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滿足

替代性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本能的寓所,它按“快樂原則”行事,其目的是消除緊張,求得個體的愉快、舒適;“超我”是“本我”對立面,它代表著一種理想的、完美的道德典範;“自我”是協調人格全局的“行政機構”,遵循“現實原則”,它控制和統轄著“本我”與“超我”,並且為整個人格的總體和長遠利益服務。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本我”受“快樂原則”的支配總是企圖滿足自己的本能欲望,然而本能欲望的直接發泄又是與社會現實(“自我”)和道德規範(“超我”)相悖的,這樣“本我”就不能不處在一種痛苦的壓抑和緊張之中。因此,人格心理就要對“本我”的緊張和壓抑進行調節,在不違背現實原則和道德規範的前提下,使本能欲望發生“移置”。所謂移置就是指“能量從一個對象改道注入另一個對象的過程”,也就是替代性滿足的過程。

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歸結為兩類:“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命本能直接與身體相關,主要包括生存和繁殖(性)本能;死亡本能在暗中起作用,我們無法直接認識,可它有派生出的其它本能,如破壞本能和攻擊本能等。人的本能都期待欲望的直接滿足,但社會現實和道德規範不允許如此,特別是在性、攻擊、破壞等本能上。因而這些本能欲望通常都被移置,最終升華到處於較高層次的精神層面。在精神層面的想像活動里,人可以通過幻想(“白日夢”)尋找到滿足欲望的替代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替代性滿足
  • 外文名:Substitute Satisfactio
替代性滿足”理論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當欲望能量在最初對象上遇到阻礙時,就會向其他對象轉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轉移,直到尋找到一個替代對象以消除緊張、滿足欲望為止,這就是“替代性滿足”。本能欲望尋找替代對象的過程是一個層層轉移、不斷妥協、逐步向上(升華)的過程,因而最終的替代對象與原初對象之間就會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越小,或者說替代對象與原初對象越接近,滿足感就越高,所以人在本能上總是渴望獲得最接近原初對象的替代性滿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