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

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

基本介紹

  • 書名: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
  • 譯者:興遠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2518032, 9787802518032
  • 作者:NHK取材班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座埋葬著兩萬冤魂的小島,一場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戰役,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戰爭內幕,生還者首次披露駭人聽聞的實情。
二戰以後,在日本,有千餘名親歷這場戰役的老兵生還歸國,戰爭的原貌本可以在他們的口中得以還原,但由於種種顧慮,很多人選擇了沉默。這座被定義為“玉碎之島”的硫磺島從此在大家的記憶中也成為了一座被塵封的小島。2006年春,NHK(日本廣播協會)就此組建了採訪小組,試圖重現當年的歷史。採訪組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獲得了碩果僅存的幾位生還者的寶貴證言,並根據美軍的資料,揭示這場壯絕悽慘的戰爭的真相。《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由日本NHK取材班編著。

作者簡介

作者:(日)NHK取材班 譯者:興遠

媒體推薦

戰爭使人們喪失了理智,在戰爭中遭受傷害的永遠是無辜的平民。
——NHK特別節目《日本化為焦土》
戰爭實在在是件非常愚蠢的事。發動戰爭的人絕對是那些身居高位,完全不知道戰爭為何物的人。
——硫磺島生還的原美國海軍士兵
戰爭沒有勝者和敗者之分。我覺得沒有誰是硫磺島之戰的勝者。我們之間只是互相殘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愚蠢之極。
——原海軍陸戰隊隊員 阿爾·貝里

圖書目錄


被塵封的硫磺島
招致轟炸的原因
證言的力量
應該記錄的戰爭真相
記錄下記憶
序章 遺骨長眠之島
遙遠的孤島
親往硫磺島
異形之島
慰靈祭
折戟沉沙
人間地獄
第一章 生還者的講述
活下來的理由
“玉碎”的真相
化為戰場
最後的屏障
茫然登島
戰術轉變
二次入伍
不可思議的地下戰壕
仰天求水
渺茫的希望
第二章 “講述過的”戰鬥與“未講述過的”戰場
敵我之差
特攻精神
求死不得
同歸於盡
艦炮轟炸
太陽消失了
美國人眼中的硫磺島
2月19日——順利的登入
陸地遇阻
預言成空
從“萬歲突擊”到“以一殺十”
2月20日——美軍的總攻擊
2月21日——特攻機奇襲成功
被拋棄的戰場
2月23日——褶針山上的星條旗
陷入沼澤的戰爭
收容所里的天堂
絞碎血肉的戰場
第三章 “玉碎”掩蓋下的真相
沒有指揮官的總攻擊
戰鬥的“屍體”
3月10日——東京化為火海
3月15日——美國發表終結宣言
走向崩潰的戰鬥熱情
滴水必爭
與飢餓戰鬥
奧運冠軍“男爵西”
全團陣亡
栗林的訣別
第四章 更殘酷的戰鬥
守備隊長最後的鬥爭
未被記載的戰鬥
同室操戈
為什麼不投降
背後也會挨上一槍
“希望”與“絕望”
自相殘殺
戰爭下的“鬼畜”
開始掃蕩
脫離苦海
第五章 地獄歸來
戰鬥的盡頭
沒有勝者的戰爭
終章 生還者們無聲的呼籲
只有戰爭不能忘記
動搖的記憶
難以傳達的事
追問犧牲的價值
鳴謝
太平洋戰爭及硫磺島之戰年表

文摘

活下來的理由
當年被送往硫磺島的守備隊士兵大約是21000名,其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在戰鬥中陣亡了。後世把硫磺島傳說成“不能生還的玉碎之島”絕非誇張。但這句話並沒有道出全部的真相。在這不到百分之五的生還者的記憶中埋藏著一個讓他們一直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讓世人知道的真相。
當年在硫磺島上抵抗到最後的日本士兵,有大約1000人在意識朦朧的狀態下被美軍俘虜。戰爭結束後,他們生還歸國,但大多數人都對自己在硫磺島的親身經歷閉口不談。
這些生還者不願提及硫磺島之戰的理由之一便是他們認為自己是“不能保衛國家的士兵”。當年硫磺島失陷這一歷史事實意櫧日本本有領土首次被他國用武力征服。這些因被俘虜而生還的士兵們,因為沒能為國捐軀而背負上了“叛徒”的惡名。有些人在戰後求職時,因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身份,從而不得不更名改姓,開始自己戰後的新生活。
雖然當初生還者們對於在硫磺島上發生過的事實三緘其口,但在距離戰後60餘年的今天,面對著擁有相同記憶的戰友們不斷逝去的現狀,這些生還者們決定不再沉默。
原海軍下士官金井啟,大正十三年(1924年)生人。在那些連基本信息都不願透露於人的硫磺島生還者中,金井是我們接觸到的第一位願意接受採訪的人。他是“硫磺島協會”的負責人並主動表示願意面對我們的鏡頭。
在約定的見面地點——喧鬧繁華的商業街,金井騎著腳踏車來到我們面前,他比我們想像中還要矮小。在金井向我們行禮時,我們看到他結實的背肌。金井說現在自己每周一次,指導當地的孩子們學習劍道。仿佛是為了避開混雜的人群,金井帶著我們快步走向僻靜之處。
按照金井要求,在他家人全都不在的那天,我們在他家對他進行了採訪。因為金井覺得即使是家人也不能理解自己當年在硫磺島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從未跟家人詳細說起過自己的經歷。在生還歸來的這60年,金井每天都要祭拜他犧牲的戰友。他把裝有冰塊的清水擺放在佛龕前,因為他知道只有清水才是那些犧牲的戰友最最想要的東西。
“與其說我現在還能回憶那段悲劇,我覺得不如說我從來就沒有忘記過它。每天只要稍有時間,就會思考當年的事。那些悲慘的遭遇讓我無法忘掉,並且我根本從來就沒想過要忘掉它。”
當年,金井被派遣到電路班對陣地電話線進行維護。他有兩三名部下,但全部犧牲了。金井被活埋在地下戰壕中,在即將餓死時,他爬出戰壕被美國士兵俘虜了。
在正式採訪前,金井從佛龕中取出一份名單。上面是金井記錄下來的那些戰死的部下和長官的名字。
“這是寺院主持教我製作的名單。在寫下他們的名字時,每位戰死者的音容笑貌都浮現在我的眼前。啊,這傢伙就是這樣的男人、說過這些話、在這樣的場景下犧牲。與此同時,我還不住地反省著自己當時的狀態,自問我當時真的不能幫他們做些什麼嗎?”
金井說這個名單一式兩份,一份放在寺院中供養,一份放在自己身邊。在名單中,有位金井的部下令他印象極為深刻。
“他是為我而死的。”金井指著“八木薰”這個名字說道。他和金井一樣出生於群馬縣,在戰場上與金井同時被活埋在戰壕中,塌方時他被岩石壓住,無法行動。
“他被夾在岩石中,我能聽到岩石擠壓他骨頭而發出的嚓嚓聲,知道他在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我卻束手無策,只能鼓勵他‘會有辦法的,堅持一下’。他知道我其實毫無辦法,他用手指著自己的太陽穴,哀求我向那裡開槍。雖然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方法可以讓他儘早脫離苦海,但我相信在面臨這樣的場景時,誰也無法扣動扳機親手殺死一直和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
金井只能眼睜睜地守望著瀕死的部下。這位部下最終決定自盡以脫離苦海,他用儘自己最後的力量,拉響了掛在身上的手榴彈。手榴彈爆炸產生的強烈氣流,沖開了地下戰壕入口處被堵塞的通風孔。
金井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我願意用自己的死換回部下的生命。”
雖說是六月,但是在沒有冷氣的房間裡溫度也接近30度,而金井卻在4個小時以上的訪談中沒流下一滴汗水。有時說話的聲音大得仿佛會摧毀麥克風,但金井卻沒有一絲疲憊。在戰鬥中,金井的一隻耳朵失去了聽力,所以他有時會要我們重複問題的內容兩到三遍。
金井不願我們利用他在硫磺島的親身體驗,強調硫磺島是悲壯的死戰之地。從他說話的樣子可以看出,他希望我們不要誇大這段歷史。當被問及為什麼如此希望時,他回答:“因為使士兵們受盡折磨的不僅僅是硫磺島!”
P19-22

序言

“當初在那座‘地獄之島’僥倖生還的人究竟還有多少倖存於世?”
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我們艱難的尋找之旅。我們經歷曲折,終於找到當年曾參加過戰役的老兵,這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我們窮追不捨的擠榨式追問下,終於說出了那段他們不願提及的可怕歷史。聽到這些至今依然令他們膽戰心寒、揪扯他們內心的回憶時,我們驚呆了……
他們搶奪過死人腰間水壺中的清水……
他們從無邊的火海中生還……
在飢餓難耐時,他們靠咀嚼木炭充飢……
“戰場就是地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但當我們在一遍遍重複這個語句時,我們似乎已經對“地獄”的恐怖變得麻木了。在親耳聽到老兵們對於戰爭細節的描述時,那一刻我們才真正理解“地獄”一詞充滿震撼的力量,或許可以這么說,我們沒有人經歷過真正的地獄,但有人經歷過真實的戰爭,儘管面對老兵所講述的殘酷體驗,我們已經耳不忍聞,但為了一種使命,我們不得不記錄下他們在煉獄中掙扎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這對於當事人和讀者都是一種殘酷,但我始終認為只有這種血淋淋的殘酷才能警醒世人……
被塵封的硫磺島
硫磺島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激戰地之一,在日本歷史上,硫磺島被稱為“玉碎之島”。1945年,當太平洋戰爭已經進入後期的時候,硫磺島之戰爆發了。日美兩軍圍繞著這座小島展開了長達一個多月之久的攻防戰,雙方軍隊傷亡慘重,日軍戰死兩萬人,美軍戰死七千人,戰爭之慘烈堪載史冊。
正是由於那次戰爭,這座浮在太平洋上默默無聞的孤島,成為了作家筆下大肆渲染的主角。在美國,以硫磺島為主題的影像數量遠遠超過日本,因為在美國人心中,這場戰爭是以他們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的硫磺島兩部曲:《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家書》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電影中星條旗飄揚在褶針山頂的影像,正是基於美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普遍印象創作出來的。
在日本,聞聽過這場戰爭的人數應該不會比美國少,那些略知二戰歷史的日本人都應該對這座小島以及當時島上所發生的慘劇不太陌生。然而,在戰後的日本,這方面的作品卻寥寥無幾,除了梯久美子的《逝去的悲傷》(新潮社2005年7月刊)對硫磺島守備隊隊長栗林忠道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外,其他作品乏善可陳。在很多日本人心中,硫磺島之戰只是一場傳說,在這個傳說中兩萬人組成的守備隊英勇抵抗,戰死沙場。但當時戰爭的實際規模如何,兩軍傷亡情況如何,以及戰士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幾乎一無所知。
二戰以後,在日本,參加過這場戰役的老兵,有千餘名因負傷成為俘虜而得以生還歸國。他們是戰爭的親歷者,戰爭的原貌本可以在他們的口中得以還原,但由於顧及到在島上逝去的戰友以及他們身邊的親屬,很多人選擇了沉默。這座被定義為“玉碎之島”的硫磺島從此在我們的記憶中也成為了一座被塵封的小島。
……
記錄下記憶
生還者們同意接受採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在傳遞給後世的歷史中,只保留了玉碎戰中士兵勇猛戰鬥的形象,而缺少了更為重要的東西。硫磺島上的士兵們自以為,美軍只要晚一天占領硫磺島,日本本土就能晚一天遭受空襲,他們就能多保護一天親屬和國民的生命。這種“自以為”應該足可以使他們偉大的犧牲和戰鬥的英勇被後世誇大地繼承下來了吧?但這些生還者們摒棄了這些“自以為”,他們竭盡全力想讓我們知道的恰恰是戰場的殘酷。 追溯歷史,有多少戰爭被美化為勇士保家衛國的傳說。我們本來可以把硫磺島戰爭也做一番如此的描繪,但面臨這個曾經的戰略要地,一個雙方近30000軍士喪生於此的孤島,我們怎么還能泯滅自己的良知去美化戰爭,把硫磺島這座悲劇的舞台描繪成勇士們奮勇殺敵的戰場。
在對硫磺島之戰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該如何記憶戰爭”這一本質問題。戰後生還的老兵們,一直思考著該如何祭慰那些戰友的在天之靈。他們知道這些戰友的家屬,更相信或者說是更願意相信戰友們是“為國捐軀”,因此可以“名垂青史”。在不知不覺中步入老年後,這些在白天享受著平靜生活,在夜晚卻時常被戰爭噩夢驚醒的老兵們開始不住地捫心自問:讓戰友們犧牲前經歷的非人折磨爛在心中就是祭慰死者嗎?在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後,他們終於決定把事實和盤托出。
面對這一個個寶貴的證言,我們認為不應該讓它在短短一個小時的電視節目過去後就被遺忘,於是我們決定讓這些證言變成文字,永遠地留存下來,讓子孫後代、讓更多人了解它,記住它,因此誕生了本書的企劃。
本書是以時間順序記敘的。我們無意於分析硫磺島攻防戰的影響深遠和歷史地位,我們著力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真實的戰爭現場,希望每位讀者在閱讀此書後都對“戰爭摧殘人性”這一事實能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對於沒有真實感受過戰爭的絕大多數人們來說,我們不會想像出請求老兵們再次回憶那些不願提及的“地獄”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情,如果在閱讀此書後,那些無知的好戰分子們能夠從此閉上他們宣揚武力的尊口,也不枉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為我們重歷的這次“地獄”之行了。本書將成為前所未有、極為珍貴地詳述硫磺島戰爭的史料。在這裡,我們再次對這些受訪的生還者們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謝你們的勇氣與無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