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導)

朱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傑,男,1980年生,博士,副教授,生物物理學博士生導師,生物學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成員;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力學與工程研究室負責人。

陝西師範大學物理學學士、聲學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聯合培養生物物理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畜牧獸醫學、美國普渡大學動物科學博士後;中國科學院生物力學訪問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傑
  • 國籍:中國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地:湖南省張家界市
  • 出生日期:1980年11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肌肉與肉品生物物理學
  • 學術代表作:Journal of Biomechcanics
  • 發表論文數量:48篇(截至2019年7月) 
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歷,學術服務與個人榮譽,課程教學與教改研究,科研項目和研究內容,實驗條件與平台概況,科研成果與學術論文,

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歷

朱傑,男,1980年生,博士,副教授,生物物理學博士生導師,生物學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成員;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力學與工程研究室負責人。
陝西師範大學物理學學士、聲學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聯合培養生物物理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畜牧獸醫學、美國普渡大學動物科學博士後;中國科學院生物力學訪問學者。

學術服務與個人榮譽

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科技計畫、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評審專家,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陝西省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是中國細胞生物學會、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國毒理學會和中國化學會終身會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會員。擔任Adv. Biomech. & Appl., Front. Cell & Develop. Biol., Webmed Central Biophys.等8種期刊編委;Cell Biochem. & Biophys., J. Appl. Physiol., J. Physiol. Sci.等15種SCI、EI期刊,及《食品工業科技》、《肉類研究》、Cell Health & Cytoskel.等10種專業期刊審稿人。
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一屆博士後聯誼會理事長、生物物理研究所兼學科點秘書、生物醫學物理學大會秘書;《生命科學儀器》雜誌編委。曾獲“校級優秀畢業研究生”、“陝西省優秀畢業生”等稱號。

課程教學與教改研究

主講農林生物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本科課程《大學物理學》及實驗、研究生課程《生物物理研究技術與方法》,嘗試將生物物理知識體系/實驗方法引入到大學物理理論和實驗教學過程,以培養和提升農林生物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
現為校級優質課程負責人,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教學團隊成員;主持省校級教改項目3項;以第一作者在《中國農業教育》、《中國林業教育》、《高等理科教育》等期刊上發表教改論文12篇;參編國家級、省部級規劃教材4部;獲教學成果校級二等獎1項、校級和省級特等獎各1項。
  

科研項目和研究內容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重點專項子課題等省部級課題13項。主要採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方法,研究肌肉發育與肉質改良、肉品加工與安全控制過程中相關分子、細胞、組織的超微結構和生物力學特性,為肉品的安全、高效生產做基礎性的探索。
1. 生物分子自組裝:膠原/油脂/多糖分子自組裝行為的化學-力學-生物學耦合機制及其在肌肉生物學和肉品科學中的套用基礎;
2. 肌肉與膠原生理:營養與應激對肌肉、膠原纖維結構力學特性和食用品質及肌肉衛星細胞增殖、遷移、分化行為的影響;
3. 肉品加工與保鮮:肉品嫩化、凝膠化、功能化與抑菌保鮮的生物結構基礎、生物力學機制及相關工程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實驗條件與平台概況

課題組現有原子力顯微鏡、高速微量勻漿機、超聲細胞破碎儀、蛋白質電泳儀、高速離心機、旋轉蒸發儀、真空冷凍乾燥儀、肌肉嫩度儀、高壓脈衝電場發生器等設備。並依託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等校內平台,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美國普渡大學等相關課題組建立起科研合作關係。

科研成果與學術論文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Scanning, Int’l J. Nanomedicine等期刊上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50篇,被SCI、EI收錄20篇次,被PNAS, Biophys. Rev., J. Appl. Physiol.等國內外期刊引用785次;在科學出版社發行獨著、參編學術專著2部。
Corresponding author
[1] J Gao, Y Wang, L Liu, K Li, S Zhang, J Zhu. Effects of ultrasound, CaCl2 and STPP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milk goat longissimus muscle fiber observed with AFM. Scanning, 2016, 38(6):113-121 (SCI二區,IF=1.891)
[2] M Wu, A Kalyanasundaram, J Zhu. Structural and biomechanical basis of mitochondrial movement in eukaryotic cells. Int’l J. Nanomedicine, 2013, 8:4033-4042 (SCI一區,IF=4.195)
[3] J Zhu, T Sabharwal, L Guo, et al. Effects of probe pollutants on morphological and mechanical measurements of muscle and collagen fiber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canning, 2010, 32(3):113-121 (SCI二區,IF=1.891)
[4] J Zhu, A Kalyanasundaram, T Sabharwal, et al. Topographic mapping and compression elasticity analysis of skinned cardiac muscle fibers in vitro with AFM.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9, 42(13):2143~2150 (SCI一區,IF=2.784)
[5] J Zhu, T Sabharwal, L Guo, et al. Gloss Phenomena and image analysis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n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Scanning, 2009, 31(2):49-58 (SCI二區,IF=1.89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