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學院普洱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普洱市地方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升普洱市文化實力,充分發揮地方高校人才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普洱學院於2007年3月成立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普洱市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瀾滄江—湄公河縱貫全市,把中、老、緬、泰、柬、越6個國家連在一起,並有長達486公里的國境線,使得普洱市有4個縣的16個鄉(鎮)分別與越南、寮國、緬甸三國接壤,並與泰國和高棉相鄰,被譽為 “一地連三國,一江通五鄰”。普洱全市面積45385平方公里,總人口257.63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1%,所轄10個縣(區)中有九個民族自治縣,居住著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14個世居民族,其中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西盟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普洱世居民族主要分屬四大族群,如氐羌系的拉祜族、彝族等,百越系的傣族、哈尼族、壯族等,百濮系的佤族、布朗族等,槃瓠系的苗族、瑤族等,各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中孕育了豐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普洱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得呈垂直分布蜂房結構的各個文化單元彼此獨立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各自獨特的文化樣貌得以較為完好地保存,形成了普洱各族人民和諧共處多元並存的文化景觀。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洱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守土保疆,組成了典型的多民族和諧共處大家庭,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邊疆各族人民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就誕生在這裡。歷史上,這裡曾有26種民族代表,舉行剽牛儀式,共同喝下咒水,以此證明同心同德,團結到底。
由於普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歷史上不僅產生了多樣的經濟文化類型,有旱作文化、稻作文化、採集文化和狩獵文化等類型,而且還產生了與多樣的經濟文化類型相聯繫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也由於普洱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處西南邊陲,緊靠中南半島北端,使普洱成為典型的邊際文化區。自南向北延展的中南半島文化、印度文化,自北向南延展的藏文化、南詔文化、漢儒文化和本土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各族(屬於居住在各自主體民族的邊緣地帶)的邊緣文化以及佤族、拉祜族的原生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都在此交匯、交融。值得一提的是,各民族文化既相互影響與聯繫,又在相互影響與聯繫中不失自我,始終保持著民族傳統文化之本,傳承著最古老的文化因子。尤其是佤族和拉祜族,與旱作文化、採集文化和狩獵文化相關聯的神話、原始宗教與各種民俗事象,作為活形態的文化,其豐富多樣性、完整系統性,在全國都較為罕見。
研究保護普洱各族人民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增強普洱各族人民情感紐帶,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弘揚傳承民族精神和構建和諧邊疆的迫切需要。在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發展進程中,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區建設的推進,普洱成為面向南亞和東南亞開放的黃金前沿。作為一所地方的高校,我們應積極參與區域文化資源的研究、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在立足本土中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在服務社會中更有作為不斷發展。
長期以來,普洱學院一直注重對本土民族文化和跨境民族研究,在保護和傳承普洱地方民族文化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基礎工作,在校內形成了一批致力於普洱地方民族文化的科研團隊,中心成立以來,在學校的重視支持下,研究團隊從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社會學等方面對普洱地方民族文化進行詳實的田野調查,廣泛的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從歷史和現實,現象和意義等不同的層面對民族文化事項進行了深度描述,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