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綠陶

會理綠陶

會理綠陶是四川著名產品。因採用“孔雀綠石”配料而得名。產品呈寶石綠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屬清脆的聲響。釉不含鉛,無毒、無味、耐高溫、耐酸鹼,在川陶中獨具一格。八十年代初,在四川美術學院協助下,發展了多種花釉,如雨點釉、鐵紅釉、粉藍釉等。產品由原來的十多種增加到二百多種,產品中有:富有民族風格的龍鳳酒具,小巧玲瓏的變形動物,造型各異的花瓶、花插、壁掛、檯燈、茶具、筆洗等。

會理綠陶主要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以特殊工藝製作,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燒成後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 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公告“會理綠陶”獲準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這標誌著“會理綠陶”有了一張標誌,其特定人文技藝和自然資源價值的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對推動會理綠陶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理綠陶
  • 外文名:the green pottery of huili
  • 產地:四川省會理縣
  • 歷史:始於宋末元初
  • 顏色:綠色
  • 質地:光亮、晶瑩、碧綠
  • 特點:胎體白而細,富於窯變
  • 原材料:白泥陶土
會理綠陶,地理位置,工藝特色,工藝流程,藝術特點,歷史傳承,所獲榮譽,發展規劃,

會理綠陶

“前有唐宋青瓷,後有明清綠瓷。”會理制陶業歷史久遠,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陶器。會理制陶始於唐盛於明。因為是用孔雀石配方燒制而成綠釉陶,故有“會理綠陶”美譽,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綠陶。
會理綠陶
據專家考證,會理燒制的綠釉陶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歷經數百年在民間興盛不衰,至今,仍有民間人士傳承祖輩工藝手工製作綠陶。因其釉色意境,會理綠陶深受各界讚揚和珍愛,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黎巴嫩、日報及中國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件綠陶產品的誕生,首先要選用會理當地的天然泥巴曬乾,加水成泥,然後加入白砂石、粘土,再加水拌勻製成漿,乾燥後而得坯泥。坯泥就可用來製作各種造型,如茶杯、陶罐、酒具等。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制釉。使用金、銀、銅、鐵、釩、鈦、鈷、錳、鎳等有色金屬礦石為釉料,將礦石粉碎製成漿,經過淘洗,和入不同顏色的礦石漿水,就製成不同顏色的釉。老韓說:“綠陶以釉色取勝,我研製的釉色如今有近千種,可燒制出翠綠、鐵紅、碧綠、土黃、粉藍、雨點等四十餘種釉色。”
會理綠陶
經過修坯、脫坯,就可把釉上到坯上,完後入窯燒制。老韓說:“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老韓家有11個土窯,都是仿製古代的窯建成,由於他的父親、師傅、師祖等都是以制陶為業,老韓也因此掌握了精湛嫻熟的工藝。每一窯都採用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經過50小時的燒制,即可出爐。出爐後的產品主色為“綠、紅、黃、黑”。
會理綠陶特殊的工藝是用陶的原材料(即高溫粘土)製作,用瓷的工藝(即達1200度以上的高溫)成型燒造。一般陶都是低溫燒制,高溫下會熔融。而會理綠陶卻是高溫燒制,達1260度以上,像燒瓷一樣的溫度。它與瓷不同是作胎原材料不同:瓷是瓷土,而它是陶土。這就是會理綠陶的又一特殊之處。會理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是緻密燒結,所以它的總氣孔率和吸水率與瓷器一樣都非常低,聲音清脆,屬精陶。而且高溫釉不含鉛,無毒無害、耐高溫、耐酸鹼,所以現在人們對會理綠陶又引申了一層綠色環保之意,‘綠陶’的‘綠’就有了雙重意思。

地理位置

會理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範區腹心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2′~102°38′,北緯26°5′~27°12′,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轄元面積4527.7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萬(2012年)。
會理綠陶體驗基地位置
會理縣,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
2011年11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將會理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會理縣成為中國第118個、四川省第8個、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工藝特色

會理的陶瓷業能逾數百年而興盛不衰,溯其根源在於本地豐富的原材料和獨特的釉色原料,還有歷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會理陶瓷資源豐富,盛產優質陶土、高溫粘土、高嶺土、金、銀、銅、鎳等有色礦產釉料和木材、燃煤等。會理的陶釉採用一次上釉高溫(1300℃左右)燒制,形成了主色“綠、紅、黃”的高溫三彩。從歷代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物和窯址挖掘的陶瓷殘片來看,會理陶藝從早期的碗、罐、杯、盤、盆、缸等日常生活用品逐漸發展到後來的缽、壺、瓶、盂、人物、鳥獸等工藝品。從單純使用土子(二氧化錳)繪製三方紋或二方連續帶圖案,到使用孔雀石(銅礦石)、明珠料、青花料為釉料,燒制綠釉、青花器皿,再發展到後來創造性使用金、銀、銅、鐵、釩、鈦、鈷、錳、鎳等有色金屬礦石為釉料,燒制出翠綠、碧綠、粉藍、鐵紅、黑金沙、雨點、冰花、土黃、板栗等四十餘種釉色,仿古件、飛禽走獸、人物花鳥等三百七十多種美術陶瓷產品。其日常陶瓷用品古樸簡潔,結實耐用,價廉物美;而製作的人物花鳥、瓶、鼎、尊等工藝品因釉色晶瑩光潔,立意渾厚古雅,色澤凝重斑斕,造型優美大方而深受民眾喜愛。

工藝流程

一、制泥
會理陶的胎料主要產於距縣城約15公里的原會理美術陶廠的後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積泥,泥料的配製十分靈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選擇以粘土或二次沉積泥為主料,也可將二者混合作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助溶劑等配料,再經過洗選、粉碎、過篩、清洗、沉降、壓液、練泥、陳腐。會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時需根據器型大小選擇粗或精細泥料。
會理綠陶
二、制坯
會理陶的坯體主要是通過拉坯成型或注漿成型,拉坯成型的傳統會理陶使用的是比較原始的慢速輪制工具。會理常年多風,氣候乾燥且日照時間長,使得注漿成型的效率非常高。當地陶廠和一些陶藝作坊都存有數以萬計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時要充分考慮到坯子陰乾和燒制後的收縮比,根據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軟硬程度適當進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漿成型,還可以通過手工捏製法,盤築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三、修坯
會理綠陶
為了使會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潔、細膩,便於施釉,需要對其進行修坯。成形後的會理陶坯必須進行乾燥,當坯體有一定的強度時,即當地人稱為“牛皮坯”(坯子的顏色呈現為牛皮紙般的暗黃色),即可開始修坯。
四、施釉
會理陶施釉之前必須清潔坯體後才可上釉。會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噴釉,澆釉,刷釉、盪釉等,有時打破常規的施釉方法會得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會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濁釉為主,釉漿的覆蓋力很強。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種釉色的特點,注意釉色的收縮率和流動性。
會理綠陶
五、燒制
經過成形,乾燥,修坯,施釉後的半成品,必須要經過高溫燒制才為成品。早期會理陶是在依山勢而建的階梯龍窯中燒制,燒窯所用燃料是當地的木柴、松柴等,窯具種類主要有間隔器(支釘,當地人稱為抱母雞籽)、匣缽等。會理美術陶廠於1977年引進推板窯,批量生產工藝陶,但燒制費工費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現在通常使用電窯或氣窯。會理陶的燒成溫度在1200~1270℃左右,燒制的溫度根據各種釉色的需要而變化,燒制的時間在8~10個小時。由於當地優質而穩定的胎料、釉料及當地陶工的高超技藝,會理陶得以在氧化氣氛中一次性高溫燒成。成品的收縮率大概在20%。

藝術特點

會理陶屬於民窯生產,生產工藝不受任何束縛,工匠藝人均來自民間,生產隨心所欲,產品多為滿足大眾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些產品不免粗糙,但有一股沉穩、古拙的氣息。會理陶的產品就地取材,造價低廉,得以暢銷雲南、四川的很多地區。
會理陶採用高溫無鉛釉彩燒制,釉層玻化,坯體瓷化,屬於日本等國稱為“炻器”的範圍。會理陶的最大特色是其釉料以會理當地的天然礦石為主要發色原料,釉色燒成穩定,光潔度高,釉面效果渾厚素雅,自然純樸。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釉料的配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會理陶的釉色自宋末元初發展到現在已有幾百個種類,上千種釉面效果。按色彩來分可歸納出八個釉系,分別是綠釉系、紅釉系、黑釉系、金沙釉系、乳白釉系、黃釉系、花釉系、結晶釉系。

歷史傳承

會理綠陶的興旺發達不是偶然形成的,有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就有陶瓷的生產發展,會理綠陶同樣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會理制陶業發展歷史久遠,從漢代開始就有了陶器。現今發掘於會理縣南閣鄉境內雷家山西漢古墓群,面積約4200平方米。在清理髮掘的一座殘墓中出土了70餘件器物,其中陶器30餘件,主要有罐、高足杯、尊形器、紡輪等。紋飾為三角戳印紋、刻畫弦紋、水波紋。可見,從漢代起,會理制陶就有了一定發展。
從考古資料了解到:位於會理縣老街鄉石廠村五組地處長山樑子南坡的碗廠灣瓷窯遺址,總面積9311平方米。在長山樑子的三條山脊上分別建有窯子,窯爐為龍窯。器型有碗、盤、杯、碟、飾件等。經初步確認該窯遺址的燒制應始於南宋晚期,鼎盛於元、明,屬南方龍泉窯系。
會理鹿廠鎮的鹿廠瓷廠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聞名。《會理州志.山川》(清同治本)即有“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廠”的記載。廠後山的白泥山陶土儲量約455萬噸,廠址附近老拱山的孔雀石、沙河鋪的方解石、明星村的白矽石、鳳山營的赤鐵礦以及紅泥、白泥等輔助資源也極其豐足。據舊檔案記:“民國三十八年有陶業48戶,工人127人,年產值48500元”。產品以綠陶為主,年產日用陶器三十餘萬件,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元謀、永仁、祿勸、西昌、德昌、寧南等地。解放後陶瓷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購置了球磨機、練泥機、壓濾機等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經解放前夕陶瓷專家向建三和四川美術學院師生的技術指導,藝術陶瓷產品質量有大幅度提高。
會理綠陶
1949年至1952年,窯子先後停燒。1953年政府著手恢復生產,組建鹿廠碗業生產合社。在以後的20年間,繼“大躍進”後的三年困難時期,生產已停滯不前;“文革”中受鹿廠地區武鬥的影響,曾一度停產。
1958年,會理縣政府在原陶瓷專家向建三創辦的華寧瓷廠基礎上創辦益門瓷廠,將名為陶瓷生產合作社的原鹿廠瓷廠作為車間併入,發展成為擁有三個生產基地,5個車間,740名職工的規模,後因故解體,鹿廠瓷廠回復為集體所有制並更名會理縣美術陶瓷廠。此外,會理農村還有生產粗陶等季節性副業的傳統手工藝,土法燒制缸、壇、缽、罐、砂鍋等數十種,其釉色棕黃,也有無釉原色土黃陶,造型古老原始,近似出土文物。
古往今來綠陶一直沿用天然礦物作釉、原料,其中還加入植物灰等成份,經高溫燒造後緻密度高、聲音清脆、無鉛無毒、耐酸鹼,各種金屬氧化物在高溫下呈色、混熔、結晶,富於變化,可謂“入窯一色,出爐萬彩”。
“中國唯一綠陶”是《走遍中國》對“會理綠陶”的高度評價。
“國內少見的陶瓷品種!”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當時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和漫畫家華君武對“會理綠陶”大加讚賞。
1965年在廣州中國對外貿易展覽會上會理綠陶初露頭角之後,省內外歷屆美術品展覽,都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昆明、成都等城市。
1980年,參加美國展銷,曾作贈品送外國專家作紀念,被視為珍品收藏。省工藝美術公司帶有會理綠陶工藝品千餘件赴美國費城展銷,開展幾天后全部售完。
1981年,會理美陶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更新陳設,全用會理綠陶大型浮雕花盆裝飾,中央及省領導甚為滿意。同年,省商品赴港展銷時,帶去的仿古陶被“宋城”一位經理看重,要求赴展方供貨作餐具,不久香港“華中行”又要求赴展方提供產品。加拿大僑商“北美洲日齋藝品公司”總經理蔡明進先生,在北京目睹鹿廠美陶後,來信讚譽:“已有很高成就,衷心欣羨不已”,後來購去陶品120件。
1982年,會理綠陶工藝品獲省旅遊品金牌;同年在北京“團城”展銷時又獲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產品優質獎;
1983年,會理美陶廠先後與外國客商簽訂了供貨契約,出口產品21種,數量3.36萬件。隨之,會理綠陶工藝品先後運往美國、新加坡、黎巴嫩、日本、澳門、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1984年,獲輕工部及省政府優質產品獎。原蔣民寬省長為會理鹿廠陶瓷廠題寫“雄踞世界”四字以鼓勵。
至1985年,鹿廠瓷廠年產陶瓷157萬件,產值58萬元,其中工藝陶產值18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並漂洋過海,遠銷國際市場。
2009年,會理綠釉陶瓷(即會理綠陶)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同年韓進富被命名為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5年,在四川省經信委的直接指導下,四川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於2015年1月23日至9月15日組織進行了第七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工作。通過評審專家對各市(州)經信委、協會推薦的參評者的申報資料、參評作品進行了審閱、審視、綜合評審、複評,涼山州會理縣韓進富被評為第七屆省工藝美術大師。
“會理綠陶”,吸引著世人的眼球,成為了會理的一張名片。

所獲榮譽

很多人一提到會理,那朗朗上口的便是“會理石榴”,殊不知會理的綠陶也是會理又一張響亮的綠色名片。“中國唯一綠陶”這是央視《走遍中國》對“會理綠陶”作出的高度評價。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和漫畫家華君武就對“會理綠陶”情有獨鐘,稱之為“國內少見的陶瓷品種!”。
1965年,會理綠陶在廣州中國對外貿易展覽會上引起轟動;
1980年,參加美國展銷,曾作贈品送外國專家作紀念,被視為珍品收藏。
1980年,省工藝美術公司帶有會理綠陶工藝品千餘件赴美國費城展銷,開展幾天后全部售完。
1982年,會理綠陶工藝品獲省旅遊產品優質獎,同年,還獲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產品優質獎;
1984年,獲國家輕工部和四川省政府優質獎;
會理綠陶
2009年,會理綠釉陶瓷(即會理綠陶)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 產目錄。
2014年,四川省第四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
2015年,四川省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發展規劃

於2009年7月會理《綠釉陶瓷品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韓進富被命名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被列入四川省工藝美術千億產業發展規劃。
經傳承人韓進富、韓春寅父子多年苦心研究,恢復創燒出我國宋、元、明、清各代失傳的名貴釉種有:梅子青、石榴紅、天目釉、天青釉、金絲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窯變山彩等八大釉系。
2015年1月,文化部文化產業司下發了《關於徵集文化產業項目的通知》,面向社會徵集特色文化產業、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和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在各地的認真組織和積極推薦下,經資格審查和專家評審,確定了66個項目為2015年度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24個項目為2015年度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26個項目為2015年度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2015年4月17日,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公布了2015年特色文化產業、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和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名單,四川全省有7個項目入選,其中,《涼山民族特色綠陶旅遊紀念品開發套用》入選2015年度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
2016年5月,四川省社科聯下發了《關於開展申報2016年度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的通知》。通知下發後,各地積極申報,依據《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管理辦法》和相關檔案要求,我們根據各地申報社科普及基地的材料,對他們進行初評、實地考察,再組織專家進行會議評審,最終依據專家組的評審意見,經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和省社科聯黨組共同研究認定:涼山州會理縣社科聯、會理綠陶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基地名稱:會理綠陶藝術文化普及基地)等10家單位為我省第六批“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會理綠陶目前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會理旅遊文化的精品代表。根據文化部相關檔案精神,會理將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的指導和服務,促進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提升綠陶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促進會理綠陶工藝的保護傳承,加快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