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簡史

景頗族簡史

《景頗族簡史》是2008年4月1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景頗族簡史》編寫組。

基本介紹

  • 書名:景頗族簡史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頁數:146頁
  • 開本:32
  • 作者:《景頗族簡史》編寫組
  • 出版日期:2008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5086894 
內容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景頗族簡史》: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二——《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本套叢書總計55本,於上世紀80年代陸續出版。該《叢書》記述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出版後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鑒於這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已積澱為各少數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於多年來少數民族歷史研究取得了互系列新成果,為適應民族工作發展的需要,國家民委決定對《叢書》進行修訂、再版。

目錄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氣候及物產
第三節 人口分布
第四節 語言文字

第二章 族源和遷徙
第一節 族源及各歷史時期的景頗族先民
一、秦漢時期與景頗族有關的部落集團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與景頗族有關的部落集團
三、唐代與景頗族有關的部落集團
四、元明清時期與景頗族有關的部落集團
第二節 遷徙及其原因
一、遷徙的路線和時間
二、南遷德宏
三、遷徙原因

第三章 景頗族地區歷代建置沿革簡述以及景頗族和周圍各民族的關係
第一節 歷代建置和沿革
第二節 景頗族和周圍各民族的關係
一、景頗族與漢族的關係
二、景頗族與傣族的關係
三、景頗族與德昂族的關係
四、景頗族與阿昌族的關係

第四章 明代以前的景頗族社會和明清以來景頗族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明代以前的景頗族社會
第二節 明清以來景頗族社會的發展
一、生產力的提高,世襲山官及奴隸的產生
二、早期奴隸制及其發展停滯的原因

第五章 景頗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第一節 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一、帝國主義的陰謀活動
二、馬嘉理案
三、英帝步步進逼,景頗等各族人民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而鬥爭
四、景頗等各族人民繼續抗擊英日美等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第二節 反抗封建壓迫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
第六章 近代景頗族社會的發展與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面貌
第七章 現代景頗族社會的發展
後記
修訂後記

文摘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地理位置
景頗族是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我國的稱為景頗,在印度阿薩姆的自稱為新福(sinphos),在緬甸的稱之為克欽(kakhy-ens)。其地理分布大致在中印半島西北部,中緬邊境地帶的廣大山區,約東起東經98。40′(我國耿馬縣孟定公社則超過東經99。),西至東經96。,南自北緯23。,北及北緯27。25′,即東起高黎貢山、怒江,西至更的宛河及印度阿薩姆邊境,北起喜馬拉雅山麓的坎底、岔角江,南至臘戍、摩哥克山區一帶。南北直線距離約700公里,北部寬處東西直線距離約200————300公里,其中密支那以北,東起高黎貢山西麓與恩梅開江北段山上,北至貢山與西藏的察隅邊境,西越胡康河谷至印度阿薩姆邊緣,這大片地區約有7萬餘平方公里,是景頗族的主要聚居區。在這一地區內,人煙稀少,多高山峻岭,特別是密支那以北更是崇山深壑,森林密布,而東面的高黎貢山、怒江,北面的喜馬拉雅山以及西面的巴特開山等險峻宏偉的山川,如同巨箍似的構成了天然屏障,這種地理環境使景頗族在較長時期內處於閉塞狀態。
我國景頗族包括“景頗”、“載瓦”、“勒期”(茶山)、“浪峨”(浪速)等支系,“景頗”既是支系(景頗支)的名稱,又是民族的總名稱。
我國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約當東經97.28′至99.57 ′,北緯24。"——-25。5′之間,主要分布於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五縣(市)山區(新中國成立後已有部分遷入壩區耕種水田)及畹町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