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黃棕壤

暗黃棕壤

暗黃棕壤多分布於亞熱帶中山上部,植被較密。本土類在江南山區分布於黃壤之上的中山部分。林木、草被生長茂密,見薄層Ao層,有機質含量也增高,灰暗土層厚20厘米以上。全K含量: 9-36。逐漸向下為強酸性,低交換量B層。土壤A層的活性腐殖質含量約在20-40克每千克,總碳量40-90克每千克。適宜麻櫟、小葉櫟、白櫟及濕地松、火炬松、短葉松等針闊葉林生長。造林種樹宜以落葉闊葉林為主,落葉常綠闊葉林及部分針闊葉混交林為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暗黃棕壤
  • 有機質含量: 70-170
  • 全N含量:2.0_8.0
  • 全P含量 :0.3-1.4
成土環境,理化性質,利用與改良,

成土環境

暗黃棕壤所在的山地垂直帶,多位於黃壤之上。土壤所在區的年平均氣溫10-13℃,比黃壤區低3-4℃,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比黃壤區多200-300毫米,雲霧多。自然植被覆蓋較好,植被組成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林,主要樹種有甜櫧、青岡櫟、羅浮栲、大檀鵝耳櫪、中華槭、黃山松、金錢松、福建柏等:林下灌木有槽木、杜鵑、箭竹等;草本植物有芒萆、野古草、珍珠菜、桔梗。 暗黃棕壤所在的地段,林相比較郁蔽整齊,林下草灌繁茂,加之氣候濕暖偏溫,故表層腐殖質有所積累,地表普遍有數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

理化性質

根據江西、湖北、四川、西藏等省(區)暗黃棕壤的分析結果,土壤A層的活性腐殖質含量約在20-40克每千克,總碳量40-90克每千克。腐殖質組成中以富里酸為主,含量約在10-20克每千克。胡敏酸含量為3-10克每千克,胡富比<1,其中櫟樹林下的胡富比值為0.42,杉樹林下的為0.39,灌木叢下為0.37。但由自然植被改變為人工栽培的經濟林後,土壤的總碳量趨於中下水平。暗黃棕壤的成土母質主要為酸性結晶岩類風化物,次為石英岩及泥質岩類風化物。土表一般有一層不足10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A層厚度15-20厘米,呈暗棕至黑棕色,多壤土質地,粒狀結構,B層厚20-30厘米,黃棕至棕黃色,棱塊狀結構,結構面可見鐵質膠膜,質地較層稍粘:C 層厚度一般與B層相當,土色變淺,質地變輕,結構不明顯,夾有多量母岩碎塊.全剖面均較濕潤。

利用與改良

黃棕壤適宜麻櫟、小葉櫟、白櫟及濕地松、火炬松、短葉松等針闊葉林生長。黃棕壤多分布於亞熱帶中山上部,植被較密,為林業生產區,今後仍應以發展和保護好林木為主要利用方向。造林種樹宜以落葉闊葉林為主,落葉常綠闊葉林及部分針闊葉混交林為輔。部分土體較厚地勢較平緩之處,可在注意保持水土的基礎上,發展茶、果、竹和中藥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