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舊衣

曬舊衣

《曬舊衣》是由清代詩人周壽昌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逐層深入,真摯動人地表達了人類至善至純的天倫情感——母子之情。以小見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轉深摯地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讀者掩卷長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曬舊衣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周壽昌詩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周壽昌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曬舊衣
卅載綈袍檢尚存,領襟雖破卻餘溫。
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線痕。

作品注釋

①卅(sà):三十。綈袍:粗綈所製造的袍子。綈(tì):絲織物類名。

作品賞析

詩人翻檢舊物時,發現母親三十年前為他縫製的一件粗綈面料的長袍還保存在箱櫃裡。一件舊衣居然保存了這么多年,可見主人對它的愛惜。由於年深月久,又曾穿著過,綈袍的領子和襟袖已經破舊,雖然如此,詩人並無將它拋棄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詩人還依稀感覺綈袍上殘留著母親的餘溫。“餘溫”二字,乍看起來不符合生活的真實,然而,母親逝世後,詩人一直思深念切,如今,母親縫製的這件綈袍自然更強烈地激起他對母親的回憶,母親生前的慈顏與厚愛,霎時間又浮現於腦海,詩人情熱中腸,以至移情於物,產生“卻餘溫”的錯覺,卻又是十分自然,合乎常情的。詩人有意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傳達了情感的真實。末兩句詩,緊承上面而來,更將這種感情轉進了一層。由於領襟已破,詩人將綈袍晾曬之後,自然想縫補一下,可是轉念一想,又不忍輕易拆開舊衣,移換舊布料的位置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遊子吟》)當年,母親曾將對兒子的愛傾注於針針線線之中,縫進了這件綈袍里。如今,這件舊衣上一針一線對兒子而言,都包含著母親的愛心,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斷這愛的絲線呢?詩人的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對母親的無比珍重和深情懷念。這首詩,以小見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轉深摯地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讀者掩卷長思。

作者簡介

周壽昌(1814-1884),清代詩人,史學家,湖南省長沙縣人。字應甫,一字薦農,晚號自庵。1814年(嘉慶十九年)生。少時能詩。及長,與從兄周壽祺讀書於城北聽桔園。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1852年(鹹豐二年),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時太平軍進入湖南,欽差大臣賽尚阿、總兵和春逗留不戰,他上疏彈劾,時人服其敢言。次年,太平軍占領南京,分兵北伐,他又上書陳述方略,被命隨辦京畿防衛。旋丁母憂回籍。同治時,周壽昌先後任實錄館纂修總校、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署戶部左侍郎等官。光緒初任內閣學士,署戶部。不久,以足疾辭官。遂不再出,以著述為事。1884年(光緒十年)病卒,年71歲。
周壽昌平生勤學,詩文書畫,均負重望,尤精史學。遍讀漢魏以來諸家文集,酷嗜班固書,點校書寫,每成一冊,改竄無餘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