寬80厘米,每畝株數930株。
3.4.5田間管理
3.4.5.1溫度管理
3.4.5.1.1地膜覆蓋栽培:當幼苗出土後,要及時劃破地膜透氣,露地氣溫升至瓜苗正常生長時,將瓜苗放出膜面生長,並注意用土將瓜苗四周用土封嚴,不可漏風。
3.4.5.2.2地膜覆蓋加扣小拱棚栽培:定植後5—7天,棚內溫度不超過35℃不通風,以提高小拱棚內溫度,促進緩苗,一般棚內溫度保持在25—32℃。緩苗後,當棚溫升至30℃時,要揭膜通風,使棚溫不超過35℃。下午4點左右及時關閉通風口,保溫。隨著外界氣溫的逐漸升高,逐漸加大通風量,延長通風時間。隨後,再從小拱棚兩邊,每隔一定距離,把薄膜向上捲起,先卷北邊棚膜,再卷南邊棚膜,捲起的通風口要錯開,不要相對,防止起風造成危害。下午4點左右再蓋嚴。苗齡達到50—60天后(大約5月20日左右),逐漸加大放風量,使瓜秧逐漸適應外界環境,(大約5月20日左右)直到全部揭去小拱棚棚膜。
3.4.5.3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西甜瓜長勢及時追肥。5—6葉“團棵”期每畝追施硫酸胛10千克,以促進瓜秧植株葉蔓生長;“膨瓜期”每畝每次追施生物有機肥100千克,複合肥15—20千克;為防止莖葉早衰,應進行葉面追肥,葉面肥用0.2%磷酸二氫胛在西甜瓜盛花期、中果期各噴施一次。追肥方法是在畦溝底部左右兩邊開溝,深約10厘米,將肥料施入,再覆蓋土。
3.4.5.4灌水緩苗後灌一次催苗水,表土乾濕合適時,進行鬆土,提高地溫,促進緩苗。結合追肥,在伸蔓期和果實膨大期及時灌水,應保持土壤濕潤。
3.4.5.5間苗、定苗和補苗地膜覆蓋直播栽培的,為保證全苗,第一次在第一片真葉平展後,第二片真葉吐出時間苗,每穴保留壯苗2株;第二次在團棵期的5—6片真葉時,每穴選1株健壯的秧苗定苗,如果缺苗,應及時補苗。
3.4.5.6整枝採用雙蔓整枝,除保留主蔓外,在瓜秧基部4—6葉處,選留一健壯側枝,其餘側枝全部摘除。兩蔓平行向前伸展,坐瓜後摘心,以減少養分消耗和促進果實發育。主蔓上的第一雌花及根瓜要及早除去;及時摘除卷鬚,減少養分消耗。
3.4.5.7授粉、留瓜一般在主蔓上留瓜,若主蔓上未留住瓜,可在側蔓上選留。選留主蔓第上的第二個或第三個雌花,將完全開放雄花去掉花瓣,每天早晨7—9時進行授粉,將花粉輕輕地均勻地塗抹到雌花的柱頭上,切勿傷及瓜胎。授粉後在授粉瓜節位上作標記,以便確定瓜的成熟期和適宜採收期。
3.4.6病蟲害防治
3.4.6.1病蟲害種類苗期猝倒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疫病、瓜蚜、紅蜘蛛、斑潛蠅。
3.4.6.2防治原則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3.4.6.3農業防治
3.4.6.3.1選擇抗病品種針對主要病蟲控制對象,選用高抗多抗的品種。
3.4.6.3.2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培育適齡壯苗,採用嫁接換根,提高抗逆性;適宜的肥水;起壟栽培,嚴防積水;清潔田園,做到有利於植株生長發育,避免侵染性病害發生。
3.4.6.3.3耕作改制實行3—5年輪作。
3.4.6.3.4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施肥,增施充分腐熟有機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富營養化。
3.4.6.4物理防治運用黃板誘殺蚜蟲,田間懸掛黃色粘蟲板或黃色條板(25厘米*40厘米)其上塗上一層機油每畝30—40塊。
3.4.6.5生物防治
3.4.6.5.1天敵積極保護利用天敵,防治病蟲害。
3.4.6.5.2生物藥劑採用生物源農藥,如農用鏈黴素、新植黴素等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
3.4.6.6藥劑防治使用藥劑防治應符合GB8321—1—87、GB8321—2—87、GB8321—3—87、GB8321—4—87、GB8321—5—1997的要求。
4、西甜瓜的成熟度鑑別與採收
4.1西甜瓜的成熟度鑑別西甜瓜的商品價值決定於品質,品質又與成熟度關係密切,不同品種品質有差異,同一品種,隨著成熟度的不同,品質也不相同,未成熟的西甜瓜品質差,成熟過度的西甜瓜品質也下降。可見採收必須及時。西甜瓜採收技術性強,必須掌握果實成熟時的形態特徵,才能比較準確地了解成熟度。
4.1.1觀察果實形態特徵瓜柄著生部位卷鬚枯乾,瓜柄上絨毛脫落,瓜蒂部凹陷,瓜皮發亮,瓜皮花紋清晰,手模有光滑感。
4.1.2鑑別聲音用手輕拍或用手指彈果皮,發出嘭嘭的濁音為熟瓜,發出澄澄的蝕音是未熟的瓜。
4.1.3按授粉標記(紙牌顏色)採收。
5、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5.1、包裝:採用紙箱包裝,每箱淨重20千克,瓜與瓜之間用網套隔離,用於包裝的容器整潔、乾燥、牢固、透氣、無污染、無異味、內壁無尖突物、紙箱無受潮現象。
5.2、標識: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5.3、運輸:裝卸運輸中應快運、輕裝輕放、運輸途中應防暴雨淋。運輸散裝瓜時,運輸工具的底部及四周與果實接觸的地方應加鋪墊物,以防機械損傷。運輸用的車輛、工具、鋪墊物、防雨設施等,應清潔、衛生、乾燥、無污染、不得與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混裝混運。
5.4、貯藏:貯存時宜在通風、陰涼、清潔衛生的場所進行,堆碼整齊,防止擠壓損傷,防日曬、雨淋、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