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寨皂隸舞

朱寨皂隸舞

莆田民間行儺活動中的儺舞,源於遠古時代人們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通過儺戲、儺歌、儺舞來表達、渲泄,人們對藝術的原始衝動,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諸多歷史文獻中就有了關於儺祭、儺戲的許多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皂隸舞 
發源地,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歷史文化,傳承,

發源地

在莆仙大地上儺舞就是皂隸舞,也稱八班舞,目前僅存於幾個道觀中。這些道觀中儺具的臉譜形象不同。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 而是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著它自身的藝術規律與原則。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驃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從戲劇角度講,面具具有藝術代言體的功能,什麼角色一般佩戴什麼面具都有講究。千姿百態的面具造型一經展示,便讓人獲得無窮的藝術美感。驃悍之美、兇猛之美、猙獰之美、剛烈之美、英氣之美……無不顯示其中。

活動時間

楓亭游燈過後,楓亭朱寨的元宵節大戲剛剛拉開帷幕。朱寨是楓亭鎮海安村、海濱村、和平村的統稱。正月十六這一天,浩浩蕩蕩的元宵節隊伍便在村境內巡遊,巡遊將持續兩天。有的牽著馬,有的穿著絲襪、短裙,有的扮成莆仙戲子模樣,敲鑼打鼓,好不熱鬧。朱寨的24個自然村出了24個節目,其中以傳承了六百年的皂隸舞最為精彩。
在和平村林宅宮前,隨著扮演古代小吏的小孩分成兩隊,一字排開,將手中的紅色木棍在地上敲敲打打,四個戴紅面、黑面、綠面、白面面具的皂隸進場後,壓軸大戲皂隸舞開始了。

活動內容

皂隸舞的表演由“請牌”、“開道”、“收牌”三個部分組成。開場時,旗牌官立於表演區後,四個皂隸和八個“八班”分別左右兩側,呈八字隊形。當旗牌官揮動令旗,高喊“開路時”,“請牌”開始。首先由黑面皂隸離開佇列,把燭牌請出,在大鑼、嗩吶的伴奏下,把燭牌放置地上,牌的正面亮出“進香”二字,然後跳回原位。接著,旗牌官又揮動令旗,高呼“威乎乎”,眾齊聲呼應。此時,紅面皂隸重複黑面皂隸動作,獅舞向前,轉換燭牌方位,亮出“參謁”二字,請牌完畢。
當旗牌官再次揮動令牌,高喊“威乎乎”,開道開始了,眾皂隸齊聲呼應,舞起皂隸舞,按佇列左右舞動開道向前,直至燭牌前,才小跪返回原地,最後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傳令“收牌”,這時綠面皂隸獨舞向前,將燭牌收回原處,舞蹈結束,整個過程大概持續10分鐘。
“皂隸舞”動作十分古樸簡練,因帶有宗教色彩的嚴肅性,代代相傳,基本保持原貌。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橫向流動線條較多,具有節奏鮮明、動作剛烈、粗獷豪放,造型優美等特徵。

歷史文化

朱寨元宵節總指揮朱來應介紹說,皂隸舞是朱寨境內每年度的元宵出遊和游燈中作為迎接神駕的儀仗和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其淵源從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所以“皂隸舞”也俗稱“鄉人儺”。朱寨宮皂隸舞是仙遊皂隸舞的起源,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麟山宮皂隸舞也100多年前師從朱寨皂隸舞而來。舞蹈中,帶面具的皂隸神態威嚴,旁邊有很多小吏,類似古代官府審案,整個過程莊嚴肅穆,是為了讓鬼不能近身,驅除邪氣,祈禱來年平安。
皂隸舞表演完,村民還跳了一段宗教舞,宗教舞后,一位大漢接過村中長老的碗,開始咬,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則跪在地上,手中拿著香念念有詞。24個自然村巡遊下來,一天可咬掉上百個碗,據傳說,咬碗數量多,則代表著“神”很高興。據悉,朱寨宮除了皂隸舞、咬碗外,還有三絕,分別是念經、跳火。

傳承

“朱寨的傳統習俗延續得比較好,這是我們的根。”朱來應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皂隸舞面具說道。據了解,朱寨皂隸舞的表演者均在40歲左右,正當壯年,為了保證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朱寨皂隸舞傳承下來,村里每年都會向有意願學習的年輕村民辦專門培訓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