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晷

月晷

月晷在計時中可以直接測出不同月亮在天體上的確切位置,是用月亮位置來指示時間的儀器。

月晷是重盤型式,將兩盤通過相對轉動,調整到朔望月的相應日期的位置。通過觀測月亮在天空中位置來確定時刻,但只能是很粗略的時刻,只可作為民間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晷
  • 拼音:yuè ɡuǐ
  • 含義:用月亮位置來指示時間的儀器
簡介,使用方法,月晷結構及分類,

簡介

月晷又名太陰晷,在明代以前不見記載,現存最早介紹其結構和用法的著作是明代的《日月星晷式》,成書於1622年前。
”的本義是影,一根直的細竿在日光下可以投射出清晰而有明確方向的影子,“日晷”即是利用日影的這種指向來測定時間的儀器。而夜間,一根細竿在月光下投射的影子是很模糊的,因此若想利用月亮來測定時間,是不能用它們的“晷”的,必須增加一套手動的目視照準裝置。這種儀器之所以稱“月晷”,僅是術語上仿“日晷”一詞,實際上它們是指通過照準裝置對月亮、恆星位置的測定來求時間的一種儀器。
除了照準裝置外,月晷還必須有每天調整補償月亮的位置與太陽相對移動的裝置,以直接求出真太陽時,因此月晷要有兩個盤,其中至少有一個盤要能自由轉動,以補償月亮的運動。
最基本的月晷是與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滿月的夜晚才能正確的顯示時間。而因為月出時間平均每天延遲48分鐘,因此假設有足夠的月光能讀出時間,滿月之後指示的時間每天平均會快48分鐘。因此,在滿月前或後一個星期,月晷指示的時間會與實際的相差5小時又36分鐘。 比較高級的月晷會包括一張圖表,顯示如何計算以得到正確的時間,並且有轉盤可以調整經度和緯度。

使用方法

月晷系清初據西法所制,為赤道式。使用時將晷面與地面交角安放得相等於該地緯度,將晷盤轉到按朔望月計的日期,觀測月亮,即可在刻有分度的轉盤上讀出時刻。

月晷結構及分類

各種月晷的結構大體近似,由上、下兩片同心同軸的圓盤組成,按規範稱呼,較小的上盤稱“天盤”,較大的下盤稱“地盤”,再上面是一條尺狀照準件。兩片圓盤中的一片,刻有一天的12時辰,稱“時盤”,另一片刻有一朔望月的30日,可稱“日期盤”。
觀察現有典籍記載和現存清代製造的月晷結構,可以分成兩類:“時盤在上型”和“時盤在下型”。“時盤在上型”出現較早,於明末清初就有製造,而“時盤在下型”則出現較晚(乾隆年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