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鐸(明英宗時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字振之,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人。是明英宗時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晏鐸
  • 字號:振之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富順
  • 主要成就:“景泰十才子”之一
人物介紹,史料記載,

人物介紹

晏鐸,字振之,鄉舉,入國學,祭酒胡儼重之,選入內閣讀書。
永樂戊戌年(1418年)登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福建道御史,巡按兩畿山東,所至有聲。坐言事謫上高典史。興學校,抑豪奸。鄰境寇亂,官兵不能制,鐸承繳擒捕之。歸所掠者於民,境內遂安。著增孝經,國小周易,參同契解陰符經並青雲集等書。
劉溥湯胤勣蘇平蘇正沈愚王淮鄒亮蔣忠王貞慶劉溥並稱“景泰十才子。

史料記載

《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晏鐸,字振之,富順人。由庶吉士授御史,歷按兩畿、山東,所至有聲。坐言事謫上高典史,鄰境寇發,官兵不能討,鐸捕滅之,歸所掠於民。
御史任上,晏鐸因“言事”獲罪,被貶到江西上高縣做典史,主管緝捕、監獄。在任期間,晏鐸非常重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同時,他還全力打擊豪強和邪惡之人。在他的治理下,上高縣文風興盛、社會安定,老百姓對晏鐸讚不絕口。有一年,上高縣相鄰某地發生盜匪作亂,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於是官府派兵前去征討,但無功而返。見此情景,晏鐸主動接過聲討公文前去征伐,很快將這伙盜匪一網打盡,並將盜匪所偷搶的財務一一清點歸還老百姓,使得境內很快得以安寧。
晏鐸文學造詣很高,學識豐富,擅長作詩。時人把他與與湯允勣、蘇平、蘇正、沈愚、王淮、鄒亮、蔣忠、王貞慶、劉溥並稱“景泰十才子”。著作有《增孝經》《國小》《周易參同契解》《陰符經》《青雲集》等。
作為明星級的“景泰才子”,晏鐸的學問和政績享譽全國,其事跡載入《明史·列傳》。家鄉為緬懷他,在風景秀麗的富順西湖畔建了一座“晏(鐸)熊(過)祠”,並請明朝大名鼎鼎的狀元楊慎撰寫了一副大門對聯——“才子出同鄉,先後兩人,文章千古;生祠超勝境,水天一色,風月雙清”。如今,晏熊祠毀僅存遺蹟,但已成為富順“才子之鄉”的明證。
清乾隆四十二年段玉裁修《富順縣誌·鄉賢上》載晏鐸事跡並《九峰山行六言詩》一首:
曲徑源流上下,蒼苔白石磷磷。
落日唯聞啼鳥,空山更少行人。
段玉裁稱讚他的詩“溫柔典麗,不愧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